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連根拔出」五臟毒素,伏前灸透,成功一半!

大家都知道,三伏是調養身體的好時段,在這個時段保健養生,往往起到數倍於平日的效果,甚至很多平日難以調理的疾病也能因此而痊癒——三伏灸就是這個道理。今年7月17日入伏,那麼我們該如何抓住一年一度的三伏調理身體呢?

一、三伏灸:系統艾灸,才有效果!

很多灸友都嘗試過三伏灸,但其中有些人反饋,艾灸過後身體狀況並沒有太大改善,因此他們認為「三伏灸事半功倍」的說法只是誇大其詞。通過分析原因,我們發現這些灸友之所以沒有收到良好的效果,有一個最普遍的因素就是:沒有系統艾灸!

三伏是一年中最熱的三四十天,時間跨度大,一般初伏10天,中伏10天或20天,末伏10天。顯然,在這麼長的時間裡,僅僅艾灸三五次就想出效果是不現實的。很多病症要想徹底治癒,必須根據個人的體質和癥狀,制定詳細的灸療計劃,這個計劃往往貫穿整個三伏。比如,以支氣管哮喘為例,中醫認為哮喘發病主要與肺、脾、腎相關,一般初伏時重在從肺論治,中伏時重在從脾論治,末伏時重在從腎論治。只有肺、脾、腎三臟同調,才能達到止哮平喘之效。

由此可見,缺乏系統艾灸,只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療效肯定大打折扣。

二、伏前灸:夯實基礎,不可或缺!

在初伏、中伏、末伏這3個階段艾灸調理,固然可事半功倍。但上文說了,三伏灸注重系統養生,因此除了這3個階段,三伏的「首尾」也很重要。「首」就是伏前灸,「尾」就是伏後灸,若要加強效果,必須把「首尾」都加上,「首尾相連」才算構成一個完整的圓,才能實現周期循環。其中,伏前灸一般在初伏前的10天開始進行,主要目的是為了解毒,為隨後的三伏灸夯實基礎,它的作用就相當於中藥的「開路方」。

從中醫角度看,凡是不能及時排出體外、對我們的身體和精神產生不良作用的物質都可稱為「毒」,如瘀血、痰濕、寒氣、食積、氣鬱、上火等。這些毒素堆積在五臟之內,就會影響五髒的氣血運行,從而影響整個身體的健康。而夏季溫度高,濕氣重,人體陽盛於外,內裡虛弱,臟腑更易被毒素侵襲。

今年8月7日立秋,立秋是一年圓運動的起點,人體陰陽之氣由浮轉為降,氣血也是如此。如果不在立秋之前把體內毒素排出,等秋燥到來,燥熱進入體內就會與毒素髮生衝撞,進一步影響循環代謝。而且「毒不除,補不進」,秋冬進補也會隨之受影響。明天是7月7日,是伏前灸的第一天,距離立秋剛好一個月,排出毒素務必抓緊!

三、艾灸:任你「深藏不露」,也能「連根拔出」!

在《扁鵲見蔡桓公》一文中,我們知道病邪有表裡之別(腠理肌膚腸胃骨髓),毒素作為病邪之一,也是如此。一般而言,毒素如果瘀積到五臟,情況就非常嚴重了,因為它會嚴重影響五髒的陰陽氣血平衡,而臟腑平衡是身體健康的基礎。

毒素為什麼會瘀積五臟?就是因為體內陽氣不足!臟腑功能需要陽氣來維繫,陽是一種動能,具有溫煦、活躍、運行快的特點。陽氣不足則氣化不利,物質代謝和生理功能就會下降,病理產物(如痰濕、瘀血、結石等)及外來物質(如風、寒、濕等)就不能及時排出,就會瘀積於五臟。

所以,針對五臟出現毒素的情況,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補充陽氣,陽氣足則毒素除。「天下補陽,灼艾第一」,艾灸是補陽的最佳方法,艾灸時,艾葉的藥性可「走三陰通十二經」,通過經絡循行至五臟毒素瘀積處。伏前灸的10天,氣溫高,天地之間陽氣足,此時艾灸集「天之陽」和「地之陽」的雙重威力,可將潛伏在五臟深處的毒素「連根拔出」,給身體來個大清洗!

四、如何排出五臟毒素?

「有諸內者,必形諸外」,毒素潛伏得再深,也會在體表留下「蛛絲馬跡」。我們可通過一些癥狀判斷五臟是否瘀積了毒素,進而針對性地配穴施灸。那麼,我們如何利用伏前灸排出五臟毒素呢?

1

心臟毒素

心臟有「毒」的表現

舌頭潰瘍:心主舌,舌頭潰瘍,說明心臟有火,而「火盛為毒」。

額頭長痘:額頭是心臟管轄的屬地,心火旺盛成為火毒,這個屬地就會沸騰長痘。

失眠心悸:火毒停留於心無法排出,睡眠就會不安穩,也會心悸。

胸悶或刺痛:心脈出現瘀阻,輕則胸悶,重則刺痛。

心臟毒素藏在心臟、手肘周圈、心經,建議取穴:

極泉穴:心經的重要穴位,保護心臟的要穴,可祛除心臟的鬱火毒素。

少海穴:心經合穴,心經屬火,少海穴屬水,腎也屬水,因此少海穴能起到水火相濟的作用,刺激此穴可降心火,同時滋陰補腎。

大陵穴:心包經的原穴和輸穴,具有寧心安神、合營通絡、寬胸和胃的功效。

少府穴:心經穴位,可發散心火,治療心悸、胸痛等疾病。

內關穴+公孫穴:如果舌底有青筋、唇紫、心率低,並伴有胸悶、心氣虛等癥狀,說明心脈瘀阻,建議艾灸這兩個穴位,以疏通心脈、增強心率、促進血流量。

註:「肺心有邪,其氣留於兩肘」,因此拍打肘窩有助於排除心肺毒素。

2

肝臟毒素

肝臟有「毒」的表現:

指(趾)甲凹凸不平:「肝主筋」,指(趾)甲是「筋」的一部分,毒素蓄積於肝臟,指(趾)甲就會有明顯的信號。

乳腺增生,經前脹痛:乳腺屬肝,一旦肝經存在「火毒」,乳腺就會增生,尤其在經血即將排出時,乳房會因氣血充盛而脹痛明顯。

情緒不穩:肝臟負責調控情緒,一旦肝內的「鬱毒」不能及時排出,就會阻塞氣機的運行,產生不良情緒。

臉部兩側長斑:臉部兩側是肝膽二經的「一畝三分地」,一旦肝臟排毒不暢,自己的後院就會先起火。

肝臟毒素藏在肝臟、腋窩周圈、胸部、肝膽二經,建議取穴:

肝俞穴:肝的背俞穴,肝臟經氣傳輸之處,有疏肝解鬱、利膽退黃、理氣止痛之功效,與太沖穴搭配,屬「俞原配穴」法。

膻中穴:人體的「氣會」穴,是臟腑之氣匯聚的地方,氣機容易在此鬱結,艾灸此穴可疏肝、理氣、解鬱。

淵腋穴:屬膽經,具有寬胸理氣、通絡化瘀之功效,對於因肝鬱氣滯引起的胸脅脹滿、腋下腫痛等有緩解作用。

期門穴:肝經的募穴,配合肝俞穴具有疏肝、活血、化瘀的作用。

太沖穴:肝經的原穴,相當於儲存肝經元氣的倉庫,能調動肝經的元氣,使肝臟功能正常。

大敦穴:肝經的第一個穴位,也是一個井穴,「井」是源頭、泉眼的意思,具有清肝明目之效。

行間穴:火穴,肝屬木,木生火,肝火太旺就用這個穴位瀉火。

註:「肝有邪,其氣留於兩腋」,因此拍打腋窩有助於排除肝臟毒素。

3

脾臟毒素

脾臟有「毒」的表現:

面部長斑: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虛就不能正常地化生氣血,氣血雙虛就會血行澀滯,容易留滯成瘀,表現在臉上就是色斑。

脂肪堆積:脂肪在中醫裡就是痰濕,脾主運化,若脾失健運,就會痰濕內蘊,導致肥胖。

唇周長痘或潰瘍:口唇周圍都屬脾,脾中的毒素無法排出體外,就會從這些地方爆發出來。

脾臟毒素藏在脾臟、腹股溝、骨盆周圈、脾經,建議取穴:

府舍穴:屬脾經,也是脾經、肝經、陰維脈的交會穴,「府」指臟腑,「舍」指宅子,府舍穴深處就是臟腑,具有健脾理氣、散結止痛、溫經活血等作用。

商丘穴:脾經穴位,對應足底反射區中的下身淋巴反射區,可治療各種炎症,把新鮮血液引到病灶上去,把髒東西帶走。

中脘穴:加速胃部蠕動,為食道減負,食道通暢,消化良好,就不會積食,毒素就不會瘀積。

足三裡穴:胃經第一要穴,能促進消化、加快排毒、燥化脾濕、生髮胃氣。

太白穴:脾經的原穴,健脾補脾的效果比其他穴位都強,有助於生成和運輸新鮮氣血,氣血通暢,體內就不會有瘀血,就不會有毒素。

註:「脾有邪,其氣留於兩髀」,因此拍打大腿內側與小腹交接處的腹股溝部位,有助於排除脾臟毒素。

4

肺臟毒素

肺有「毒」的表現:

皮膚呈銹色,晦暗:肺主皮毛,皮膚依靠肺的潤澤。肺火旺,毒素就會沉積到皮膚上,使膚色晦暗無光。

便秘:肺與大腸相表裡,上面肺臟有火,下面腸道就會瘀積,出現便秘。

多愁善感,容易悲傷:肺主悲,毒素在肺,會干擾肺內的氣血運行,使得肺臟不能正常舒暢胸中的悶氣,人就會被壓抑得多愁善感起來。

肺臟毒素藏在肺臟、鎖骨、肩部、頸部周圈、肺經,建議取穴:

尺澤穴:被譽為「清肺穴」,具有清宣肺氣、瀉火降逆的功效。

合谷穴:就是「虎口」,屬大腸經,「肺與大腸相表裡」,如果有鼻出血、咽喉腫痛、便秘、發熱、口乾等癥狀,說明肺火過重,可刺激合谷穴消火。

魚際穴:清瀉肺火,清宣肺氣。

少商穴:肺經的井穴,等於是肺經的一個發源地,有助於清除肺經的濕熱。

5

腎臟毒素

腎臟有「毒」的表現:

經量少,經期短,顏色暗:月經的正常有賴於腎功能的正常,腎臟中的毒素會影響腎功能,進而影響月經。

水腫:腎主水,腎臟管理體內的水液運行,腎臟堆積毒素後,排出多餘水液的能力就會降低,水腫就出現了。

下頜長痘:臉部下頜部位由腎管轄,腎的排毒能力下降,多餘的毒素就會表現在下頜部位。

容易疲倦:毒素最易消耗腎的能量,腎臟提供的能量減少,就會體倦乏力,神疲思睡。

腎臟毒素藏在腎臟、膝蓋周圈、腎經,建議取穴:

委中穴:屬膀胱經,膀胱經本就是人體最大的祛濕排毒通道,而委中穴處於膝窩中間,此處是腎毒聚集之處,艾灸此穴可讓腎毒通過膀胱經排出體外。

陰谷穴:屬腎經,也是腎經的合穴,具有補腎培元、調經利尿、滋陰清熱、理氣止痛之功效。

築賓穴:屬腎經,是腎經與陰維脈的交會穴,也是陰維脈的郤穴,具有益腎寧心、理氣止痛、清熱利濕、化痰安神之功效,搭配腎俞穴、關元穴可治水腫。

湧泉穴:腎經的原穴,也是人體最低的穴位,好比人體下水道的「排汙口」,艾灸此穴,排毒效果明顯。

註:「腎有邪,其氣留於兩膕」,因此拍打膝窩有助於排除腎臟毒素。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