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冬季為什麼必養腎?這是養生必修課!

腎為先天之本,是身體的底牌。

《黃帝內經》中多次提到腎氣的功能,其中最具說服力的當屬腎氣主宰人體生長髮育的那段論述。即,腎氣充實、平均、壯盛、衰退的變化,直接帶來人體生、長、壯、老、已的生理變化。

冬季屬寒氣為水,腎主水,故而「冬氣通於腎」。寒氣乃萬病之源,但凡外邪入侵人體都是由表及裡,最初侵襲皮膚、腠理,而後逐漸進入肌肉、經絡、臟腑。當寒氣入侵腎時,身體就算得上是「國土淪陷」了——此時,正氣不能抵禦外邪,就只能往外跑,表現為身體外層很熱,而內部極其陰寒。

冬季養腎,兩步走

分兩步:補腎,益腎。

補腎——就是止損,先補「漏」,別讓腎精漏掉。好比先把鍋補好,否則鍋漏了,怎麼補也是無底洞。

益腎——就是添加,通過各種方法補充、生成腎精。

1

補腎

怎麼才算「」呢?

舉例說明:人不動也出汗、遺精、熬夜、人流等,都算漏精。

古人防「漏」有個好方法——鳴天鼓。具體操作方法如下:兩手掌心緊按兩耳外耳道,兩手的食指、中指和無名指分別輕輕敲擊腦後枕骨,共60下。然後掌心掩按外耳道,手指緊按腦後枕骨不動再驟然抬離,這時耳中有放炮樣聲響,如此連續開閉放響9下。

(鳴天鼓)

在這裡推薦大家用灸耳代替鳴天鼓。主要原因在於:腎精為無形之物,防「漏」可不是單純捂住耳竅就可以。「耳者,宗脈之所聚也」,艾灸雙耳,藥性熱力可以直接向耳內灌注,宣通耳竅,通調全身經絡筋脈,祛除全身寒濕瘀阻,讓全身的氣血、經絡和臟腑都得到加強。

2

益腎

人體上,對腎有益的穴位較多,如果每個都灸,很難保證灸量。小艾提煉了6個穴位,只要把它們灸透,就有助於補益腎精,生化腎氣,生髮陽氣,通調全身體質!

1

命門穴

命門穴位於第二、三腰椎棘突間。

現代人腎陽虛遠遠多於腎陰虛,所以,加大命門之火尤為重要。

2

腎俞穴

腎俞穴在腰部當第2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此穴為雙穴,左右各一)

艾灸腎俞穴可補益腎陰腎陽,益腎滋陰,增液潤燥。

3

神闕穴

神闕穴位於臍正中 。

「臍為生氣之源」,它關乎於腎,連及於命門,共為生氣之所系。也就是說,神闕是人體生命能源(元氣)的所在地,相當於「人體的鍋爐房」。

冬至「一陽初生」,艾灸神闕可以激發元神元氣,將初生之陽固護在體內,慢慢生發生長,為人體所用。

4

關元穴

關元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3寸。

在臨床實踐中,「針必取三裡,灸必加關元」是歷代醫學家奉行的基本原則。關元穴是任脈和三陰經的交會穴,擅長補腎培元、溫陽固脫。

5

三陰交穴

三陰交穴位於內踝尖直上三寸,脛骨後緣。 (此穴為雙穴,左右各一)

三陰交位於腎經、肝經、脾經三條經絡的交點,具有益腎精、養肝血、調脾氣之功。

6

湧泉穴

湧泉穴在人體足底穴位,位於足前部凹陷處第2、3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三分之一處。(此穴為雙穴,左右各一)

顧名思義,湧泉就像身體水液湧出的泉眼一樣。灸之,可以滋養腎水、上濟心火,使腎精充足,從而化生津液滋養身體。有些人動輒發脾氣,其實與心火亢盛引起的心浮氣躁有關,艾灸湧泉可以幫你降火消氣。

⊙版權聲明:文章源於網路,如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