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企業創新是否可以流程化?

Kr8特邀作者

黃震:開放式創新(Open Innovation)的觀察者、研究者。目前供職於某歐洲汽車品牌,負責自動駕駛與對外戰略合作;曾擔任羅蘭貝格雲賽創新中心運營部總監,並在德國曼海姆大學商學院期間追隨導師學習並研究開放式創新。

2019年,上海的夏天。

站在博世中國總部大樓前的那一刻,突然想起來,博世在中國的創新中心已經在4個多月前搬離了這裡。從虹橋臨空經濟園區到漕河涇寶石園,10公里的路程,我從一幢幢巨大的總部大樓包圍之處,來到一棟棟三、四層建築星羅棋布的科技創新中心。博世上海Connectory就坐落在其中的一棟三層建築。

我推門進入,第一印象感覺很像現在流行的眾創空間。一樓基本是開放式工位,十幾家初創企業聚集在這裡工作。二樓和三樓就是博世創新中心的工作區域了!他們正在會議室、實驗室等和內部外部的夥伴們交流溝通,打磨產品。

上海Connectory,作為博世全球第五家、亞太首家的創新孵化基地,究竟有哪些不同尋常之處呢?

Connectory的起源

2017年的5月,博世美國的數字化創新部門牽頭,和芝加哥科技創新中心1871合作,在Merchandise Mart的5樓打造了一個眾創空間,希望可以深入鏈接芝加哥不斷發展的物聯網生態系統,同時也希望和初創企業在靈活的業務發展中共同學習,並且借此契機尋找博世未來的合作夥伴和收購目標。

包含Connect與Factory含義的Connectory就此應運而生。之後,瓜達拉哈拉、斯圖加特、倫敦和上海紛紛加入Connectory。

隨著Connectory的擴大,博世在全球的創新實踐者們經過討論和溝通,制定了Connectory的指導意見,希望通過和公司外部物聯網生態系統的鏈接和合作,促進公司的創新進程,同時尋找和探求新的增長機會,包括產品機會和商業模式的機會。

2019年4月亞太地區的第一個Connectory創新孵化基地落戶上海

我們該如何描述上海的Connectory呢?

在這樣的背景下,博世中國的管理團隊梳理了內部的各個創新體系,由專注新產品孵化的博世中國全資子公司--博世(上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牽頭,利用博世集團的技術力量和資源優勢,在Connectory指導意見的框架內,將物聯網開放式創新平台引入中國。

目前,上海Connectory就入駐在漕河涇寶石園的這幢三層樓房內,管理運營團隊正在進行以下三方面的創新實踐。

首先是博世業務部門和外部創新企業的鏈接。創新方向和物聯網相關的初創企業,都有機會申請並入駐上海Connectory的眾創空間。部分優秀團隊還會獲得與博世風險投資部門合作的機會,加入Open Bosch項目,通過POC等進一步合作方式推進產品的共同研發和商業化落地。

其次是博世內部創新團隊的孵化加速。在通過內外部專家評審後,入圍的博世創新團隊就可以入駐上海Connectory。在空間內,上海Connectory管理運營團隊邀請博世內外部的創新專家們給予創新團隊輔導,幫助他們更多了解市場、了解客戶需求,並且在短時間內做出MVP(最小可行產品),在市場上進行檢驗,獲得真實的市場反饋和數據。

另外,該基地也是博世中國的培訓中心。除了為博世中國6萬名員工提供內部的培訓,上海Connectory也正在籌備將部分課程對外,通過分享博世的成功經驗,幫助中小企業發展壯大。

2019年7月“第四次工業革命”物聯網黑客馬拉松博世分賽場

創新流程所起到的作用

通過幾年的實踐,博世創新團隊深有感悟道,通過系統性的方式,在創新流程指引下逐步推進,可以提升創新的成功率。於是,博世創新團隊和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Steve Blank教授合作,結合教授在精益創業領域的研究成果以及博世的創新實踐,開發出創新方法論,應用於公司內部的創新加速器項目。

當內部創新團隊提交創新意見,並且獲得所在部門支持後,創新團隊需要通過創新加速器為期8周和6個月兩個階段的加速,完成產品原型及市場的驗證。

在各個階段,創新團隊都需要按照創新方法論,每周按照計劃完成既定任務並進行快速迭代,並且在每個階段之後進行經驗分享,同時面臨是否進入下一階段的考驗。在整個孵化過程之中,加速器聯合博世內部專家及伯克利大學的導師,對創新團隊進行實戰輔導。

在通過加速器的2個階段之後,創新團隊可以選擇在原來的業務單元進行產品的商業化,也可以選擇成為獨立的初創項目繼續在Connectory進行產品孵化。目前,已經有部分產品投入市場商業化。

“落地”是這套創新方法論帶給筆者最大的感受。在發散思維的“Idea Generation”(創意產生)階段之後,通過細致的每周、每月的行動計劃以及目標設置,將創意迅速收斂,形成滿足市場特定需要的產品原型。同時在過程中的實戰輔導,也幫助創新團隊將理論和模型快速應用在實戰之中。在每個go/no-go的節點,都設置了經驗分享的部分,確保在過程中的學習和收獲,無論成功和暫時失敗,都可以進行沉澱,成為上海Connectory的創新經驗積累,同時作為輸入,對於創新方法論做進一步的深化。

Connectory還在變化,我們拭目以待

經過幾年的摸索,博世中國企業創新體系在2019年進行了整合提升,以上海Connectory為主導融合公司內外部創新力量,正在進行包括:內部創新孵化,以及外部創新體系合作在內的企業創新實踐,並且在過程中形成方法論,用以指導公司創新團隊加速產品的商業化進程。

上海Connectory在發展過程中還在不斷演化。對於創新方法論,上海Connectory的管理運營團隊希望結合中國物聯網生態體系的獨特性,加入更多本土元素和特色內容。同時,他們也在探索更多的內容和產品,以更好地支持創新產品的落地。

幾天之後,我又一次來到虹橋臨空經濟園區。看著博世的總部大樓,我想到了10公里之外的上海Connectory。在許多經典的企業創新案例中,我們都看到了創新部門在資源上和總部密切聯繫,在空間地理上和總部保持距離的情況,遠有亞馬遜雲業務,近有微信團隊。

我欽佩上海Connectory的管理運營團隊當時決定在空間上離開博世總部,更多擁抱創新生態的決心,也想到,如何在更加接近創新生態體系的同時,依然保持和博世中國總部各個業務單元以及管理層的溝通和協作,更好的促進創新產品商業化落地?這也會是上海Connectory在今後的發展中,將會面臨的挑戰。

這個挑戰,我們期待上海Connectory的管理運營團隊帶給我們的驚喜!

在中國的國內外企業實踐開放式創新還有哪些優秀案例?實踐開放式創新的過程中有哪些難點?又有哪些突破?我們,未完待續…

開放式創新系列連載

“試一下”試出的產業加速器

一家很獨特的科技企業在中國做起了加速器

開放式創新助力內部創業者

科技巨頭內的“斜杠青年”

法國巴黎銀行在中國的“謀定而後動”

戴姆勒在中國的創新“高速”

小節點創造出的大平台

一台冰箱背後的“創新中國模式”

創新依舊“那些年”——開放式創新的形式:企業和高校研究機構的合作

歐洲最創新的1平方公里是如何煉成的

開放式創新的緣起:為何最頂尖的實驗室卻錯失改變世界的機會?

看不夠

“36氪創新谘詢”微信公眾號在等你。

掃描下方二維碼,或微信搜索“36氪創新谘詢”(ID: Kr8-36Kr-Innovation),創新不落人後。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