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淺談腰椎間盤突出的針刀治療定位與操作技巧

博主推薦

全國第十九屆針刀醫學新進展培訓班(濟南站)

培訓時間:2019年3月1-9日(星期五報到)

培訓地點:山東省千佛山醫院

腰椎間盤突出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疑難病,關於腰椎間盤突出的診斷和分型,各種文獻上都有更權威的報告,在此我們不做過多的闡述。但目前有關各腰椎間盤突出的診斷和分型,都很難指導我們的針刀臨床治療,因為這些診斷都不容易反映具體的損傷部位和層次,所以病位的診斷,對於我們針刀臨床意義更大。筆者今天結合多年的臨床體會,從針刀臨床的角度,來探討腰椎間盤突出的針刀治療定位和操作技巧。

1

.針刀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的機制

腰椎間盤突出的主要原因為各種外傷,扭挫傷,過度負重,用力不當及椎間盤退化,風寒濕造成椎體力的平衡失調,使突出物擠壓神經根,引起局部充血,水腫,變形,纖維化,欠之神經根與局部軟組織產生粘連和疤痕,當神經根受牽拉時,而引起腰部疼痛伴坐骨神經痛和小腿麻痛感。針刀醫學創始人朱漢章教授[1]論述「椎間盤突出,外科手術切除椎間盤時,找不到完整的髓核,而是纖維環和髓核混雜在一起的瘢痕組織,可見向後部逸出的不是髓核,而是瘢痕組織。多在後外側結構薄弱處,正是脊神經穿經神經孔的部位」。根據這一理論,用小針刀這種閉合性手術,經針刀疏通、剝離、減壓、平衡肌力,改善血循促進新生。松解肌肉、韌帶間的粘連,神經根的粘連,起到鎮痙止痛的作用,同時小針刀松解了部分組織,解除了神經根的壓迫,從而緩解和解除了癥狀。

2

.腰椎間盤突出的診斷思路

2.1常見部位的腰椎間盤突出症具有定位意義的癥狀及體征如下:

(1)腰3~腰4椎間盤突出:腰4神經根受壓,腰背、骶髂部、髖、大腿前外側、小腿前側痛,小腿前內側麻木,伸膝無力。

(2)腰4~腰5椎間盤突出:腰5神經根受壓,腰背、骶髂部、髖部、大、小腿的後外側疼痛,小腿外側或足背母趾麻木,偶可足下垂,母趾背伸無力。

(3)腰5~骶1椎間盤突出:骶1神經根受壓,腰背、骶髂部、髖部、大腿和小腿後外側痛;小腿後外側及外側三足趾的足背麻木,偶有足蹠屈及屈趾無力。

(4)中央型腰椎間盤突出症的臨床表現:馬尾神經受累,腰背、雙側大腿及小腿後側疼痛,雙側大腿、小腿後側、足底及會防區麻木,膀胱及直腸及直腸括約肌無力或麻木,以至二便失常。

CT檢查可快速識別腰椎間盤突出的具體位置和大小,但CT檢查必須與臨床徵象相結合,這樣才能準確的找到致病的位置,因為有的腰椎間盤突出並不引起臨床徵象,這在我們的臨床實踐中,經常發現癥狀消除了,複查CT,腰椎間盤仍然突出,就說明了這一點,因此我們針刀醫師必須認識一點,CT只是參考,臨床徵象才是我們定位的主要依據

2.2 仔細觸診,精確定位

在針刀臨床中,僅用腦子去看病是遠遠不夠的,更重要的是用手去診病。仔細的尋找壓痛點、條索、硬結,觸摸其範圍、方向和層次,精確定位,是針刀治療的關鍵之所在,也是我們針刀大夫的基本功。所以,我們檢查診斷的時間往往比針刀手術的時間要長,就說明這個基本功的重要性。

3

.腰椎常見病變部位的定位

筆者發現,腰椎間盤突出症的疼痛及疼痛放射部位,除了與夾脊、足太陽膀胱經非常密切外,還與足陽明胃經及足少陽膽經,足少陰腎經在下肢的循行非常一致。故臨床上應當將病變的部位與中醫的經絡循行相結合進行治療

筆者經驗:

(1)腰3~腰4椎間盤突出:定點以L4~5椎旁+足少陰腎經的橫骨、陰谷、太溪等

(2)腰4~腰5椎間盤突出:定點以L4~5椎旁+足太陽膀胱經的背腧穴、秩邊、委陽+足少陽經的環跳、風市、陽陵泉、懸鐘+足陽明經的足三裡為主

(3)腰5~骶1椎間盤突出:定點以L5~S1椎旁+足太陽膀胱經的背腧穴、秩邊、委陽、承山、崑崙為主

另外,阿是穴也是小針刀治療定點的重要參考,

4

.針刀操作

腰椎解剖部位比較複雜,臀部有重要神經血管通過,肌肉豐滿,在外行看來,似乎針刀操作難度更大。稍不小心就會損傷神經血管,然而,筆者在多年的針刀臨床和與同行的廣泛交流中,摸索出一套即安全又有效的針刀松解法,這種方法的操作要領是:

嚴格執行小針刀四步進程,針刀快速進入皮下,然後分層次突破,先突破淺筋膜,再突破深筋膜,最後到骨面,而不是一刀直刺骨面。每到達一個層次後稍停,不要忙於鏟切,而是仔細感受刀下的硬度,一旦碰到硬結,就快速突破。不大幅擺動,不在骨面上刺激。並且,根據病人的感覺調整進針的方向和層次。這種手法的優點是:能松解到各個層次的病灶,又很少損傷和出血,更能最低限度的減輕病人痛苦。

臀部血管分布豐富,在分離松解中損傷是必然的,要有思想準備,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每次出針後立即壓迫止血,15分鐘後,檢查局部無異常,才能讓病人離開。

5

.手法治療

用朱漢章教授[2]的連續提腿按壓複位手法,即第一助手將雙小腿垂直提起,使患者髂前上棘離開床面為上,在第一助手提雙小腿的同時,術者和第二助手雙拇指一齊下壓椎旁壓痛點(後側對稱下壓),當第一助手放下小腿,患者膝部著床,術者和第二助手也同時鬆開下壓的拇指,如此連續提壓15-20次。連續做3-5天。

手法是針刀術後的補充治療,只要配合得當,可以使針刀施術後殘留的粘連和疤痕達到完全徹底的松解,關節錯位得到複位,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針刀醫學的創始人朱漢章教授曾經這樣形容針刀:針刀治療就像用槍打鳥,有的人彈無虛發,一槍一個準,有的人瞄了半天也打不下一隻鳥。在外行看來的一根針,都是在組織內部上下左右搗鼓幾下,似乎沒有什麼區別,但療效卻有天壤之別。就像同樣一支畫筆,在畫家與一般人的手中,畫出來的效果是大不相同的。因此針刀治療,一定要辨準點,做到位,才能確保療效。上述內容只是我在多年臨床實踐中的體會,希望能籍此拋磚引玉。

文章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中華中醫藥學會繼教部

二〇一九年三月-六月針刀培訓計劃如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