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協和人的故事:懸壺濟世內分泌 仁心仁術陸召麟

傳聞東漢一位名醫,為紀念傳授自己醫技的老翁,特將「葯葫蘆」懸掛於藥鋪外作為行醫的標誌,「懸壺濟世」也因此被後人作為治病救人的代名詞。

如今,懸壺做法已不再,醫者仁心卻永傳。

1963年畢業於上海第一醫學院(現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醫療系的陸召麟教授,將自己從醫近60年的時光,悉數奉獻給了北京協和醫院內分泌科,是協和內分泌科乃至我國內分泌學科發展壯大的見證人之一。

後輩們常常親切地稱陸召麟教授為「陸老」

在北京協和醫院老樓6號樓的2層,有個「專家巷」。推開那扇有著年代印記的大門,可以看到一條不長的走廊,兩邊的辦公室主人是協和醫院部分享有盛名的退休老專家。

陸老的辦公桌上,放著兩本書——一本是我國內分泌學界首位院士、內分泌科老主任史軼蘩教授(1928-2013)主編的《協和內分泌和代謝學》,另一本是陸老1974年於英國求學期間所購的《Methods of Hormone Radioimmunoassay》(激素放射免疫學檢測法)。其中,前者是集內分泌代謝病的基礎和臨床、普遍規律和協和經驗於一體的經典之作,已成為國內許多內分泌專科醫生案頭必備參考書。

陸老曾先後兩次出國留學。「那時出國學習跟現在還是很不一樣的,帶回來的一些先進技術和產品,很多都是國內眼巴巴等著治病救人的關鍵東西,甚至會直接影響整個學科的發展。」

陸老作為主要研究者之一參加的「激素分泌性垂體瘤的臨床與基礎研究」項目,分別榮獲國家級和衛生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同時,他還曾於1986年至1999年先後任北京協和醫院副院長和院長。「擔任醫院行政職務期間,您還兼著臨床工作麽?」

「當然,醫生不能脫離臨床。」

內分泌科有個特點——疾病的診斷治療和研究都離不開實驗室。

北京協和醫院內分泌科多年來一直在默默踐行著臨床-實驗室-臨床的特色和精髓。協和內分泌科有專門的實驗室,有專門的技術人員開展實驗室研究。不僅是激素測定,還有很多跟分子生物學相關的工作,像基因測序、片段的敲除等,都有專人在做。

垂體瘤研究的第一步就是功能試驗,包括興奮試驗和抑製試驗。現在協和醫院所採用的功能試驗正常參考值往往跟一些試劑盒上標註的不一樣,因為試劑盒上那些多是根據國外的正常人試驗數據得出,協和的則是在國內約100個正常人身上測定得出,而這些正常人,大部分都是協和自己的職工和親屬。

正是在這些協和人嚴謹、求精、勤奮、奉獻等精神的指引下,協和內分泌科在國內率先建立了7種垂體激素的檢測方法,確立了11種下丘腦-垂體-靶腺的功能試驗正常值,使垂體疾病診斷進入定量評價階段,為臨床診治提供了可靠的基礎。

後輩眼中的陸老

在北京協和醫院眾多年輕醫生的眼中,陸老給人的感覺就是如沐春風,總是那麼溫和。查房的時候,年輕大夫有時難免會犯錯。與大部分人的嚴厲批評不同,陸老的處理方式常常是告訴對方:「這次錯了要注意改,下次可不能再錯,病人會遭殃的。」雖然態度是溫和的,但語氣卻是嚴厲的,會讓大家印象非常深刻。

無論何時年輕醫生遇到問題找他探討,他都從來不會拒絕,而是儘可能地認真回答。另外,特別值得後輩學習的是,陸老每次開會都會非常認真、嚴謹地對待。即便是作為大會主席,或者是某一專場的主持,他也會預先要來相關講者的資料、PPT摘要,對於每個學術領域都提前了解,遇到自己不懂的還要查資料,做好充分準備。

這些細節,也正是協和醫院內分泌科後輩們要學習、傳承下去的重要精神所在。

採訪最後,我們徵求陸老意見能否錄一段視頻,請他說說對未來協和內分泌科還有年輕一輩的期望。他欣然答應:「協和精神的發揚光大,需要靠一代又一代後輩的薪火傳承。」

專家介紹

陸召麟

教授 主任醫師

擅長 : 內分泌和代謝性疾病

1963年畢業於上海第一醫學院醫療系,畢業後一直在北京協和醫院內科和內分泌科工作。曾赴英國(1971.4-1975.8)和加拿大(1980.9-1982.10)進修內分泌基礎和臨床,於1990年晉陞主任醫師、教授。從事內分泌學的醫療、教學和研究工作40餘年,重點研究方向是垂體-腎上腺疾病。作為碩士生和博士生導師,培養了多名醫學碩士和醫學博士。發表各種學術論文120餘篇,在10本專業參考書上撰寫了有關章節。共同主編全國研究生教材《內分泌內科學》。

文章來源:北京尤邁醫學診所微信公眾號

關注「北京尤邁醫學診所」微信公眾平台,第一時間了解更多前沿健康資訊和協和專家會診故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