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國M2超美歐之和?這樣說的金融人士應該補補課了!

  中國M2超美歐之和?別再丟人現眼了!

  來源:劉維明的微財經

  前幾天有好幾個網友都給我轉了一篇文章,讓我談一下自己的看法,由於題目太過醒目,我也就破例去看了一下。

  文章引用18年3月中國央行公布的中國人民幣廣義貨幣供應量、也就是M2數字達到173.99兆人民幣,而同期美國M2餘額是13.92兆美元,歐元區是11.28兆歐元,兩者相加大致相當於27.66兆美元,也就是比中國的27.67兆還少0.01兆美元。

  文章還列舉了從2007年到現在,中國、美國、英國、日本和歐元區五大經濟體M2的增長的情況,當然速度和規模是中國第一,文章的潛台詞是中國的貨幣超發已經遠遠超過美歐總和,這是中國物價飛漲,樓價和股價高企的原因。

  看過後我想送作者他一句話----請不要再出來丟人現眼了!

  如果有哪個財經大咖也轉發或者引用或者和這個篇文章的觀點相似,我建議大家立刻取消關注,因為這些人根本就不可能是專業的金融人士。

  M2這個詞這些年來非常流行,大家都知道這是一個貨幣供應指標。

  一般而言,世界上用M0到M3根據貨幣屬性以及範圍來劃分貨幣供應,全世界統計口徑不一樣,但是大致來說:

  M0是流通中的現金,比如說你拿的紙鈔硬幣都屬於這個範疇。

  M1等於M0再加上可交易用的存款,比如說企業的活期存款和支票存款以及信用卡存款等,這些錢在你買東西進行消費的時候都可以立即拿出來支付。

  M2是M1再加上非交易用存款,比如居民儲蓄存款以及公司、企業、機構的定期存款,定期不能立刻就拿出來去進行消費支付。

  M3是M2加上其他的貨幣性短期流動資產,比如國庫券金融券商業票據,大額可轉讓定期存單等。

  你只需要記著數字越大的M它所包含的範圍也就越大,那麽M2大於M1和M0。

  因為各個國家的金融狀況不一樣,貨幣體系以及央行制度不一樣,所以也就造成在各種M的統計上標準和口徑不一樣。

  中國和美國之間在M2的統計上有相當大的差別。

  美國的M2包括M1+儲蓄存款、小額定期存款(小於10萬美元)、零售的貨幣市場基金。

  著重要注意,存款裡大於10萬美元以上的沒有算。

  而中國的M2包括M1再加上部門在銀行的定期存款和城鄉居民個人在銀行的儲蓄存款和證券公司的客戶保證金。

  部門在銀行的定期存款是企業、機構、事業部門、軍隊、政府、學校、科研部門等定期存款,隻這一個數字就和美國的M2就拉開了非常大的距離,因為企業和機構的存款才是大頭,而美國恰恰把這個存款刨除在外了。、

  再簡單一點說,中國的M2包含了所有的存款,包括個人存款和企業存款、人民幣存款和外匯存款。

  美國的M2不包含10萬元以上的大額存款以及外匯存款。

  這就造成了中美之間M2統計上非常大的差異

  如果美國的M2也按照中國一樣的統計的口徑進行計算的話,與現在這個數字至少應該相差十幾兆至20兆的級別,這還沒有計算M3的情況。

  所以我們不能夠單純用M2的絕對數字以及它佔GDP的比例來衡量一個國家是否比另外一個國家貨幣超發了很多,通貨膨脹更加嚴重。

  話說回來,中國的M2是不是就不呢,應該說確實不低。

  這就需要考慮另外一個問題,也就是中國的M2是怎麽形成的。

  中國的M2包含大量存款,其中最大的一部分是企業在銀行裡定期存款。

  這些定期存款是怎麽來的?

  大多數是所謂的派生存款,也就是企業從一家銀行貸到款以後,把它存到了另外一家銀行,就會變成另外一家銀行的存款,企業可以用這些存款作為抵押,再去向銀行貸款,把這些貸款再存在第三家銀行,又形成了派生存款並可用於抵押貸款……

  不斷地循環下去,最高可以達到十級,也就是企業通過銀行的放貸循環進行杠杆擴張。

  我們也可以通過另外一個數據來觀察這種擴張的倍數,那就是貨幣乘數,目前中國5.65倍左右,美國4.15倍左右。

  中國的M2相當大部分是企業向銀行去借錢所產生的,也就是企業的負債。

  企業負債是由於經營需、投資需求所產生的。

  事實上現實應用中,M2也往往被用來觀察投資領域是否會過熱或者是過冷----如果M2對於M1的比例過高,那麽意味著投資過剩有可能會造成金融風險;如果過低,則說明投資需求不振,需要刺激。

  那麽我們可以通過企業負債情況來衡量在相關領域裡貨幣供應情況是怎樣的。

  這就涉及到另外一個問題就是中國和美國的融資結構是不同的。

  由於經濟發展的程度、金融市場成熟度不同,中國企業負債更多的來自於銀行貸款,也就是所謂的間接融資,而美國和歐洲等發達經濟體大多數來自於直接融資,比如股票和債券。

  債券融資與中國的信貸相似度較高,都屬於債權。

  美國現在債券市場的總規模是498311.016億美元,也就是相當於呢3189190億人民幣;中國債券的總規模是523180.52億人民幣.

  也就是說美國約50兆美元左右的債券規模是中國52兆人民幣債券規模大約6.09倍。

  如果按照這個口徑來統計,是不是美國又要比中國超發貨幣超發的多的多呢?

  所以關於貨幣問題沒有那麽簡單,我們需要非常深入細致地去剖析才對。

  那麽用什麽數據來去衡量某個國家貨幣存量是多還是少?

  如果按照前面的思路,大多數的貨幣供應是來自於對於投資需求的負債而產生的,那麽可能國家整體債務佔GDP的比例來去衡量這個水相對來講更科學一些,這樣可以體現債務和現金流之間關係。

  美國的整體債---政府、非金融企業、家庭----債務佔GDP的比例大約是在280%到300%之間。

  而中國的這個數字大約是256%左右,或者接近280%(統計口徑不同)。

  也就是說中美這兩個數字半斤八兩,誰比誰都不差,經濟增長速度就很重要了。

  一些官方和一些業內專業人士的觀點認為,可以通過觀察CPI尤其是核心物價水準來確定通脹水準,如果這樣看的話,那麽中國現在很低只有1.8和美國是一樣的,看起來通脹很低。

  但在過去的這幾十年中,我個人認為通貨膨脹所涉及的主要領域並不是實體經濟實物消費方面,而是在資本品方面,為重要的當然就是房子。

  美國和中國都沒有把房地產價格記入CPI,顯然是對真實的物價水準給予了掩蓋的作用。

  房子已經不像物質生活還不麽發達的時候是一個投資品,實際上變成了我們每一個家庭必需的大宗消費品。

  而且這個商品在我們的整體收入裡所佔的份額越來越高,所以貨幣供應、整體通貨膨脹不考慮資本品的通貨膨脹是非常不科學非常不合理的,有混淆視聽的嫌疑。

  我們可以通過實體消費物價、工資收入增長及房價上漲幅度來衡量這一變化的結果。

  先看美國:

  1980年美國CPI價格指數的基數是76.9,當前是328,也就是說消費物價增長了3.5倍左右;

  非農業工人的工資80年是每小時6.57美元,現在是22.59美元,也就是增長了3.43倍;

  工資增長稍微落後於消費物價增長,但差的不多。

  房子就不一樣了。

  1980年美國一套新屋中位銷售價格是6.26萬美元,而現在是32.8萬美元(話說折合成人民幣也就是不到200萬實在太便宜了),增長幅度是5.24倍!漲幅遠遠高於工資和消費物價的上漲幅度,也就體成屋子這樣的資本品嚴重通貨膨脹的情況。

  再看中國:

  中國長期可查數據不多且不可靠,截取一段相對可靠的數據來去觀察----

  2003年的CPI基數是433,現在是627,也就是15年時間物價水準上漲了69%,這個數字並不高,可以說是比較溫和,但我想和大家的真實感受還是有非常大的差距,不管怎麽樣,相對來講比較低的。

  2003年平均工資是14040元人民幣,現在是68993元人民幣,也就是工資水準上漲了4.9倍。

  2003年我舉一個非常確切的例子,這是我自己知道得非常清楚的數字---二三環之間的房子可以去作為北京房價的一個風向標,當時屬於中檔的一個房子的價格平均是7800元一平米,現在是12萬到15萬的一平米!也就是說15年時間實體物價漲幅還不到百分之、工資收入漲幅接近五倍、而房價的漲幅至少是15倍!

  這還只是統計了03年到現在的的數據,如果從80年代到現在相信實體物價漲幅會更高,工資漲幅和實體物價間的差異會縮小,而房價相對於兩者之間的漲幅會是相當之巨大的一個水準,也就是剪刀差將是令人震驚的!

  換句話說,03年到現在的15年時間裡,中國的經濟啊在實體經濟方面發展得非常之緩慢,而資本品----房子發展卻非常的迅速。

  因為這段時間裡面我們都在大搞房地產、大搞基建,企業借的錢、銀行的信貸,大多數都投入了基建房地產。

  經濟過度依賴這兩個這個領域,我們的收入來源當然也會是從這兩個領域裡邊來。

  但是居民收入大多數都被鎖死在鋼筋水泥裡,因此也就不難想象為什麽我國消費領域的成長一直是不溫不火,反而在近幾年增速開始明顯的下滑,以前都是在10%以上,現在都已經跑到10%以下了。

  錢都還了房貸哪有錢再去消費?

  因此中國經濟消費服務業佔比在提升,是因為製造業、投資、外貿增速在下降下來了,消費領域佔比提升是被動提升,而不是主動提升。

  因此,對於中國而言,經濟結構不合理不平衡、貨幣供應過度集中在某些領域、杠杆過高、金融風險集中,是我們面臨的嚴重問題。

  這也就是為什麽一兩年來,管理層反覆強調的是金融風險、去杠杆、嚴監管、調結構、抑製資產泡沫……

  所以中國經濟領域金融領域貨幣領域並不是沒有問題,應該說呢問題還不少,問題還不小。

  所以,貨幣閘門的鬆緊度流向要管好,貨幣政策要有定力,財政政策呢也要有定力,因此去杠杆一定會繼續的持續下去。

  在經濟達到平穩過渡軟著陸的狀況之前,我相信政策不會有特別大的轉變,也就是說很多人都盼著再去放水穩定經濟,我不這麽看。

  更多的違約甚至破產清算會繼續得出現。

  唯有此,才能真正做到讓經濟脫虛向實,引導社會資源投向實體經濟,讓經濟發展變得健康可持續,否則,迎接我們的將是萬劫不複!

責任編輯:郭建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