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西施故裡出土國家一級文物,南宋文房用具賞析

諸暨,越國古都,西施故裡。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諸暨市文物管理部門為配合基本建設工程,搶救性清理了一批古代墓葬,出土的南宋文房用具十分珍貴,為研究我國宋代墓葬和諸暨當時的人文歷史,提供了寶貴的實物例證。

圖1 董康嗣墓志

圖2 周令人墓志

其中1981年7月在城西淨土山營建諸暨電吸塵器廠時,清理磚室墓一座,出慶元六年(1200年)和開禧二年(1206年)墓志石兩方(圖1、2),為南宋通判董康嗣夫妻合葬墓。同出的有蕉葉白“碧玉子”銘文端硯、石雕筆架、石雕犀牛鎮紙、石雕龜鈕水注及瓷器、銅鏡。1982年9月,在城關縣龍山腳,俗稱桃花嶺東麓的山坡地上,因諸暨石油倉庫擴建施工,搶救性清理了磚室墓三座,墓內出土“淳熙八年(1181年)七月二十八日下葬”志石一方(圖3),同出漆器、銀器、銅器、瓷器、端硯、水晶筆架等文物多件。

圖3 武氏墓志

以上兩處宋代紀年墓葬中出土的文房用具,由於年代確鑿,工藝精湛,材質稀罕而十分珍貴。1993年經國家文物局、浙江省文物局專家鑒定組先後兩次鑒定,確定為國家一級珍貴文物。今擇要介紹論述這批館藏文房用具,以饗讀者。

圖4 “碧玉子”銘文硯

“碧玉子”銘文硯(圖4)

為端石製作,硯緣不甚規則,略呈圓形,仍保持自然狀。直徑22.4、厚3.5厘米。硯面不開墨堂和墨池,面與底均磨製光滑。硯體呈紫黑色,以成片乳白色為主,白中伴以青色和淡黃色。石質細膩溫潤。硯面一側陰刻隸書“碧玉子”三字。

圖5 “一”字池抄手硯

“一”字池抄手硯(圖5)

亦稱太史硯,端石製作,石呈紫色長方形。長17.8、寬10.6、前高6.2厘米,後高5.9厘米。硯面開墨堂和“一”字形墨池,墨池上端硯額居中處,刻有一小圓圈,其內陰刻網格紋,線條簡潔流暢。硯底挖割後凹槽較深,石質細膩嬌嫩,製作工整古樸,保存完整。

圖6 “一”字池抄手硯

“一”字池抄手硯(圖6)

端石製作,硯體呈紫黑色,伴有少量青綠色紋脈。硯為長方形,長16.6、寬10、高2.7厘米。硯面開墨堂和“一”字形墨池,所刻線條簡練流暢,形製莊重古樸。硯底挖割後成凹槽形。墨堂下部有二眼,一大一小,色綠帶黃,有瞳子,暈作四重,其狀呈鴝鵒(qú yù)眼。

以上出土的三方硯台,均為端硯中之珍品,它與其它眾多文房用品的共同出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南宋時期品官及文人墓葬隨葬器物的特點,為南宋時期的墓葬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有明確紀年的實物資料。

圖7 石雕筆架

石雕筆架 (圖7)

縱26.8、橫2.9、高5.9厘米。色澤黝黑,石質細膩光滑。通體琢錯落有序的山巒三十二座,中部峰巒拔地而起,巍然屹立;邊緣隨勢綿延起伏不斷,對山體形狀把握細致入微,顯示出崇山峻嶺層巒疊障、逶迤連綿的雄姿。這件筆架,構圖繁密,畫面充實,各種構成元素精細入微,如一幅美麗的山水畫,在技法及藝術表現力上,達到了極高的水準,是一件極為罕見的石雕藝術品。

圖8 石雕犀牛鎮紙二件

石雕犀牛鎮紙二件(圖8)

縱9.2、橫3.1、高5.0厘米,大小、造型一致。通體黝黑,石質細膩光滑,表面已有鐵鏽色沁斑。呈臥伏狀,四肢蜷曲,昂首突目,頭部長一獨角,向後傾斜,角尖朝上,口鼻上翹,兩耳聳立,作警覺狀。軀體渾圓壯實,蹄足粗壯有力,尾巴緊縮臀後搭至後腿,形象生動,栩栩如生。

圖9 石雕龜鈕水注

石雕龜鈕水注(圖9)

高4.0、口徑7—10.5厘米。通體黝黑,石質細膩光亮。水注外緣不規則,形似假山,高低起伏,內琢一橢圓形水池。蓋面正中琢一龜為鈕,龜昂首顧盼,四足著地,作匍匐之姿,龜背隆起,陰刻龜背紋,刻線清晰流暢,形態逼真。蓋的一端鏤一小孔,作出水用。整件作品構圖疏朗,刀法粗獷。

以上四件石雕藏品的用材,質地致密,沒有紋路,質輕堅韌,黝黑發亮,光澤極強,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曾被地質專家鑒定為煤晶石。用煤晶石刻製的印章在我國出土文物中曾有所發現,但用煤晶石雕刻的一套件文房用具實屬罕見,顯得十分珍貴。

其實,南宋一朝一百五十三年,為中國文化發展中極為重要的時期。諸暨博物館收藏的上述七件文房用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南宋時期品官及文人墓葬隨葬器物的基本情況,體現了南宋文人的時代價值取向。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