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醫足診透露一個人的健康狀態,知道這幾條,自己就能判斷!

世界衛生組織

聽音樂聲音過大或致耳聾保健時報記者 燕聲

據近日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數據,全球近50%的12~35歲年輕人,即11億人由於通過個人音頻設備聽音樂的音量過大(超過安全水準)而面臨聽力損傷風險。約40%的人在夜總會、迪斯科舞廳和酒吧中接觸到潛在的有破壞性聲音損壞聽力。

在世界聽力日(3月3日)到來之前,世界衛生組織和國際電信聯盟發布了一項用於生產和使用這些設備(包括智能手機和音頻播放器)的新國際標準,以期加強這些設備對聽力的安全性。

在100分貝環境中待15分鐘即對聽力不安全

聽力安全主要由聲音的大小、持續時間和頻率三個因素決定。聽覺細胞受損的一個閾值是:連續8小時接觸85分貝。當超過這個閾值時,聽覺細胞就會疲勞受損。普通人日常對話的音量為 60 分貝,耳機等個人音頻設備的聲音輸出範圍一般為75~136分貝。

按世衛組織標準,暴露在超過 85分貝下長達 8 小時,或在 100 分貝的環境待上15分鐘,即對聽力不安全。

在聽力受損過程中,個人聽力的高頻範圍(即他們聽到高音的能力)首先受到影響,可能不會立即被覺察到,但持續接觸則會導致漸進性聽力損失。

雜訊性的聽力損失是不可逆轉的

世界衛生組織提示,長時間暴露在響亮的聲音中都會導致耳朵的感覺細胞疲勞,結果是暫時性的聽力損失或耳鳴。聽覺隨著感覺細胞的恢復而改善,但當暴露的聲音特別大、經常聽或持續時間過長時,會造成感覺細胞和其他結構的永久性損傷,導致不可逆轉的聽力損失。

當我們長時間戴著耳機聽音樂,或者聽到了過大的聲音時,耳朵總會有點不適,可能是暫時失聰、耳鳴,也可能是感覺耳朵發悶。這其實是我們耳內聽覺細胞疲勞過度的體現。

當耳內感覺細胞恢復過來,聽力會回到正常的水準。然而若長期處於噪音環境下,耳內結構和聽覺細胞也會累到罷工,這時不可逆的聽力損失就出現了。

公共衛生措施可預防一半的聽力損失

全球患有衰退性聽力損失的人數一直在上漲,目前的數量為 4.66 億人,預計再過30年到2050年全球將有1/10的人口,也就是9億人患有衰退性聽力損失。世界衛生組織指出,通過公共衛生措施可以預防一半的聽力損失。

鑒於使用個人音頻設備聽音樂的時間和音量是決定聽力喪失風險的一個因素,為了保護年輕人的聽力,世衛組織聯合國際電信聯盟發布了個人音頻設備使用建議準則,建議在個人音頻設備上安裝安全監聽裝置。

這份新標準對智能手機和音頻播放器廠商主要提出了4個呼籲:在設備上安裝控制音量和記錄收聽時長的軟體;基於用戶的收聽習慣,在必要時對用戶做出相應的聽力安全提示;建議加入調低音量的自動設置,或者家長控制音量的許可權;向用戶提供更多有關聽力安全的信息和指導。

準則建議的娛樂聲音的安全水準低於 80 分貝,一周內最多聽 40 小時。這是人的耳朵可接受的聲能水準,即聲音允許量。因此,務必要在聽音樂時盡量降低音量,限制在嘈雜環境中活動的時間,以及監控個人音響系統和嘈雜空間的聲音的安全水準。同樣重要的是,暴露在高音環境中的人要定期進行聽力檢查,以便儘早識別聽力損失。

保護雙耳要做到遠離雜訊源頭、及早發現異常

除了兩大國際組織倡議裡提到的利用技術手段來乾預雜訊接觸外,根據臨床經驗以及接觸患者的情況,業內專家也總結出以下方法來保護我們的聽力:

1. 盡量遠離雜訊源頭,如燃放鞭炮、機場、爆破現場等。

2. 建議雙耳輪替接聽電話,長時期使用固定側的耳朵接聽電話,也會提高這側耳聽力下降的發生率。

3. 需要長期在嘈雜環境中工作的人士,建議配戴聽力防護用品,如配戴防護耳塞和頭盔,或縮短暴露雜訊環境的時間等。一般防護耳塞應能降低雜訊40d B以上。

4. 飛機上升或者下降過程中,會有氣壓的劇烈變化,壓力會干擾中耳的功能。此外,機艙內的持續雜訊,也會對聽力造成一定損害。建議飛行時,咀嚼點東西,如口香糖等,可以緩解中耳的壓力,保護中耳結構,也能有效減輕雜訊對耳朵造成的傷害。

5. 早期發現聽力損失。雜訊性聽力下降的早期表現,往往不是「聽不到」而是「高音調「的耳鳴,在安靜的環境下會特別明顯。如果出現在嘈雜環境中面對面交談時無法聽清對方的話;自己感覺正常的音量,別人覺得太響;不自覺地提高嗓門,或者被別人說嗓門大等情況時,說明聽力可能已經下降,建議儘早就診。

鏈接耳塞式耳機對聽覺的損害最大中日醫院 李石良

外耳道的長度只有 2.5~3.5 厘米,當耳塞式耳機塞入外耳道之後,造成了相當狹小的一個「共鳴箱」,聲音通過這個「共鳴箱」對鼓膜的刺激強度當然要比不塞入外耳道的耳機大得多,所以對聽覺的損害程度也更大。

頭戴式耳機的音效是有目共睹的,為了獲得與頭戴式耳機相同的效果,耳機工程師在設計時利用了人體外耳道的天然構造來形成共振腔以便達到加強音質的目的。

例如為了追求強勁的低頻效果,耳塞式耳機使用了長長的笛管式防漏音設計,並把耳塞的外形設計成與外耳道相貼合的形狀,使耳塞與外耳道貼緊,直接利用外耳道作為低音共振腔,這樣就能夠使我們聽到更強勁的低音效果。

從工藝上來講,這當然是一種巧妙的設計,但這對聽覺的傷害卻是相當嚴重的。短期使用時,由於人體具有相當的修復功能,輕度受損的聽覺可以及時恢復,使用者不會感覺到明顯的聽覺損害。但如果聽力在 2~8 周無法自然恢復,則可能發展為永久性聽力損失。由此可見,如果長期使用這樣的耳機,那無疑將會面臨聽覺受損的風險。

比之下,頭戴式耳機對聽覺的損害要比耳塞式耳機小得多,其聲場和佩戴的舒適度都更好。這種耳機通過包住外耳的方式創造出一個接近封閉的音響環境,而且揚聲部位距離耳道要遠些,所以相比於耳塞式耳機來說,它對聽力損害的程度要小一些。

文中圖片來自網路 / 編輯 || 燕聲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