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阿里回歸:港交所寫在臉上的野心

阿里巴巴回歸的腳步越來越近了。

據彭博消息,阿里巴巴(BABA.US)正在考慮第二次在香港上市,募資200億美元,最早今年下半年遞交上市申請,旨在多元化融資渠道和提高流動性。

從去年3月傳出準備回國上市,到今年4月李小加表態“阿里百分之一百會回來”,再到今日的“在港募資200億”,馬雲正在一步步兌現“只要條件允許,我們就回來”的承諾。

阿里的歸來,對港股意義非凡,它將向世人呈現Big 2(阿里和騰訊)同耀香江的盛況;而對港股投資者,絕對是又愛又恨,詳細可參考本平台5月2日文章《阿里回歸港股:一場香港股民注定錯失的戀愛》。

不過,無論如何,這次大業既成,論功行賞時刻最值得點讚的,非港交所莫屬。

港股變“窮”

外界看來,香港市場光鮮亮麗,足以媲美紐約和倫敦,但內裡看來,香港市場生態惡劣,是弱肉強食的野蠻叢林。

在這樣一個叢林裡,有來冒險的老外,有精明的本地人,有初出國門、略顯懵懂的內地投資者,有好股票,也有坑你沒商量的老千股、僵屍股,中西交融,看似熱鬧非凡,但背後是赤裸裸的廝殺,一著不慎,全盤皆輸。

之所以如此,原因很簡單:老千橫行,離岸市場。

首先,作為全球最自由的經濟體之一,香港一直奉行“小政府,大市場”的理念。

減少乾預,讓市場自行發揮作用,不僅是政府重要的施政方針,同樣也是香港金融市場一路堅持的大原則,因而形成了較為寬鬆的監管體制,只要法律、法規、制度不命令禁止的地方,都可以自由“出入”。當然,這是成就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重要因素,但同時也為港股上獨有的風景線--老千股提供了滋生的溫床,港股上的老千股非常多,不小心中了它的圈套,那就真可能萬劫不複。

其次,也是更重要的,港股是一個離岸市場。

資金的來源地上,一直都是外資為主,其中大頭是美國和英國,兩者合計佔比超過一半。

來源:港交所報告《CASH MARKET TRANSACTION SURVEY》

而全部海外投資者中,機構投資者佔比82.76%,個人投資者佔比17.24%。準確地講,港股市場是一個以海外(歐美)機構投資者為主的市場。

港股上市公司的來源地上,又以中國大陸為主,共有661家,數量上佔比3成,但以市值計,中國大陸的公司佔比超過6成,其中包括市值最大也是最為活躍的騰訊公司(0700.HK)。

這就形成了港股一個很有趣的現象:一群手中掖著大把鈔票的老外,正小心翼翼地掂量著應該把籌碼“押注“在哪家中國公司。

其實也難怪,老外始終是老外,且不說對中國文化歷史風土人情,了解不深,就算和投資高度相關的政治、經濟、政策、法律,以及上市公司的方方面面,認知上也難免會有偏差,再說,中國和西方,本來就存在差異,習慣了西方思維的他們,踏上東方土地,自然是步步驚心。

既然步步驚心,當然就要步步小心。老外們也唯有選擇較為穩妥的策略,注重實實在在的東西,比如公司基本面、派息金額、經營可持續性,諸如此類。這些人習慣用長遠的眼光看股票,交投不會過分活躍,要說服他們買入,那就必須是十足的好公司,稍有瑕疵,都吊不起他們胃口,而且為謹慎起見,即便是好公司,外資機構也不會給予太高的估值。

同時,他們來港股市場的目的,志在求財,斷無感情可言,加上港股市場本身無跌停板限制,一旦決定出逃,會非常決絕,從而引發股價劇烈波動。

長年累月下,最終形成港股的畫風:中資股估值偏低,交投較為清淡,即使是整個港股市場,每日成交額只不過千億港元上下,比起A股都要遜色,更不用說紐約和倫敦。

港股,怎一個“窮”字了得?

這不應該是三大國際金融中心之一的香港應該有的狀態,改革呼聲也時常響起,辦法也簡單,無非就是讓更多的好公司進來,而把那些作惡多端的公司掃地出門。不過,“大管家”港交所囿於諸如“少乾預”、“同股同權”的原則,一直都不願多作為。

最後,是阿里,促成了港交所動真格。

“窮”則變,變則通

2012年,阿里(2B業務)從港交所退市,馬雲希望將2B、2C等業務打包,重新在香港上市。

不過,互聯網公司普遍採用的“同股不同權”架構,和港交所的“同股同權”原則衝突,最終雙方無法調和,阿里於2014年遠赴美國,登陸納斯達克。

來源:騰訊科技

彼時的阿里,正處於移動互聯網的風口浪尖,發展一飛衝天,營收連年高速增長超過50%,衍生出橫跨電商、金融、物流、科技等多行業的大阿里生態系統,和騰訊一道,成為中國絕對的互聯網巨無霸,股價表現也節節攀升,更進入了全球市值最大的十家上市公司行列。

來源:富途

阿里迎來屬於自己的高光時刻,美股投資者同樣是舉杯慶祝。

這一切,本應屬於香港市場,屬於香港投資者,但此時此刻,卻完全與港股無關,而當年“一手”將阿里送至美國的港交所,心情更難以名狀,個中滋味,相信只有周星馳那句“曾經有一份真摯的愛情擺在我的面前,我沒有好好珍惜,直到失去後才後悔莫”能夠意會。

痛失阿里,成了港交所一個大大的遺憾。

不僅如此,在當今互聯網、生物醫藥等高科技產業蓬勃發展之際,身處家門口的港交所,卻因為所謂的價值堅守,頻頻錯失一個又一個中國高科技公司,眼睜睜地看著它們漂洋過海,遠走美利堅,在納斯達克熠熠生輝,自己卻暮氣沉沉,看來看去,最多的不是一堆地產、金融等老舊產業,就是一堆老千公司。

歷史洪流,浩浩蕩蕩,不進則退。

所幸,這次港交所沒有像過去一樣無所作為,而是堅定地邁出25年來最大一步。2018年4月24日,港交所發布IPO新規,允許雙重股權結構的公司,以及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赴港上市,這就為諸多高科技公司掃清了登陸港股的最大障礙。

此後,小米(1810.HK)、美團(3690.HK)、百濟神州(6160.HK)等互聯網以及生物醫藥公司紛紛登陸香港市場。港交所也頻繁上演熱鬧的敲鍾儀式,甚至在18年7月12日,史無前例的8家公司扎堆港交所同時敲鑼,當天港交所的鑼都不夠用了,只能兩人用一面。

來源:艾瑞網

現在,改革已滿一周年,成果豐碩,港股迎來了共40家新經濟公司上市,包括9家生物科技公司和2家不同投票權架構公司,融資額累計約1504億港元,佔此期間香港集資金額逾五成。

如果加上巨無霸的阿里,港股新經濟公司的市值佔比將繼續大幅提升。

儘管現在的阿里,不再是少年當初,超過4000億美元的市值,股價再想動不動就翻倍,概率不高,但勝在它身處好賽道、穩居龍頭地位、資產優質、護城河深厚、生態圈龐大,是難得的好公司,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其業績穩定增長、派息長做長有不成問題,是一個不錯的標的。

同時,阿里的到來,也將進一步活躍港股每日的交投,為港股再造一個騰訊,也不是不可能,這都是港交所的變通帶給投資者的福祉。

港股正在脫胎換骨

一個健康的市場,新陳代謝不能少。

這其實包含了兩層意思,要有新(好)東西進來,還要把老(壞)東西清出去。

IPO新規推出不久,港交所又對上市規則進行修改,這次針對的是退市制度,給長時間停牌的上市公司發行人開了一劑“猛藥”。根據新規,未來對於連續停牌18個月的證券,港交所可以對其進行摘牌,新修訂的《上市規則》已於2018年8月1日生效。

這無疑進一步擠壓了老千股的生存空間,同時也給那些總想通過各種制度漏洞、財技、欺詐等來套利的人,敲響警鍾。

就在昨日,又有一家老千股--三愛健康集團(1889.HK)因為收到港交所除牌函件而崩盤。

來源:富途

一進一出,一增一減。

增加的,是港股新經濟公司的佔比,是港股對未來產業的代表作用,是港股配置資源的能力,是資金流向更具未來代表性的公司和產業,是對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的推動,也是投資者更多的投資選擇,是更多可能獲取的投資回報;

減少的,是港股生態的惡劣性,是經常作惡的老千股,是港股沉沉的暮氣。

這又何曾不是和過去告別,向未來招手。

曾經的港股,是生態惡劣的叢林,有個不肯改變、不願作為的港交所;現在的港股,有了港交所的大膽改革,正徐徐翻開新的一頁。

而隨著阿里即將回歸,港交所要爭奪大中華所有最優秀公司的野心已全寫在臉上了。

或者,生態的改善,並非一朝一夕能夠達成,內裡利益的盤根錯節,外圍競爭對手的圍追堵截,注定這會是一個長期的艱巨的任務。

不過,已經邁開改革步伐的港股市場,未來仍舊值得期待。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