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全球11億年輕人面臨「未老先聾」,做到這幾點你還有救!

戴耳機聽音樂,全球11億年輕人面臨「未老先聾」!

本報記者董超/攝

主講專家:王碩

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副教授

在公交、地鐵中,戴著耳機聽音樂已成為不少年輕人的「標配」。我們從小就常被教育不要在昏暗的燈光下看書、不要長時間看電視等,卻很少聽見「不要在嘈雜的環境中戴著耳機聽音樂」等保護耳朵的提醒。

然而,絕大多數年輕人卻不知道自己正面臨聽力受損的風險——世界衛生組織(WHO)日前發布數據稱,目前全球約有11億年輕人(12~35歲)正面臨無法逆轉的聽力損失風險。個人音頻設備音量過大,例如用手機聽音樂是造成風險的重要原因。

在北京同仁醫院舉辦的第20次全國「愛耳日」科普講座上,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副教授王碩特別提醒大家,應警惕娛樂性雜訊給聽力帶來的損傷。她指出,聽力損失分為傳導性聽力損失、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混合型聽力損失。噪音刺激能導致耳蝸毛細胞、聽神經、聽覺傳導通路受損,從而引起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而這種損失是不可逆的。

全球半數年輕人聽音樂音量超標

世衛組織指出,目前全球約半數年輕人在使用手機等設備聽音樂時音量高於安全水準。世衛組織總乾事譚德賽說,聽力損失往往是不可逆轉的,在人類擁有足夠保護聽力的技術和知識的情況下,不應讓眾多年輕人僅僅因為聽音樂而遭受聽力損失。

鑒於使用個人音頻設備聽音樂的時間和音量是決定聽力喪失風險的一個因素,為了保護年輕人的聽力,世衛組織聯合國際電信聯盟發布了個人音頻設備使用建議準則,如建議個人音頻設備設置「允許最大聽音量」功能,跟蹤用戶聽的音量和持續時間,並將其體現為佔參考暴露量比例;提供限制音量的選擇,包括自動降低音量和父母控制音量等。

「尖聲」聽不到,應警惕聽力受損

王碩解釋說,在聽力受損過程中,個人聽力的高頻範圍(即比較尖的聲音)首先受到影響,由於這些頻率並不在言語頻率範圍內,可能不會立即被覺察到,但持續接觸則會導致漸進性聽力損失。

根據世衛組織的定義,殘疾性聽力損失是指成人(或15歲以上)更好的那隻耳朵聽力喪失超過40分貝,兒童(或0~14歲)更好的那隻耳朵聽力喪失超過30分貝。

現在很多年輕人在地鐵或公車上聽音樂,這些場所的環境雜訊多在80分貝以上。在很吵的環境下聽,勢必要調大音量。按世衛組織標準,暴露在超過85分貝下長達8小時,或在100分貝的環境待上15分鐘,即對聽力不安全。

歐盟曾出具調查報告稱,戴著耳機聽音樂,耳機聲音超過85分貝,時長超過30分鐘,可能引起暫時性聽力下降;如果每天超過89分貝音量聽音樂,時長達一小時,持續5年就可能永久喪失聽力。

避免「未老先聾」,應做到以下幾點

此前一項針對我國在校大學生的調查發現,大學生中耳機使用率高達99.8%,已經出現雜訊性聽力損傷的人數佔比28%。在繼90後開始「禿」了之後,難道年輕人又要開始「聾」了?為了避免娛樂性噪音致聾,王碩給出以下幾點建議:

公共場所應控制雜訊來源。

避免長時間、大音量佩戴耳機,尤其是在地鐵和公車等嘈雜場所。

避免或減少去娛樂性雜訊場所,如迪廳、KTV。

使用耳塞、耳罩等防護裝置。

出現暫時性聽力閾移(在強雜訊下暴露一段時間後,感覺聽力變遲鈍)時,讓耳朵好好休息。

提高意識,加強聽力篩查。(范宏博整理)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