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為何淮河經濟帶起飛難?單是許家印們回鄉捐幾億還不夠

“村裡今天比過年還要熱鬧!”

上個周末,中國恆大集團(03333.HK)董事局主席許家印陪96歲的父親回到河南周口市太康縣聚台崗村的老家,受到家鄉父老的熱烈歡迎。

許家印回鄉考察的消息,佔據了周口市政府網站近日的顯著位置。他此行沿路考察了捐贈10多億元為家鄉建設的4所學校、1所醫院以及1個農業基地,決定再捐贈6.5億元,進一步支持家鄉發展。

許家印一度在多個財富排行榜上佔據中國富豪第一位,但他出生和成長的地方,仍是目前中國經濟發展較為滯後的地區之一。

太康縣所在的周口市及至整個豫東、皖北地區,屬於淮河經濟帶,這一區域人口密集,但由於產業發展不足,工業化和城鎮化率都比較低,大量人口外流。對這一區域的1.5億人來說,加快工業化和城鎮化的步伐,是經濟發展的重要課題。

人均GDP不到全國一半

許家世居聚台崗村,抗戰時這裡是冀魯豫軍區的革命根據地。豫東曾經是出了名的貧困地區。根據媒體報導,許家印從小吃地瓜和地瓜面長大,鋪的、蓋的、穿的都是補丁摞補丁。讀小學時,是在村裡幾間不遮風、不擋雨的破草房裡,課桌用泥巴台子做的,“小時候條件很苦,每天晚上都是點著煤油燈,趴在小方桌上寫作業”;讀中學時,每周背一筐地瓜、地瓜面做的黑窩頭到學校,在夏天黑窩頭常常長毛,只能洗一洗繼續吃。

地瓜、黑窩頭、煮白菜蘿卜和地瓜湯……這次,許家印夫婦在老家的堂屋和父老鄉親一起吃了憶苦思甜飯。普通工人家庭出身的許家印夫人丁玉梅回憶起35年前結婚時情景,感慨道:“現在的變化真大。”

幾十年過去了,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都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不過,如果橫向比較的話,目前無論是太康縣,還是所在的周口市經濟發展仍比較滯後,仍是我國中部地區經濟發展較為落後的地區。

太康縣總面積1759平方公里,總人口148.7萬,2015年常住人口為105.79萬,盛產小麥、棉花,素有“銀太康”之稱。2017年,太康縣地區生產總值(GDP)為257.3億元,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GDP約為24322元,僅相當於全國平均水準59660元的40%。

在太康縣所在的周口,2017年周口全市生產總值2517.03億元,同比增長7.9%。全年人均生產總值28630元,僅為全國平均水準的48%。在城鎮化方面,去年周口的城鎮化率達到41.22%, 比全國平均水準低了17.3個百分點,比河南全省低了8.94個百分點。

數據顯示,周口去年年末全市總人口1155.98萬人,常住人口876.22萬人,儘管市域人口眾多,但2016年,周口市的城區人口也僅在40萬左右。這是因為,儘管轄區內人口眾多,轄下市縣農業富余勞動力眾多,但由於中心城區偏弱,產業發展不發達,工業化和城鎮化水準較低,農業人口市民化主要是流向省會城市以及沿海地區,流入地級市主城區的人口並不多。

周口的市情簡介顯示,周口是一個農業大市,農產品資源豐富,是國家重要的大型商品糧、優質棉生產基地,是河南省第一產糧大市、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市。同時,周口是一個人力資源大市,全市農村勞動力600多萬人,其中富余勞動力355萬人,年輸出勞動力270萬人次。

“我們那裡的人出來開計程車的特別多,在廈門相當一部分都是我們周口的,廣州也很多。因為老家就業機會少,沒辦法啊。”來自周口、在廈門開計程車的王司機說。

因此,對周口未來的發展,需要吸引更多的產業轉移落戶,也需要有更多類似許家印這樣在外發展的周口人關注家鄉,返鄉投資或創業。

富貴不忘鄉。這次回鄉,許家印決定再捐贈6.5億元。其中,捐款1億元,為太康縣醫院高賢分院添置先進醫療設備;捐款2.5億元,幫助家印高中擴建;捐款3億元為家鄉新建一所高中,計劃到明年9月正式開學。

豫東、皖北大量人口外流

實質上,周口所在的豫東地區和皖北地區,均屬中國人口十分密集的地區。

例如安徽阜陽,戶籍人口曾經超過了1000萬人,達到1061萬。此間的一大背景是,地級市亳州2000年從阜陽拆分而置,亳州的常住人口504萬,戶籍人口600多萬,在拆分之前,阜陽堪稱是中國人口最多的普通地級市。

根據第一財經記者統計,在目前全國30個戶籍人口超過150萬的大縣中,安徽就佔了7個,分別是臨泉、潁上、太和、阜南、利辛、霍邱和渦陽。這些縣主要分布在皖西北的阜陽和亳州,其中臨泉、太和、阜南、潁上四縣來自阜陽市,渦陽和利辛來自亳州市。

與周口一樣,這些地方轄下的市縣,農業富余勞動力眾多,但由於中心城區偏弱,產業不發達,工業化和城鎮化水準較低,是目前中國經濟發展較為滯後的區域之一。

“1998年我讀高中的時候,那會兒一個星期生活費才18元。每個周末都要用自行車馱著米和菜騎30公里到學校。跟沿海農村相比不知道差了多少。”來自安徽阜陽、目前已定居深圳的80後黃先生說,皖北地區以農業為主,工業布局少,產業發展滯後。現在儘管有了明顯的進步,但經濟發展仍相對滯後,就業機會少,人口、人才外流明顯。

來自安徽亳州、目前在武漢上班的李先生說,豫東、皖北以農業為主,當地仍是較為明顯的人情社會,人們的思想觀念不夠解放,營商環境也亟待改善。

安徽省社科院經濟所研究員林斐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皖北、豫東地區是我國人口密集區,也是糧食生產大區,以農業生產為主,工業相對比較滯後,因此很多人都選擇外出務工。像皖北很多地方的外出務工比例都在三分之一以上。在豫東南的固始縣,淨流出人口達到了67.2萬。

加快城鎮化步伐

淮河流域地處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之間,是中國東中部最具發展潛力的地區之一。

近期,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於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的意見》(下稱《意見》)。經國務院批準,國家發展改革委11月印發《淮河生態經濟帶發展規劃》(下稱《規劃》)。這意味著,江蘇、安徽、河南等省共同參與的這一國家級戰略正式落地。《意見》指出,要推動國家重大區域戰略融合發展,以“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等重大戰略為引導,促進區域間相互融通補充。

淮河經濟區包括了豫東、皖北、蘇北和魯西南等地。《規劃》指出,淮河生態經濟帶貫通黃淮平原、連接中東部,通江達海,與長江經濟帶地域相連,平原面積廣闊,生態系統較為穩定,是中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和棉花、油料、水果、蔬菜等重要產區。同時,該區域人力資源豐富,城鎮化和消費市場潛力大,毗鄰長江三角洲等經濟發達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的基礎條件較好。

但《規劃》也指出,淮河生態經濟帶的發展還面臨一些突出矛盾和問題,包括工業汙染和農業面源汙染問題突出,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有限;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滯後;城鎮化水準較低,產業創新發展能力不足,經濟轉型發展壓力大等。

對豫東、皖北來說,如何加快當地的發展、促進人口就近就業和就近城鎮化也十分關鍵。

廈門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丁長髮表示,淮河經濟區人口眾多,除了有一大部分流向沿海長三角、珠三角等地以及本省的合肥之外,還有相當大一部分需要在當地就近城鎮化。這些地區需要大力改善當地的營商環境,利用當地的勞動力、土地資源優勢,吸引對勞動力依賴較大的產業。

另一方面,也需要省級層面加大改革力度,給這些地方配置得力的長官幹部,改善當地交通基礎設施等軟硬環境。丁長髮說,現在東部沿海地區在“騰籠換鳥”,有些產業往海外走。但其實皖北、豫東等地,勞動力和土地優勢也很大,如何整合資源,吸引這些產業落戶十分關鍵。

《規劃》還提出,淮河生態經濟帶要依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科學有序承接符合環保標準和市場需求的國內外先進產業轉移。加強統籌規劃、優化產業布局,以各類開發區、產業園區為載體,引導轉移產業向園區集中,建設一批承接國內外產業轉移的重點承接地。

同時,要創新園區管理模式和合作機制,鼓勵以連鎖經營、委託管理、投資合作等多種形式,共建產業園區,積極發展“飛地經濟”,實現優勢互補、互利共贏。支持有條件的地區創建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

林斐說,這些年上述區域的城鎮化比較快,比如在皖北地區,近兩年很多縣城的經濟發展都比較快,人口也快速集聚。當然這些地方不光是產業發展和人口集聚的問題,城市的配套包括基礎設施建設、交通、通信等公共配套也要跟上。

不過,林斐認為,人口的集中要與產業的集中相匹配。以安徽為例,目前安徽的經濟、產業集中在皖江城市群,這邊的水資源豐富,產業和人口承載力更高。而皖北的人口密度更高,但皖北水資源不足,產業承載力較弱。從全省來看,產業與人口存在一定的錯位。

她認為,皖北地區人口密集,要完全在當地實現就近就業和就近城鎮化,是“完成不了的,也承載不了”。因此,除了繼續加快當地的縣城、中心城市發展,促進人口的集聚外,也要鼓勵、引導一部分人口適當往沿海轉移,往皖江經濟帶、往省會大城市等轉移。

河南省駐馬店市的秦嶺(化名)在北京念完大學後來到上海工作。作為“新上海人”,他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家鄉和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相比,最明顯的差距是經濟發展程度,其次則是人們與外部世界的交流和對外的認知,是“觀念上的差距”。填補差距,尚需假以時日。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