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明朝是如何得到越南,又失去越南的?

作者:雲帆 授權轉自公眾號“環球情報員”

公元1427年,明宣宗朱瞻基以“數年以來,一方不靖,屢勤王師”為由,宣布從安南撤兵,結束了明朝對越南20年的統治。

隨後,得勝的安南起義軍頭領黎利建立後黎朝,越南得以復國。1428年,明朝正式廢除了交趾承宣布政使司,標誌著中原最後一次試圖將紅河平原兼並的努力宣告失敗。

一、漢唐故土

自秦漢以來,越南北部就一直被中國直接統治,然而此地偏遠,交通不便,土人眾多,中原王朝難以控制同化,所以統治根基一直不穩。

939年,安南地方勢力趁中原內亂,擊敗南漢獲得獨立,稱安南國。宋元之時,雖時有矛盾,但中越雙方大體仍保持較穩定的宗藩關係。

二、南國亂起

1368年,朱元璋橫掃群雄建立明朝,新王朝的地緣形勢相當嚴峻:北境,雲南還存在大量殘元勢力,東南沿海倭寇也開始襲擾。

於是,朱元璋放棄了前朝東征西討的國策,除對殘余蒙古勢力進行打擊外,對周邊地區的態度轉向懷柔,在朱元璋主編的《皇明祖訓》中,他開列15個“不征之國”,告誡子孫不要亂起刀兵,而安南也是其中之一。

然而,這些鄰國一方面與中原王朝的地緣利益聯繫緊密,另一方面也與“天朝上國”的權威尊嚴息息相關,不和這些地方起糾紛毫無可能,果然,安南的內亂引起了明朝的注意。

14世紀末,安南的陳朝衰落,1400年,權臣胡季犛篡位建立胡朝,由於對明朝可能的乾預極為忌憚,胡便長期向明朝隱瞞此事。

1403年,朱棣搶得皇位後,胡氏似乎嗅到了機會,胡漢蒼(胡季犛之子)以權理安南國事的稱號向剛繼位的朱棣上表,謊稱陳朝子孫絕滅,自己是陳朝皇帝之甥並受推戴,請求明朝冊封為安南國王

對此事懷疑的朱棣派人前往安南調查,但胡氏早已掌握大局,自然不可能讓明使查到什麽,找不到證據的朱棣便封胡漢蒼為王。

之後,明朝開始發現事情越來越不對勁,首先,不斷有陳氏遺民前往中國控訴胡氏暴虐,其次,安南又頻繁騷擾中越邊境和鄰國佔城,令邊境動蕩不安。

1406年,陳朝王室來華向朝廷控訴胡氏的種種惡行,朱棣派兵護送他們返回越南,途中卻不料被胡軍伏擊,陳王室被凌遲處死。這件事終於徹底激怒了朱棣。

三、王師南下

現在看來,胡朝也好,陳朝也罷,都是越南內政,和明朝有何關係?

至於安南和佔城開戰,那更與明朝無關,頂多是一些邊境糾紛,這些小事完全可以通過其它方式解決,為何明朝卻會大動乾戈?

但當時,東亞是以“華夷觀念”和“宗藩體制”為中心的,各藩屬國需向中國稱臣納貢,以示恭順。

但老大的位置也不能白坐,作為“宗主國”,保證“臣子”政權的安全是中國的義務,也事關“天朝上國”的威嚴

對於推翻了異族統治的明朝而言,維護“宗藩制度”才能標誌自己是中華正統,尤其是得國不正的朱棣更為敏感。

胡朝似乎不把明朝放在眼裡。一方面,他們威脅了南疆的安全,侵略了佔城,妨礙明朝行使宗主權,另一方面,他們伏擊明軍,並凌遲前王室,觸發了朱棣的敏感神經,冒犯了“宗主國”的威嚴。

如再不出手,這老大就沒法當了,所以,南征勢在必行!

此時的明朝佔盡天時地利人和,朝廷裡各大臣早被安南的胡作非為所激怒,幾乎全體支持南征。

安南則可謂內外交困,國內被胡氏暴政搞得天怒人怨,國外又和佔城交戰。因此,明軍的南征極為順利,明朝痛斥胡氏暴政,並宣稱出兵是“吊爾民之困苦,複陳氏之宗祀”。

1406年7月,明軍分兩路進入安南,不少越人“厭胡氏苛政,罔有戰心“,明軍勢如破竹,攻克多個要塞並殲滅胡軍主力 ,於1407年在5月將胡氏父子活捉。

不到一年結束戰鬥,可謂乾淨利落。

四、得而複失

明朝已經達到了滅亡胡朝的目的,但之後處理安南的方式卻非常令人意外—直接吞並!

明朝本希望找到一個能為安南各階層所接受,又符合大明利益的統治者,最理想的人選自然是前國王陳氏後裔。

事實上明朝也做過此類嘗試,比如在安南國內尋找過能當國王的合適人選,但這些努力並沒有成功。

最後,明朝決定親自上台,宣稱陳朝子孫已滅絕,無人繼承,又受安南官吏 “原複古郡縣”的請求,將當地改名“交址”, 準備直接統治。

1407年農歷6月,明朝在安南設立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揮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建立起府、州、縣的中央直轄方式,正式把安南納入中央王朝的版圖

可此時明軍不再受歡迎,交趾地區叛亂不斷,雖在強悍的明軍掃蕩下,動亂被悉數平定,但明朝在安南卻是越來越力不從心,局勢愈發震蕩

1418年2月7日,清化省藍山鄉的黎利在家鄉發動起義,拉開了“藍山起義”的序幕,他很快整合了安南的反明勢力,在越中地區做大,成為明軍的心腹大患。

1426年,黎利在崒洞之役打敗明征夷將軍王通,次年,又在支棱之役中擊敗明朝援軍,擊殺大將柳升。

此時明朝在安南統治已經崩潰,安南成為空耗財政的無底洞,王通見大勢已去,便一邊向朝廷匯報,一邊與黎利議和。

最後,明宣宗決定撤兵。黎利發布《平吳大誥》,正式稱帝,建立後黎朝。

五、成敗有數

1406年,大明數十萬大軍南征,僅一年便橫掃南疆,恢復漢唐故土,不可謂不威武。

1427年,在接連損兵折將後,明朝被迫從南疆小國撤軍,20年經營毀於一旦,不可謂不狼狽。

成敗有數,明朝的這次行動,到底失敗在何處呢?

胡氏亂政,明軍討伐無可非議,這不僅符合傳統道義,也是維護國家利益的正當舉動,因此,由於朝廷團結,軍略得當,安南人民支持,明軍的南征相當順利,僅一年便取得全勝。

可之後明朝選擇直接兼並,這一招數並不高明。一開始,明軍的目的僅是打掉不安分的胡朝,扶持親明勢力作為“代理人”,但前期軍事行動過於順利,使明朝出現了自大情緒,遂決定將安南直轄。

吞並不能說完全沒有理由,諸如“此地為漢唐故土”,“陳氏子孫絕滅”,“受安南官吏請求”等。

但是,安南畢竟已立國近500年,當地人早已習慣自成一國,直接兼並會面臨極大阻力,增加治理成本。

當然,也不能說吞並就是好大喜功,明朝有自己的戰略考量。

通過兼並越南,明朝希望提升其在整個西南地區的統治力,並對暹羅緬甸等地形成威懾,再配合鄭和的船隊鞏固其在東南亞後花園的傳統地位。

而且,15世紀並不是民族主義的世紀,安南與中國文化相近,如果執政得當,“消化”這塊土地也並非不可能。

可遺憾的是,明朝連出昏招。

平心而論,對於如何安置這個地方,明朝做了大量工作,如網羅各類人才送往中國深造,安排官吏時給本地人留名額等。

但總體來說,明朝在安南的吏治相當失敗,地理位置的偏遠令大部分官吏不願去那裡任職,所以,安南的各級官吏都是流放或貶謫過去的,總體素質極差,讓這些貪官汙吏治理安南,只會給當地人民帶來極大困擾。

明朝的軍事策略更是不當,新拓之地本應當找一位有威望、熟知民情的老將統領全局,英國公張輔自然是不二人選。

事實上,當明朝已經意識到治理安南出現的問題時,也派了張輔去治理安南。在那裡,張輔改用懷柔政策,與民生息,平定叛亂,安穩了局勢。

可當時北方蒙古入侵,再加上朱棣又忌憚張輔擁兵自重,便頻繁調離張輔,令明朝在安南的統治根基不穩。一旦亂勢形成,安南就會徹底失控。

永樂時的下西洋,征蒙古,和遷都北京都極大消耗了明朝的國力,令明宣宗繼位後的國策趨向保守,黎利趁機做大,雙方實力對比陷入“此消彼長”的困局,明朝深陷泥潭,被迫撤兵。

“棄交趾”雖是明止血的正常舉措,但卻極大損害了明朝在東南亞地區的威信,並引發一系列地緣地震,外藩多不來朝貢,西南其它宣慰司也陸續被緬甸等國蠶食。

儘管明宣宗後仍進行了最後一次“下西洋”,試圖挽回局勢,但明朝在南海地區軍事存在的消失,以及東南亞朝貢體系的松散與瓦解已成定局。

作者: 雲帆編輯: Thomas (唐)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