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影視行業打假大事記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一起拍電影,作者 | 打假隊長嘉木西

又是一年一度315國際消費者權益日。

打假正當時。

衣食住行方方面面都有黑名單,自然也少不了供大眾娛樂消費的影視行業。

尤其是前些年行業高歌猛進之時,大量資本和外來人員湧入,再加上行業自身發展過程中尚待完善的運行機制,使其充滿了虛假繁榮的泡沫,也使得不法分子有機可乘。

其中,既有以眾籌之名的電影投資騙局,也有票房、收視率、點擊量等假數據橫行,以及近段時間頻頻被爆的人設等假面具現行。

在此,拍sir就借315之名,進行一場影視行業的打假。

打假之一:電影詐騙屢禁不止

上個月,“徐崢、沈騰主演《奇幻戀人》眾籌截止”的消息滿天飛,謠傳愈演愈烈,引來兩位本尊的辟謠;春節檔,關於《飛馳人生》出讓投資份額的消息也讓片方頭疼不已;早些時候,《人間喜劇》眾籌、融資的消息傳得沸沸揚揚,也被官方辟謠。

而其實,早在拍sir去年10月進行調查之時(《戰狼3》《羞羞的鐵拳2》被碰瓷融資詐騙?| 電影詐騙調查),那些騙子就已經盯上了以上項目。

巧合的是,就在前幾天,上次被拍sir曝光的騙子又重出江湖,只是搖身一變成了拓影影視的人,電影項目換成了成龍大哥主演的《狂怒煉獄沙暴》。對方宣傳拓影影視為影片的聯合出品方,因而出讓投資份額。

還是同樣的套路,只是這次收錢來得直截了當。只需1150元就能買到一份投資份額。至於這一份究竟佔多少比例,對方始終沒有明說。為此,他還出示了唐德影視的授權合約以證明自身。然而,這份都沒填完的合約,明眼人一看就是假的。

更蹊蹺的是,對方出示的對公账戶名為上海呱果影視文化傳媒。拍sir通過天眼查查閱,並沒有查到拓影影視和呱果影視的關聯關係,為何兩家會共用一個收款账戶?在拍sir一再追問之下,對方隻稱“兩家同為聯合出品方”,這麽不見外,拍sir也是第一次見。

都說狡兔三窟,騙子也不會只有一個馬甲。但明明去年十月就已被拍sir抓包,為何只是換了個title送上門來。拍sir思來想去,很大可能,這是公司的公用账戶,相關業務員都可以經手。只要刪了聊天記錄,而新來的人並不知情,就貿然以為拍sir是老客戶。

總而言之,只要有利可圖、有空可鑽,他們就不會收手。而跟他們過手久了,基本也可以摸清他們的慣用套路。

一類是偽眾籌,即以電影眾籌為名,或依托於某理財平台,或以發行“電影版票”為途徑,投資少,周期短,收益高,平均日化率超過1%。這類騙局,在去年上半年最為猖獗。一般受騙的多為外行人,由於普遍缺乏影視圈專業知識,對投資也是一知半解,但難抵手上有幾個閑錢,碰到誘人項目,就想要一碰運氣,往往就此而沉淪騙局。

一種是偽FA,他們往往把自己包裝包裝成專業的FA(其實是中間商),謊稱自己得到了電影出品方的授權,再將手上相關的電影份額轉讓出去。像以上的《狂怒煉獄沙暴》《飛馳人生》等影片皆受此害。

可以看到,不管是哪種方式,他們一般會尋找那些有名導、名演員、有名氣的項目下手,不限上映與否。像徐崢、黃渤、沈騰,是最常見的碰瓷對象;而像《戰狼2》等高票房項目也常在名單之上。

而事實上,這種涉嫌融資詐騙行為在法律意義上,已經構成了刑事犯罪,我們更應當提高警惕,不讓騙子得逞。

打假之二:假數據已成常態化

如果說,關於影視融資、投資的騙局是行業裡近兩年來逐漸冒出頭的騙局,那麽在影視行業中還有一類是生根已久、所有人都深惡痛絕的頑疾,那就是假數據橫行。

其一表現即為假票房。不管你願不願意承認,影視行業是一個以數字看成效的行業,畢竟600億的票房比9分電影更直觀。尤其是在前些年“唯票房論”盛行、票房以每年30%速度瘋狂擴張的時代,所有人都在為“票房數字”奮鬥,忽略了影片內容的打造。

於是,換著花樣為票房注水成了圈內人心照不宣的套路。無論是鎖場、退票門等事件頻發,還是片方買場、填場等小動作,一切都是為了好看的票房。

甚至有業內人士稱,現在沒有哪部影片敢說自己的票房不含水分,區別只在於多少。

其二為假收視率。相比之下,收視率的造假有過之而無不及。早在2016年,王長田就曾說過“我們看到的所有電視節目、電視劇,可以說他們的收視率90%以上都是假的。”而光線傳媒退出電視節目市場,很大一部原因也是因為此。

而假收視率再次佔領輿論高地,則是源自去年電視劇《娘道》的導演郭靖宇捅破了這層窗戶紙。其爆料被“威脅”買收視率,否則電視劇不予播出。而購買收視率的價格是90萬一集,不保證排名。80集的戲,意味要花7200萬買收視率,而《娘道》賣給電視台才130萬一集。

而據公開資料顯示,在2016年買收視率的價格是每集30萬至50萬元,兩年時間漲到了90萬,其利益之豐厚讓人難以置信。只是,針對這一點,即便有關部門言辭鑿鑿,勢要整治,但畢竟牽扯利益太大,要想動這塊奶酪,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兒。

其三為假點擊量。去年9月,愛奇藝關閉前台點擊量,以熱度取而代之。當時熱播的《延禧攻略》153億的點擊量,即顯示為9773的熱度。這一舉措,被認為是與“唯流量論”的對抗。此後,優酷也宣布關閉了前台播放量。

事實上,以優愛騰三大視頻網站崛起為標誌,徹底改變了國內網播市場的生態,也滋生了假點擊量的溫床,動輒幾百萬、過億的點擊量,讓人瞠目結舌。對此,《人民日報》也曾痛批這一現象,“全球人口不足一部劇的點擊量”也算是國內特色。

而具體報價,有20元刷1萬的、也有2000塊刷2000萬的,價格不一,主要根據平台大小來定,而這幾乎也成了業內的明規則。有數據顯示,網播劇的總體注水量高達六七成。

其四為假口碑。有票房、有收視率、有點擊量,那就得有與之相匹配的口碑才行。而當口碑能夠量化為評分,假口碑的產業鏈也就隨之而生,其中最為著名的大概是“豆瓣水軍”。事實上,豆瓣、貓眼、淘票票,有評分體系存在的地方,就有可能存在假口碑。

尤其是影片上映之前,刷評分也逐漸成了宣發的常用手段之一。比如,此前曾有媒體報導的一個5星的刷分5塊錢,甚至可以保證5000元提高0.1分;此外也有不到7.5分不給評的控評手段。

當然,收買好評之外,“黑水”的競爭更加激烈,而這往往出自兩部同檔期影片的利益相關方。今年春節檔的《流浪地球》後期就疑似被差評圍攻,評分從8.4降到了7.9,此舉也引來了豆瓣的官方回應。不過,就像大多數無疾而終的爭辯,到最後水軍依然猖狂,而受此影響的影片也無計可施。

其五為假熱搜。水軍攻佔的陣地不只是豆瓣等評分平台,微博更是水軍猖獗之地。幾乎在每條買來的熱搜之下,均可見水軍身影。就在前不久,蔡徐坤發布新歌視頻轉發超一億,被央視點名批評,稱“人為操縱流量,轉發點讚均可作假”。

然而,頗為諷刺的是,之後“蔡徐坤央視”的熱搜下面卻都是“粉絲”一水的控評,內容和其做慈善有關。可想而知,微博熱搜的被收買程度。

而熱搜的價格,也分不同等級。在拍sir綜合多家報價來看,基本要想進入熱搜榜,價格在2萬以上;而要進入熱搜前三,價格則在4萬—6萬不等。

試想想,對於一些需要流量的明星而言,幾萬塊錢就可以造成紅至出圈的假象,何樂而不為?也正因此,只要有需求,微博熱搜就有存在的市場價值。

總而言之,只要數字的指標屹立不倒,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影視行業,假數據依然會有用武之地。

打假之三:人設成高危面具

比起電影投資騙局、數據造假等影視行業之假象,在與之相關聯的娛樂圈,則更是以假亂真之處。諸如塑料姐妹情、明星的緋聞戀愛,恐怕已經是吃瓜群眾習以為常的戲碼。

而其中有一類,則是堪比皇帝的新衣的明星人設之假。事實上,在還沒有發明“人設”這個詞之前,關於“人設”的概念就已經存在。在大眾消費偶像之時,往往會帶有某種形象的假設和期待,而經濟公司往往也會根據藝人自身特點,結合市場期待,把藝人明星打造成某種類型的偶像。

塑造人設不難,難在維持人設。畢竟不是本來面目,難免會露出馬腳。而一旦人設崩塌,卸下了虛假面具的明星本人,就成了網友群嘲的對象。

其中尤以翟天臨學術造假、學霸人設崩塌為甚。可能翟天臨怎麽也想不到,一個網友無意中的提問會引發多米諾骨牌效應,成為揭開他學術不端謊言的開始,從而也使自己步入藝人生涯的轉折點,甚至由此牽連出國內教育體制的沉屙痼疾。

輿論反應之大,教育部也為此專門舉行了新聞發布會,回應翟天臨學術不端事件。由明星人設之假,牽涉領域之廣,這也是第一次。

而在此之前,同樣喜歡炒學霸人設的靳東,很長一段時間也成為網友拉出來調侃的對象,但好在其沒有假學歷,充其量只是喜歡裝,兩者性質不同。

事實上,人設崩塌之下,只是藝人本真的原形畢露。比如,娛樂圈還有一類喜歡營造癡情、專情,或者雅痞大叔的人設,最終都被自己給作死了。近段時間最為轟動的當屬吳秀波,不僅相關影視劇無法正常播出,連已經錄製完成的綜藝節目都剪掉了出場鏡頭,讓吃瓜群眾再一次領教了後期剪輯的實力。

出來混,總是要還的。作為明星,可以選擇不營業,但不能不敬業。即使是虛假的人設,若是維持好了,也能成真。畢竟,若純以大眾消費而論,人設才是產品的價值,並非本真。

行業弊端是根本,仍需同志努力

從以上這三大方面,可以看到影視行業的弊端所在。在很多人的既定印象中,影視行業光鮮亮麗,遍地是油水,也正因其有利可圖,才讓那麽多人能夠鑽起空子,弄虛作假,甚至違法犯罪。

究其緣由,這和目前國內影視產業的發展現狀有關。自2002年,《英雄》開啟國產商業大片時代以來,伴隨著電影產業市場化改革,其快速發展也不過十幾年時間。因而,行業的規範化有待完善,行業的運行機制尚在建立之中,與行業相關的專業人才培養也尚在匹配之中。

鑒於此,才會出現亂象叢生的情況。以電影投資詐騙為例,就如某位圈內人士所言,有時候很難分清他們口中所說的關於電影投資權益的轉讓和真正電影溢價轉讓之間的區別。因而,若遇上一些再高級點的詐騙說辭和手段,就算是內行人也難免會上當受騙。

此外,如票房、收視率、點擊量等數據造假幾乎成了常態化,且背後都有一條完整的產業鏈支撐。所謂牽一發而動全身,要想全盤端起,在現階段並不現實。只能靠每一個環節的改善,以及所有參與人員的自覺。當行業肅清之風興起,假象也必定現行。

當然,有此亂象,有關部門也不會坐視不管。諸如《電影產業促進法》以及各種行政通知、警示下發,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震懾作用,不過成效幾何,還有待觀察。

總而言之,打假不是一句空話,也不是一日之事,需要我們所有人共同為之努力,也需要所有人腳踏實地,一步一步,以做好作品為目的,才能讓行業變得更清亮。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