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元世祖忽必烈兩次攻打日本卻都铩羽而歸

從成吉思汗開始,蒙古大軍幾乎踏遍了整個亞歐大陸。到了孫子忽必烈掌權的時候也是如此,他將整個中國收入囊中,看到日本的富庶還兩次起兵攻打日本,結果卻戰敗而歸。

蒙古人對日本的進攻起因於日本不肯臣服於蒙古帝國。忽必烈多次派使者赴日本要求日本稱臣納貢,高麗國王也致書日本人要求他們向蒙古人屈服,但每次日本人都輕蔑地拒絕了忽必烈的要求。面對這樣的冒犯,君臨天下的蒙古大汗當然不能容忍,於是武裝攻日遂不可避免。而忽必烈對日本的進攻除了顯示大可汗的權威外,還是由於對奢侈品的需求。這麽多年來,日本一直是最大的白銀產地和出口國, 這個富裕的島國在急需硬通貨的蒙古貴族眼裡無疑是塊肥肉。蒙古早就想把這塊肥肉吃掉了,這次見日本如此不遜,當然要發兵征討了。

忽必烈

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忽必烈任命征東元帥忻都、右左副帥洪茶丘和劉複亨統率蒙漢軍2萬、高麗軍5000人、水手6700人。計3.23萬人從高麗合浦出發。元軍航行至博多灣,首先攻佔並蹂躪了對馬島和壹歧島,然後分三處在九州登陸攻入內陸。三路入侵軍隊中,一路為主力,兩路為策應,主力部隊的登陸地點大約在長崎附近。

10月19日元軍兵船駛進博多灣,翌日登陸。守護少貳經資指揮英勇戰鬥,但在元軍步兵集閉戰法和火藥武器震天雷的威力下, 日軍處於不利地位。由元世祖授命組成的征日元軍,是由蒙、漢、高麗三族軍隊組成的聯軍。蒙軍不但在戰鬥力,還有戰術方面都遠遠高於日本。在相持了幾天后,日本人漸漸適應了蒙古人的戰術,於是開始反擊。在反擊中,劉複亨陣亡,元軍折損大半後退回海灘依托回回炮防守。至此元軍傷亡慘重,進展無望,他們的敗局已不可避免,由於箭和給養都即將用盡,元軍無力繼續守住陣地,他們只得上船撤退。撤退後還沒完,天公不作美,當夜意外台風刮翻元軍200多艘兵船,忻都連夜乘剩餘船隻撤退回國。

此次戰役日本史稱“文永之役”,戰後高麗大將金方慶俘虜了兩百名日本人,獻給高麗王作為奴隸。

元日戰爭

對於元軍的“失敗”,《元史》描述為“官軍不整,又矢盡”,但更多人相信是一場暴風雨摧垮了元軍。“會夜大風雨,戰艦觸嚴崖,多敗……軍不還者,無慮一萬三千五百餘人。”戰爭結束後,忽必烈再次派使者去日本要求臣服,但日本人很乾脆地將蒙古使者斬首並組織了防禦力量。

忽必烈大怒,就像成吉思汗不惜一切攻打處死了蒙古使者的花剌子模一樣,忽必烈決定同樣不惜一切代價懲罰日本。他為此專門設定了“徵收日本行中書省”,1281年春,剛剛滅了南宋的忽必烈就派出了大小船舶近五千艘,軍隊約二十萬對日本第二次戰爭。在這批軍隊中蒙古人四萬五千,高麗人五萬多,漢人約十萬,其中漢人大半為新附軍(收編的南宋軍)。

這次出征的軍隊分兩路。一路由洪荼丘、忻都、金方慶率領,總計蒙古、高麗、漢軍四萬人、水手一萬七千人、900艘戰船,從高麗出發;另一路由阿剌罕、范文虎率領,總計江南軍十萬人、3500艘戰船,從寧波港出發——這一路軍甚至還攜帶了農具和種子,做足了長期堅持的準備。

儘管北條時宗強化了“異國警備番役”制度,而博多灣石壩也在此前一年修好。但5月21日元軍佔領對馬島、壹岐島的消息傳到京都後,日本朝野依舊陷入慌亂。後宇多天皇在神宮整整祈禱七天七夜,龜山上皇則派人到伊勢神宮許願“願意殉身以代國難”。

1281年的戰鬥中日本武士登上元軍戰船

這一仗,元軍艦隊因供應和人員登載問題而推遲了起航。高麗盟軍先行進發,在對馬島慘遭失敗而返。同年夏,元軍聯合高麗人奪取了壹岐島,向九州進發,並在不同地點登陸。在經歷一些獨立的小戰鬥,也就是所謂的弘安之戰或“第二次博多港之戰”後,元軍被趕回了船上。此時一場持續兩天的台風,也就是現在非常有名的“神風”,襲擊了元軍艦隊並摧毀了大部分的船隻。

忽必烈於1286年試圖再次入侵日本,但因同時在南方發動的對越南陳朝的進攻受挫造成國力匱乏而作罷。日本方面,為了對付元軍入侵而進行的全國範圍的改編使得其經濟和軍事都處於重壓之下,並且整個國家的資源使用已經到了極限。元軍入侵也使得日本幕府找到了繼續統治國家的借口而不是將權力交給天皇。他們之後一段時間繼續加強九州的防務,那裡的許多軍事設施很多年後還有效。由於戰後受貨幣經濟影響,幕府無法恩賞抗元官兵,加劇了國內矛盾。1333年,鐮倉幕府滅亡。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