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AI真的能替代醫生?專家搖頭說:短時間內不行

試著想像一下這個畫面,在醫生了解完你的病情後,他轉頭向AI醫生詢問各種治療方案的建議,操作風險,優勢對比,短短的1秒鐘後,AI醫生從全球的資料庫中找到與你相似案例,給出治療建議。

這樣的AI醫生看診只會基於事實,不會受主觀影響,它不會看走眼記錯知識點,不會把紗布留在病人的肚子裡,甚至免於醫患雙方對於醫療賄賂的擔憂,也能避免醫生水準參差不齊和人手不足帶來的窘迫。

這樣的畫面,並不是想像,這將是AI 應用可能將為醫療產業帶來的未來之一……

智能影像診斷

作為肺癌的有效防治手段,低劑量螺旋CT是實現肺癌早診早治的重要手段,但是一次高解析度CT掃描或螺旋CT掃描後薄層重組圖片超過200幅,如果一個醫生每天要看100位患者的胸部CT片,意味著要看2萬多張影像!

更可怕的是,醫生不僅僅要看完這2萬張影像,還要從中找出每一個可能是癌症前兆的肺結節!

一旦遺漏某一個肺結節,就意味著可能錯過一次早期發現肺癌的機會!

怎麼辦?

有的醫生準備今晚加班到10點,不看完不回家,有的醫生準備了眼藥水,準備好好撫慰一下疲勞的眼睛再戰下半場,而更多的醫生,則是強忍著疲憊與眼睛的刺痛,默默完成。

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放射科的醫生們很可能迎來一次盛大的「解放」行動!

目前,全國已有100餘家三甲醫院安裝了care.aiTM肺癌影像智能診斷系統,這種影像診斷系統不僅能夠實現肺結節的秒級檢出,敏感性超過95%,還能夠實現結節大小測量、良惡性鑒別、歷史影像對比等諸多功能,甚至還能夠自動撰寫結構化報告!

上海市第九人民醫院放射科主任陶曉峰教授在談到AI的巨大價值時說,「AI的出現是對於放射醫師體力和腦力的極大解放,以往需要10個小時看完的片子,現在僅需5-6個小時,不僅加班時間大大減少,診斷的一致性也大幅提升。」

智能醫學大數據

知道為什麼那麼多專家為了發一篇高品質的paper累到吐血麽?

知道為什麼那麼多醫生為了一篇SCI熬夜無數麽?

中國的大多數醫院裡都實現了資訊化,醫療數據極大豐富,但如果你想要做臨床研究,對不起,病理數據在病理科,影像數據存儲在資訊科、歷史病歷在病案室,想要搜集患者資訊?時間動輒3-5個月,還要花費海量的時間和勞動來清理其中的無效數據,真正用於科研的時間反而少的可憐!

2018年6月,華西醫院宣布與依圖醫療完成了一項肺癌科研病種庫的建設,這個病種庫利用電腦視覺、深度學習、文本處理技術等多種AI科技,將醫院內積累的海量的文本病歷實現了自動錄入,識別準確率超過93%,並仍在繼續更新中,通過文本、病理、影像、基因等多維數據的整合,一個活生生的「數字人」油然而生!

如果你以為AI只會錄病歷可就大錯特錯了。

經過訓練的AI不僅會自動分析患者病情,提出診療意見,還能夠根據設定條件進行智能科研,自動發現肺癌的各種高危因素、有效治療方式,最合理的用藥方式等等潛在科研點,實現智能科研!

還在為一篇paper發愁?

AI能1分鐘內發現找出數據裡的所有價值點!

智能流程優化

「您的孩子可能是消化不良,可以轉消化內科治療,現在最擅長治療小兒消化不良,最適合您的專家是王主任,請點擊預約……」

這不是科幻場景,而是廣州婦兒中心與騰訊睿智合作的導診熊的實地體驗場景,這款AI可以在5秒內就可根據患者癥狀推薦看此病經驗豐富、效果好、費用低的醫生。

「不但能告訴我看哪個醫生,我還能知道這個醫生看過多少種這類癥狀的疾病,治療效果怎麼樣?多少患者康復了,轉院了或者出現不良預後。」早已經被排隊折磨的筋疲力盡的家長們長出了一口氣。

AI真的能替代醫生?

「AI是醫生的助手與第二大腦,絕非替代與被替代的關係。」上海長征醫院影像醫學與核醫學學科劉士遠主任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明確表示。

作為國內最早從事人工智慧研發的專家之一,劉士遠教授認為,在部分細分領域,如肺結節篩查、乳腺X線X光診斷等領域,AI已經取得了長足進步,極大的提升了科室的工作效率,提升了診斷準確率與一致性,但應用領域依然非常局限,難以替代醫生。

「肺部可能有肺氣腫、肺結核、肺炎等幾十種疾病,但現在AI也就能處理一下肺結節篩查,如何取代醫生?」專家表示。

而AI的局限不僅於此,目前,比較成熟的AI應用依然集中於智能影像領域,並且只是最簡單的根據影像檢查給出診斷建議,而非診斷結果,所有的決策依然必須依賴於醫生結合門診病歷、患者主訴、化驗結果等多維資訊才能做出。

想要取代醫生?在可預見的時期內,還是算了吧!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