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養老應該買啥?我願和你下個30年賭注!

  來源:富國基金

  如果有人贈送你100萬元,但是約定30年後才能取出消費,請問你立馬想到的是把100萬放到哪裡?

  存銀行?

  買壽險?

  換成金條揣著?

  還是用塑膠袋包好埋在床下?

  估計很少人想到要買成基金長期持有。

  那麽請問這30年最大的風險是什麽?

  不拿極端的情況比如銀行倒閉、戰爭、房子震塌、地球毀滅,人過世之類,就大數情況來講,最大的風險其實是……

  通貨膨脹!

  假設每年通脹率為3%,則30年後100萬元已經貶值到只有41萬元的購買力。

  所以換一種說法,假設我有100萬元要留到30年後養老,那應該怎麽做才不至於讓老年的自己幸福指數大為下降?

  絕大多數人並非理財天才,也沒有足夠的幸運擇時買了房子或比特幣,那麽穩定靠譜的且適合絕大多數人的方法幾乎只有一種:投資權益資產,和同時代的優秀企業一起成長!

  其實這本身是賭國運,幸運的是,身在中國的我們正好有這個國運可以賭!

  和我們同樣幸運的美國人較早賭對了國運,那麽他們的個人養老金都投了些啥?

  美國早在上世紀70年代就頒布了個人養老金(IRA)政策,當時允許個人在銀行、基金公司、證券經紀、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開立IRA账戶,一時間引發各類金融資管機構的瘋狂。根據規定,IRA可以廣泛投資於股票、債券、共同基金、銀行存款、保險年金等各類金融產品。

  在IRA剛推出時,美國民眾的想法和中國不二,大家都覺得這是養命錢,大部分民眾選擇在銀行開立個人退休账戶,主要投資銀行存款等低風險低收益產品。

  銀行完勝!

  但是後來美國人發現,銀行存款的收益率太低了,根本跑不贏通脹,如果長此以往,等到退休了,就會出現類似100萬元縮水成40萬元的慘狀,從而無法愉快的度過退休生活。

  到了1980年,IRA投資於共同基金的比例增加到3%;之後投資比例逐步提升,1989年投資共同基金的比例達到23%。

  因為美國人意識到要賭國運!

  而美國人恰好賭對了!整個80年代的裡根總統執政期間,推行了之後被稱為“裡根經濟學”的減稅等一系列經濟刺激政策,使得美國經濟出現了一次騰飛!

  80年代道瓊斯指數走出了十年長牛,整整翻了三倍有余!

  數據:Wind,日期1980.01.01-1989.12.31

  美國人發現還沒退休,100萬幾乎變成了300萬。於是加大了對共同基金的投入,到1995年账戶比例突破40%!截至2015年末,美國IRA账戶持有的資產達到7.3兆美元,其中近48%的資產由共同基金管理,成為個人養老账戶裡的最大頭。

  在IRA账戶中,又屬權益類資產持有比率最高。來自美國投資公司協會2016年的數據顯示:

  ● 排名最前的資產為股票及股票基金,佔54%;

  ● 排名第二的資產為混合基金及目標日期基金,佔比17%;

  ● 排名第三的資產為債券及及債券基金,佔比15%;

  ● 排名第四位的為貨幣基金,佔11%。

  那麽,共同基金(在我國被稱為公募基金)除了享受專家受託投資股票的優勢之外,為什麽會成為美國人民個人養老账戶的首選資產呢?

  ❶  账戶透明:共同基金的資訊披露法規極嚴,投資者能清楚的知道自己的錢都投了些啥,而如果進了銀行或商業保險或其他資管機構,那麽錢貸給了什麽項目,資金被如何運用,基本就是打悶包,持有人沒有知情權。

  ❷  收費低廉:基金的管理費相對低廉,管理機構賺取的是服務費,而其他資管機構賺取的是利息差。利息差一般不會公開明示,讓持有人誤以為沒有費用,但實際上是不可能的,不明示的費用往往比明示的費用高出許多。

  ❸  回報更高:基金立法不允許承諾最低收益,讓人感覺風險很大,而其他資管機構往往是固定收益投資,會給出預期回報,但事實是不承諾的比承諾的長期收益更高,這可認為是賭對了國運。當然,那些有預期固定回報的也太低了!

  不過當前來看:

  國內大多數人尚未認識到公募基金是養老投資的首選,因為宣傳上,基金是投資理財,不是養老金管理,關鍵是基金名稱上曾一度沒有“養老”兩個字,而商業保險產品是一直以來有養老保險專門產品的。

  當然,這一切就要改變了:未來個人養老基金的名稱裡會帶有“養老”兩個字以明確辨識。

  最後,有不服的,富二願意和你打一個30年的賭:富二買公募基金,你去存銀行或買商業保險或買其他啥的養老產品,咱們看看到時退休後誰的生活更好!

  難不成你還不信咱大中國有著至少30年的大國運?!

  哎,那啥……思聰你就不要來賭了哦……

責任編輯:陶然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