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思慮是病,相思就不是病了嗎?中醫如何解答七情之「思」?

《卜運算元》記:「隻願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古代的人們是這樣表達相思意的。蘇武在《留別妻》中又是這樣表達相思意的:「生當復來歸,死當長相思。」看完這兩句之後,真不知道古代的人用文字記錄相思之情之後都是怎麼化解這個「思」的!不知道是舒解了相思之苦,還是保持當前的相思狀態,還是讓疾病惡化?

關於這個相思呢,老舍有話要說:「相思只有甜味,單思完全是苦的。」老舍先生還是有先見之明的,在醫學上面,相思分為三種類型,它們都是一種自我的情緒體驗,主要分為單向的、雙向的和反向的,單向的和雙向的相思還能夠理解,因為前面兩種情況往往能夠被人所理解,而這反向的相思病,直接就是一種精神疾病,所以不論是哪一種「思」都應當引起我們的重視。

在中醫領域當中,相思病是歸結於七情內傷的「思」的範圍內的。所謂七情,就是指的怒、喜、憂、思、悲、恐、驚等七種情緒體驗,它們既然是人人都會有的情緒體驗,所以一般情況下不會致病。真正致病的是七情內傷,七情內傷致病分兩種情況,情況一:當這七情太過(或是不及),超越了人體的生理和心理的適應能力調節能力的時候,它就能直接損傷臟腑精氣,以致機體失調;情況二:人體本身正氣虛弱,臟腑精氣虛衰,對情志刺激的適應和調節能力變低,繼而引發疾病的時候,這七情作為病因的時候就別稱之為「七情內傷」。

那麼,中醫是如何解答七情之「思」的呢?

七情中的思,是對所思問題不解,事情未決,思慮擔憂的一種複合情緒狀態,通常稱之為憂思,它發生的內在因素是臟腑精氣不足以及以情緒低落胃特徵。同時伴有輕微的焦慮。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所以這些情志分別歸屬於五臟,如「脾在志為思」,而明代張介賓在《類經》中也指出:「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而總統魂魄,並該志意……思動於心則脾應」,又「情志之傷,雖五臟各有所屬,然求其所由,則無不從心而發」,但《內經》指出,思動於心則脾應,但是憂思內傷,又容易影響到心肺以及肝的疏泄功能,所以,可以看得出,「思」為病,與脾、心、肝、肺這四臟關係密切。

七情內傷致病,最易導致臟腑功能紊亂和影響氣機。

關於影響氣機,在《素問?舉痛論》中指出,「百病生於氣也……思則氣結」,又「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正氣留而不行,故氣結矣」。所以,就「思」致病來說,通過氣機的影響,可以產生如下的癥狀:

1.在心肺:正氣留而不行,氣結則容易導致心悸、氣短、失眠、健忘、悲傷欲哭或是心情默然;

2.在肝臟:氣機不暢,肝失疏泄,則胸悶太息,容易唉聲嘆氣、胸脅脹痛,也可導致月經延後、痛經;

3.在脾臟:脾失健運,則脾不知味,食欲不振、脘腹脹滿、大便溏泄。

對於七情之思,若人們不引起重視,讓它自由發展,若調控得當,那麼思就不足以致病,而若調控不當,繼續發展就可能引發鬱證或是癲狂等疾病。所以人們應該重視自己的情緒體驗。

當然,思是正常人會有的一種情緒體驗,古代的人們除了將這情緒通過文字表達出來的以外,也有不少行動派,通過行動來解「思」的,《晉書?嵇康傳》載,「東平呂安,服康高致,每一相思,輒千里命駕」,不得不服嵇康的這位友人,每一次想念嵇康時,便立即出發去探望嵇康。這種精神事實上也正應該值得我們所效仿,因為它就是解「思」之途啊!

(本文由「金蘭中醫學社」獨家出品,圖片來源於網路,作者元禦己,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