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四時之脈,和緩為宗」,用《三指禪》中的道理為你解釋緩脈

切脈診病屬於中醫特色診療手段。平人脈象以有胃、有神、有根為主要表現。大抵脈象虛實變化,唯以指下變化為度,最重要的莫過於脈象從容和緩,來去自如。緩脈一息四至,從容和緩,節律也十分整齊,幾乎在所有脈象中,屬於有胃、有神之脈象,脈象雖緩,一般並不屬於「病脈」,正常人在平靜狀態下脈象不徐不疾,可以稱為「緩脈」。

《脈經》認為緩脈「來去小駛於遲」,意思是說緩脈指下之感覺,猶如小馬駒快跑,而又不十分急促的樣子,較之遲脈,一息四至稍微快一點。緩脈應指柔軟,節律規整,往來勻稱,楊玄操(唐初醫家),對於緩脈深有研究,他形容緩脈指下感受「如初春楊柳舞風之象」,認為緩脈就像是微風拂過柳梢。

後來李時珍在《瀕湖脈學》書中描述緩脈「柳梢裊裊氈風起」,就是根據楊玄操對於緩脈的指下感受改寫的,看來二人對於緩脈有相同的認識。

緩脈總是從容和緩,裊裊婷婷的搏動,就像是柳梢在春風中擺動,又像是小船在平靜的水面順著湖面上的漣漪而不斷搖動一般,總之是非常柔順和緩平靜的脈象。其脈節律整齊,來去自如,從容不迫,屬於脈有胃氣的有胃脈,臨床上若是見到病人出現緩脈,多是平常人脈象,或病人脈象見於緩脈,而多表現為脾胃虛弱而濕邪為病的脈象。

脈象和緩本就是脾胃脈象,和緩有神的表現。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脾胃虛弱,則氣血生化無力,不能充盈脈管,自然脈象顯得怠緩無力,倘若是濕邪為患,束縛脈管,血脈同樣不十分順利,指下感覺也是緩而無力之表現。

另外,大病初癒病人,若邪氣不十分旺盛,而正氣漸漸恢復,則脈象也是和緩表現,證明身體正在逐漸康復。緩脈是脾胃健旺,身體健康的有胃脈。《三指禪》認為「四時之脈,和緩為宗」,就是認為平人以緩脈為康健,即使病中見到緩脈,雖病無妨,總之緩脈是脈象有胃有神有根的表現,出現緩脈大可不必過慮。

【本文由「金蘭中醫學社」新媒體獨家出品,圖片來源於網路。作者千鍾粟,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複製】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