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來稿選粹】黃旭|茶裡茶外茶閑話

新銳散文

情懷溫度

情感,思想,

角度,視野

茶裡茶外茶閑話

我好喝茶,但不善品。諸如「三分解渴七分提神,三分飲七分品」方能達到靈與肉兼美之類的茶經茶道,則是一竅不通。於我等凡夫俗子,吃茶,一為解渴,二為禮節,三為應酬。其餘,無他。

一、 到老黃家吃茶去

我與茶結緣,全因爺爺喜好喝茶之故。幼年時,我就成了爺爺邀約茶友的跑腿。夜幕初降,每每飯畢,我定然會在爺爺的吩咐下,幫其邀約鄰裡長者「考茶論道」。

燃一盞油燈,長者二三人,圍坐一火爐,取一大砂壺,盛水八分有奇,駕於爐上,水沸。另佩一小紫砂壺,側身,置於溫火處,慢慢加熱。一切就緒,從茶兜裡取茶一兩餘,徐徐入內,輕搖紫砂壺,沙沙作響,似一交響樂,讓人陶醉。間或,又將紫砂壺置於溫火處再次加熱,再次輕搖。如此周而復始,待茶乾脆,清香撲面而來之時,將沸水倒入紫砂壺中,頓時狼煙鳧鳧,茶香四溢。圍坐者雙目睽睽,嘴叼煙鬥,閑話茶道,笑曰:「雞蛋鴨蛋好吃,茶蛋(淡)不好吃」,浸泡三五分鐘,取茶杯二三,置於幾上,遂將茶汁均勻分配,一者一分。茶汁雖少,色釅釅,味濃濃。因屬頭道茶,言最為尊貴,遂呼呼細品之,慢抿之,啜啜之聲漾漾,直叫人嘴饞!正如浦瑾詩曰:「草堂幽事許誰分,石鼎茶煙隔戶聞」啊!

年少的我,好奇,雙眼瞅著,偶或也嘗一嘗新鮮。入口一試,味甚釅,甚苦,恰似中藥,忙抓起空杯,用冷水漱口不止,遂引起長者一陣狂笑。如此一紫砂壺,多則浸泡四道或更少,便棄之於大壺之中,若茶癮輕者,也未必敢碰。

於是,眾人在茗品之間,山南水北地聊,五湖四海的侃。上下五千年,縱橫八萬裡,或贊,或唾;或悲,或喜;或高亢,或低沉。大有太白之「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之雅,一幅悠然自得之態,直到月上三竿,偶或雞鳴。

此類茶葉,多為自己栽種,購之者甚少,偶有采自高山雲霧的荒山野茶。新春伊始,待「二月山家穀雨天,半坡芳茗露華鮮」之時,攜一小簍,翻山越嶺,自采自炒,雖無國家桂冠,卻是經濟蕭寒之嗜茶者的大愛。不取其色,不貪其味,不見茶經,不入茶道,適合自己口味者,則視之為上品。

吃這種茶者,多是沒有文化沒有地位而經濟又過於窘迫之鄉村野老,他們不是專業品茶者,更不是專業種茶戶,一般均為閑暇采曬,忙時沏飲,此為「土茶」。凡村中嗜土茶者,皆有自己的藏品,等到日薄西山,便各自抓取一二兩,相互邀約:「走,上老黃家吃茶去」!這就是我最初接觸到的土茶趣事。

對於廠家生產的上等好茶,第一次飽口福是我在縣城上中學時,直到現在我還清晰地記得那個終身難忘的場景。父親為了我的前途,硬是將兩支火肘扛到城裡,幾費周折,才攀上一長官,待轉學事宜確定的當晚,我們請了客之後,便被邀入其宅小坐。一進家門,長官便笑盈盈地說要給我們沏杯好茶嘗嘗。隨即,取一大玻璃茶杯,放入少

許條狀青茶,倒入沸水,瞬間,青茶懸浮,直立於水中,貌似麥芽,茶條不散,茶汁清澈,墨綠,十分誘人。二三分鐘後,抿嘴啜飲,但終說不上味來。回味,頗似後來讀小說《小五義》中那位豪爽狀士之言:「香噴噴的,甜絲絲的,苦因因的」。長官笑曰:「此乃他人所贈,給親戚們也分享分享」。觀其態,頗有得意與炫耀之心。至今,我仍說不出那茶姓甚名誰,感覺應該是千兒八百以上之物。

二、 茶經茶道茶文化

散文家艾煊在《茶性》一文中寫道:茶與酒是千歲老友,但兩人性格絕然相反。一個是豪爽,獰猛,講義氣的漢子;一個是文靜,寬厚,重情誼的書生。茶為內功,無喧囂之形,無激揚之態,一盞淺注清流,清氣馥鬱。友情緩緩流動,談性徐徐舒張,漸入友朋知己間性靈的深相映照。在他看來,茶是含蓄蘊藉式的內向情感,飲前淡淡清氣,瀰漫於不易覺察的周圍太空,一旦滲入人體,潛入全身汗囊毛孔,則緩緩生成溫馨撫慰之效應。余以為,先生真正地詮釋了茶的真諦。但凡善品茶者,應皆有同感。

其實,茶在中國文化中佔特殊的地位,早就形成了享譽全球的獨特的茶文化。作為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之一,飲茶在古代中國是非常普遍的。中華茶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質文化層面,還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層次。唐代「茶聖」陸羽的《茶經》在歷史上就吹響了中華茶文化的號角,從此,茶的精神就滲透進了宮廷和社會,深入中國的詩詞、繪畫、書法、宗教、醫學等領域。幾千年來中國不但積累了大量關於茶葉種植、生產的物質文化、更是積累了豐富的有關茶的精神文化,這就是中國特有的茶文化,屬於文化學範疇。

中國人飲茶,注重一個「品」字。「品茶」不但能鑒別茶的優劣,也帶有神思遐想和領略飲茶情趣之意。中國茶文化的內容主要是茶在中國精神文化中的體現,並由此派生出了「茶風俗」、「茶道」、「茶經」等等讓洋人望「茶」興嘆茶文化來。除了諸如「半壁山房待明月,一盞清茗酬知音(佚名);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杜耒);黃金碾畔綠塵飛,碧玉甌中翠濤起(范仲淹);小石冷泉留翠味,紫泥新品泛春華(梅堯臣);待到春風二三月,石爐敲火試新茶(魏時敏)」等等有關茶的經典詩句讓後人熟知以外,眾多的文獻都能找到茶文化的蹤跡。在《紅樓夢》中就有茶的妙論:「一杯曰品,二杯曰解渴,三杯曰飲驢」,這無疑就很精闢地概述了人們吃茶的類型。

在眾多高貴商賈文人雅士眼中,飲茶須品茗,方顯其雅趣。禪家有雲:吃茶最要緊者為「清」「閑」二字,其禪意就在「見素抱樸」、「澹泊寧靜」、「不起心,常無相清凈」之中。但這禪意實在過於深奧,於我等凡夫俗子,品茗之時最多只在凈與不凈,淡與不淡之間徘徊,或雅或俗,均不是太看重。閑暇之時,擇一清靜之所,把清茗而遐想,啜茶汁而神思,掩面龐而交故,置身於靜室幽篁之內,拋煩惱於九宵,忘記柴米油鹽,不沾半點濁俗之氣,於是,心中頓生一種悠然自得的恬靜之情來,這便是普通人飲茶之最高境界。此種清閑,恰如宋人釋德洪《山居》詩雲:「深谷清泉白石,空齋斐幾明窗,飯罷一甌春露,夢成風雨翻江」,只可惜如今世事浮沉,又有幾人能夠做到?

至於吃茶的清雅,駱成驤有一聯最為經典:「穿牖而來,夏日清風冬日日;捲簾相見,前山明月後山山」,但要在這個「狗肉鍋中還未爛,伽藍更取一尊來」與「滔滔不持戒,兀兀不坐禪」的浮躁社會之中,步入此種「茶境」之內,自然是需要相當的底蘊儲備與抗擾能力的。對此,小可不提也罷!

三、 茶裡茶外茶閑話

其實,吃茶最講究的還是一種「純凈」的興緻與氣氛。把茶「沖」進壺內,不論同桌知己還是陌路人,只要話匣子一打開,就有醇醇的笑聲,就有樸樸的情意,就有曖曖的氛圍,那才是喝茶的最高享受。對於飲者,輕啜慢抿,緩緩品味,有助於緬懷過去展望未來,有助於獨自浸潤在創造與遐想之中,更有助於親朋好友間雋言妙語的篤行談興。因此,飲茶而不攜帶其他目的,「飲者在意不在茶」才是我們最終的追求。喝茶,喝的是情意,喝的是未來,喝的是對美好日子的期待與憧憬,只有這樣,茶葉的好壞也就無所謂了!

縱觀現實,由於現代社會攀比之風日盛,不良風氣也在傳統茶文化中泛濫成災。宋人張俞在《蠶婦》「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中的種種哀怨,已經茶界中日漸凸顯,慢慢演變成了「遍宅好茶者,不是買茶人」。請君細看:全同各地那麼多茶廠,所生產的名貴優質茶的極品精品,又有多少轉化成GDP的?大多成了廠家長官對上級的「貢品」。哈哈,影響情趣的事情,這裡不談也罷。

如若君有興緻,也可如蒲松齡先生一般,在泉邊開一小茶座,免費招呼過往客人,一來可以喝茶解渴,二來可以收集資料,著書立說,「聊齋」一下,「誌異」一番,這樣,至少也可青史留名。如若沒有那般興緻,也可倚欄臨風,獨自小飲,茶杯一端,便「草草杯盤共一飲」了。一如梁實秋《喝茶》所雲:「人無貴賤,誰都有分,上焉者細啜名種,下焉者牛飲茶湯,路邊埂畔皆可奉茶」,也是另有情趣的。這樣,即便茶不名貴,也能喝出真正的茶味來。如若刻意把光陰都虛度在阿諛奉承溜須拍馬之上,那茶味就真的發酶了。發酶的茶味,會影響社會和諧的,我們不倡導也罷。

眾所周知,茶與酒相比,酒越陳越醇,茶則越新越香,喝酒吃茶,皆在氛圍。茶,不一定名愈貴者愈好。只要適合自己的口味,與自己的實力相匹配則可,我們不應該走入吃茶誤區。

對於吃茶,我最贊同楊羽儀先生《水鄉茶居》一文中的說法:「不論早茶晚茶,都要把它作為一種享受。一天辛勤勞作,各自為生活奔忙,帶著一天的勞累和溽熱,有暇『嘆』一盅茶,去去心火,便是緊張生活的一種緩衝。『嘆』茶的興味,未必比酒淡些,它也可以達到『醺醺而不醉』的境界。」

中國人好喝茶,中國人喝茶已經影響了整個世界。隨著世界各國交流的日益頻繁,「凡是有人的地方都有中國人,凡是有中國人的地方都有中國茶,凡是有中國茶的地方都有中國茶文化」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由此看來,我們喝的已經不止是「茶」了。喝茶,其實早就成了一種博大精深的文化,早就超越了茶本身的內涵。茶客們啊,品茗也好,解渴也罷,牛飲也成,一定要喝出「茶味」來,請不要沾汙了我們優秀的茶文化!

作者簡介

黃旭:男,貴州水城人,中學高級教師。貴州省作家協會會員,蒲公英教育評論員,六盤水市文藝理論家協會會員,江山文學網簽約作者,「文蔚水城」文藝沙龍成員,出版散文集雜文集各一部。

新銳散文

請支持如下稿件:人性之美、大愛情懷、鄉愁、

親情友情愛情、生態情懷、性靈自然等。

投稿郵箱:

[email protected]

顧問組成員

(排名不分先後)

王士敏 王友明 李東輝 蔡漢順 李錫文 馬明高 丁尚明 高麗君 周 海 張道德

新銳散文 ∣一個純凈的公眾號長按,識別二維碼,加關注投稿、商務合作,請聯繫主編。 蘋果手機用戶可按下面二維碼打賞作者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