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壽命長短到底取決於什麼?不要再聽隔壁算命先生瞎說了

2017年世界上第一個自願冷凍的人詹姆士·貝德福先生,因為沒有後人為其繼續支付冷凍費用,冷凍公司宣稱他將會被解凍。不過詹姆士先生是否解凍,或者解凍後是否復活了,都沒有後續報導,估計詹姆士在解凍後肯定直接掛了,否則媒體和冷凍公司怎麼會放過這個時空穿越的好題材。

冷凍是人類所能想像的延長生命的眾多方式之一,從古代的煉丹修仙到今天,延長壽命始終是很多人的渴望。據說本來就以長壽著稱的日本,正在嘗試應用諾獎獲得者山中彌申的研究成果,利用乾細胞誘導技術研製「長壽疫苗」般的乾細胞,將乾細胞注射到人體內,長命百歲就不是個事兒了。

我一直好奇,動物的壽命長短到底是由什麼決定的?

我們人類的壽命到底能有多長?

我們應該永生嗎?

從幾天到萬年,壽命差異為什麼這麼大

但凡人類都有生老病死,不止人類,但凡活物,不管是鳥獸蟲魚,還是細菌病毒,甚至草木都有生死。似乎生死是普遍規律,沒有例外。但如果從微觀看,人的生殖細胞幾乎是不死的,癌症細胞也是如此。全世界所有的生物都從單細胞而來,或許是一顆藻類細胞,從它第一次分裂開始到現在,大約經過了30多億年,這顆細胞的遺傳物質經歷過無數次複製和變異,如今演化成了地球上難以計數的物種和個體。這顆始祖細胞可以說就是永生的。

但體細胞喪失了生殖能力,主要由體細胞組成的多細胞生物也只能活一代,這就是壽命。

世界上有很多生物生命極其短暫,如蚊蠅老鼠,至於細菌、藻類更有短至幾天的。

相比之下, 人們更關注長壽的動物。例如 1777 年,英國探險家庫克船長把一隻陸龜送給東加國王,這隻叫做 Tu』I Malila 的陸龜直到 1965 年才因自然原因死亡,活了 188 年。冰島北部海岸發現的一隻北極圓蛤 ,根據殼上的「年輪」的方法和碳 -14 測定法,發現它的壽命已經有 507 歲,可惜被船員誤將它扔進冷櫃凍死了。植物的壽命更長,美國加州的一棵芒松(Bristlecone Pine)已經活了 5064 年。歐洲山楊(Aspen)的根可以活8 萬年。

生物壽命長短差異如此之大, 到底是由什麼機制決定的呢?

對於衰老機制的研究,是生命研究的熱門領域,提出的理論不下 10 種。下面我們隻討論其中最重要的幾個。

生命速率學說

對於人為什麼會衰老的問題,最樸素,最直觀的想法就是把人的生命比作燈油之類,「火苗」越大,燒得越快。在把人的壽命與其他哺乳動物的壽命相比較時,人們發現,體型越小的動物壽命越短。比如老鼠的壽命只有兩三年,狗可以活十幾年,牛 和馬可以活 30 年左右,大象則可以活到 60 年或更長。1908 年,德國的生理學家Max Rubner(1854—1932)計算了一些動物消耗的能量,發現每克組織在一生中消耗的總能量基本相似。所以代謝快的,生命就短。比如豚鼠的心率為每分鐘 300 次左右,小鼠更高,達每分鐘 500~600 次,貓為每分鐘 110~130 次,而牛每分鐘只有 50~80 次。在這些結果的基礎上,有人提出了生命速率學說(rate of living theory),即動物一生部門質量的組織消耗的總能量大體相近;新陳代謝的速率越高,動物老得越快。

2007年,澳大利亞科學家A. J. Hubert 計算得出哺乳動物體重和基礎代謝率的關係是:

基礎代謝率 = 227× 體重^(-0.31),這樣計算出來的牛的基礎代謝率就應該是豚鼠的 12% 左右。然後根據 Hubert 計算的結果,哺乳動物的預期壽命和體重的關係是:預期壽命 = 10.2× 體重^0.22

也就是預期壽命按體重的 0.22 次方增加。體重每增 加一倍,預期壽命增加 16%。當然這個規律是很粗略的。動物之間的實際差異可以很大。例如人的體重比牛小得多,壽命卻是牛的好幾倍,但是總的趨勢還是存在的。

身體越大,代謝率就越低,壽命就越長。動物實驗表明,把進食中的熱量減少 60%~70% 左右,就可以延長許多實驗動物的壽命,而且和老年有 關的疾病也推遲出現。所以說限食和節食是有些道理的。

但這種學說的反例非常多。例如水螅,體重只有 0.1 克左右,卻可以活數年,比體重比它大幾千 倍的小鼠和大鼠的生命還長。在中國東海發現的「玻璃海綿」(glass sponge),高 10~30 厘米,體型並不很大, 卻可以活 11000 年。

自由基學說

相信很多80後應該還記得中國曾經有一種婦孺皆知的化妝品叫大寶,大寶的有效成分據說叫什麼SOD蜜。

現在我才知道這個SOD蜜實際上就是模仿人體的一種酶,這種酶可以抵抗體內的自由基,防止自由基來氧化人體組織。

所謂自由基( free radicals)就是人體內產生的具有高度化學反應性的物質,像手持利刃的微型刺客,時刻攻擊人體內的組織,甚至DNA。美國科學家 Denham Harman(1916 年—)注意到原子彈和 X 射線的異塵餘生能在人和動物的身體內產生自由基,同時縮短人和動物的壽命。當時人們已經知道,富含「抗氧化劑」的食物能減輕放射線的危害,這使他去思考自由基是否與衰老有關。為了驗證他的這個想法,他給受到射線照射的小鼠喂各種「抗氧化劑」,發現小鼠的壽命延長 30% 左右。

隨後的研究發現,自由基是動物正常新陳代謝的「副產品」。只要動物進行「有氧呼吸」,自由基就會產生。自由基是一種「超氧化物」,化學性質極為活潑,如果任其到處破壞,細胞的結構和功能很快就會被摧毀,新陳代謝越旺盛,產生的自由基就越多,這就解釋了為什麼新陳代謝旺盛的動物壽命比較短,而那些著名的長壽生物無一例外都是新陳代謝緩慢的。這這些事實的基礎上,Harman 確信自 由基是人和動物衰老的原因,並且提出衰老的「自由基學說」。

細胞怎麼對付這些超氧化物的自由基呢?細胞可以產生能分解超氧化物的酶,如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過氧化氫酶(CAT)。還有一些非酶的「抗氧化劑」,比如維生素C、維生素E、β-胡蘿蔔素等等。

雖然自由基學說已經獲得了大量的實驗結果支持,但是在同時,也有另外一些事實與這個理論相矛 盾。例如運動會增加能量消耗,使新陳代謝加快,增加 活性氧的產生,按說應該縮短人的壽命,而實際結果卻正相反,愛好活動的人身體更健康,壽命更長。這個結 果在小鼠試驗中也得到證實。最活躍,因而消耗能量最多的小鼠,比那些最不活動躍小鼠壽命長36%。所以生命到底是否在於運動,還真不好說呢。

鳥類的能量消耗平均是哺乳動物的 1.44 倍,但是鳥的壽命比重量相同的哺乳動物平均幾乎長一倍。最令人困惑的是對維生素功效的試驗。2007 年,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的 Cochrane 機構,2012 年,塞爾維亞的 Cochrane 機構,綜合評定的結果表明,維生素並沒 有預期的延長壽命的效果。對維生素 A、C、E 和 β-胡蘿蔔素的研究也表明對降低死亡率均沒有效果,反而輕度升高死亡率。其他研究也發現「抗氧化劑」沒有預防肝臟疾病、白內障、骨關節炎、感冒、肺癌、皮心血管疾病、老年癡呆症、男性不育等等疾病的功效,甚至有的情況下,抗氧化劑還會顯著增加癌症的發生率。所以,咱們就不要輕易嘗試像很多美國人一樣天天吃複合維生素片(from A to Z)了。

端粒:細胞裡的喪鐘

端粒與壽命的關係是壽命研究領域的新進展。

什麼是端粒?我們知道染色體(DNA)就像兩股絲線編在一起的繩子,在兩端如果沒有扣,就會散開解體。所以端粒就像鞋帶兩頭的扣。這是保持DNA 分子的穩定性所必須的。縱橫諜海時,染色體要複製,每複製一次,端粒就要磨損一點,這種現象是 1961年美國科學家海弗裡克(Leonard Hay?ick)發現的。他發現人的成纖維細胞在體外培養的條件下只能分裂 50 次左右,然後就停止分裂,進入衰老狀態。人在受精卵階段時,端粒大概是 15000 個鹼基對長。受精卵發育成嬰兒時,到出生時,端粒的長度就已經減少到 10000 個鹼基對左右。嬰兒出生後,體細胞每分裂一次,端粒就要損失大約 100 個鹼基對,這樣分裂 50 次之後,端粒就只剩5000 個鹼基對左右,進入不穩定狀態。這就相當於喪鐘敲響,細胞到了衰老死亡的時候了。

在多細胞生物出現以後,體細胞就始終處於倒計時之中。但生殖細胞和乾細胞卻可以不受此限,能夠永遠分裂繁殖。這是因為生殖細胞中有端粒酶,可以修復端粒每次的磨損。可惜的是端粒酶在體細胞中不表達,所以體細胞會死。

海弗裡克也發現,癌細胞能夠無限制地分裂繁殖,因此他認為體細胞之所以不能無限制地繁殖,是人體為了防止它們變成癌細胞的緣故。他的這個想法 現在也被認為是正確的。

如裸體細胞壽命有限的原因是它們缺少端粒酶活性,那麼讓這些細胞表達端粒酶是不是就可以延長體 細胞的壽命呢?1998 年,美國 科學家 Bodnar 等人實驗發現,接受了端粒酶的細胞能夠多分裂 20 次左右。

但端粒長度並不能解釋所有與衰老有關的現象,也有許多事實是與端粒酶學說矛盾的。並非細胞中端粒越長,動物壽命就越長。例如有兩種小鼠,Mus musculus的端粒長度大於 25000 個鹼基對, Mus spretus則只有 5000~15000 個鹼基對,但是它們的壽命卻基本一致。小鼠的端粒普遍長於人的端粒,在體外培養的情況下小鼠的只能分裂 5~10 次,而人的細胞卻可以分裂 50 次。這些事實說明體細胞衰老的原因是非常複雜的,不能用單一的機制來解釋。

生與死的開關

前面討論了生物衰老的三種學說,它們都不能解釋所有關於衰老的現象。

隨著對細胞研究的深入,科學家發現許多例子都表明,生物的死亡是由「程序」決定的

最明顯的例子是一些生物交配後不久就死亡。許多 昆蟲,包括許多人熟悉的家蠶,交配後雄性蛾子幾乎立即死亡,而雌性蛾子要在產卵以後才死亡。雄蛾子從交配完畢到死亡,常常還不到一天的時間,什麼自由基的作用也沒有這麼快啊。這段時間裡雄蛾子的體細胞也沒有必要分裂,端粒又怎麼起作用呢?

更好的解釋是蛾子體內有一個生死的「開關」,蛾子完成繁殖任務「,不需要」 再活下去的時候,死亡開關就啟動,讓蛾子死亡。其他許多昆蟲,例如蝴蝶、蟋蟀、蜉蝣,也隻繁殖一次,然後死亡。

鮭魚在海洋中可以活許多年,但是在河裡產卵後也 幾乎立即死亡,一般的解釋都是由於鮭魚產卵時要從大 海洄遊到河流上遊,一路上體力耗盡了。但是並不洄遊產卵的章魚也是繁殖任務完成後很快死亡,又該如何 解釋呢?

雄章魚交配,不到一個月就死亡,而雌章魚要照顧產下的卵,在這段時間內停止進食,不斷吹出水流保持卵清潔,直到卵孵化才死亡。這段時間可以長達幾個月。既然雌章魚和雄章魚都要受到自由基的傷害,也有端粒的問題,為什麼雌章魚要比雄章魚活得久呢?

更好的解釋是鮭魚和章魚也有死亡程序,到時候就啟動。

為了研究章魚的「死亡開關」,美國科學家Jerome Wodinsky 把 14 條產卵後不久的雌章魚兩眼之間的一對腺體摘除。Wodinsky把這對腺體叫做「視腺」(optical gland),其實它們和章魚的視覺沒有關係,而是章魚唯一的內分泌腺。有趣的是,在這些腺體被摘除後,章魚又開始進食,體重增加,而且可以比對照組多活 9 個月。這說明這些腺體是章魚的「自殺開關」,到時候就會分泌「自殺化合物」,讓章魚死亡,而不是什麼自由基或者端粒的作用。

對於那些不照顧後代的生物,如一些昆蟲和鮭魚, 產卵完成後就死亡是符合物種的繁衍的,因為這樣可以減少父母和子女競爭有限的資源,讓後代有更好的機會。而對於那些要照顧新生後代的生物如雌章魚,它們產卵後就不立即死亡,而是要到後代能夠自己獨立生活後才死亡。

一些昆蟲一生也繁殖多次,例如蚊子、蟑螂,它 們就不是「產卵即死」。更高級的生物,包括大多數魚 類、兩棲類、鳥類,在一生中都不止繁殖一次,而是 多次。這就要求這些生物的壽命大大長於第一次生育完成後的年齡。

到了哺乳動物,哺育後代的時間更長,常常長達數年,而且一生中要繁殖多次,所以這些生物的壽命也大大長於性成熟的年齡,一般認為是性成熟年齡的 5 到 7 倍。多年生的植物一生也繁殖許多次,壽命可以更長。所有這些年齡上的差別與其說是自由基或者端粒決定的,不如說是生物為繁衍後代的需要決定的。在生物演化的過程中和相互作用中,逐漸形成了各種生物的「最佳壽命」,比這個最佳壽命更長或更短都不利於物種的繁衍。各種生物壽命的長短,是根據它的生活方式決定的,是長期演化過程中與環境(包括其他有關的生物)相互作用的結果。自由基、端粒、體型大小、代謝速率等都起一定的作用,但是各種生物的平均壽命還是程序控制的。

這個決定死亡時間的程序,現在還是個謎。

我們只能說基因能夠讓生殖細胞永生,它們也應該能夠讓體細胞,或者通過乾細胞的更新,讓生物體活到任何需要的年齡,決定因素只是每一代壽命的長短對物種的生存是不是最佳值。

布封係數:人類壽命並不算短

作為人類,我們自然會對自己的壽命感興趣。有一 種說法,認為比起其他哺乳動物來,人好像沒有活到「應該有」的年齡,人的年齡「應該是」120—150 歲。這種說法的根據是 18 世紀的法國科學家布封(G.De Buffon)提出 的一個說法。布封根據31 種哺乳動物的生長期,第一次生育時的年齡以及這些動物的壽命,提出哺乳動物的壽命應該是生長期的 7 倍。由於生長期大約是第一次生育的年齡的 2 倍,所以哺乳動物的壽命是第一次生育年齡的13 倍。這個說法被稱為布封係數。例如狗的生長期為2 年,性成熟期是 1 年左右,壽命是 10~15 年;牛在生長期 2~4 年,壽命為20~30 年。人在12~13 歲就具有生育能力,生長期是 20~25 年,所以壽命應該是 140 歲或者更長。

但是這並不是一個準確的公式,也沒有已經證明的理論來支持這些說法。如果我們考察一下人類的三種近親,就會發現這個「係數」並不準確。黑猩猩性成熟在 8—10 歲,按照布封係數計算,黑猩猩的壽命應該至少是56歲,但是實際上黑猩猩的年齡只有 30 多歲。大猩猩性成熟大約在 10—13 歲,按照布封係數計算,大猩猩的壽命應該至少 70 歲,實際上大猩猩的壽命只有 35—40 歲。長臂猿性成熟在 6-15歲,但是長臂猿都只能活 30 多歲。相比之下,人類的性 成熟年齡,生長期和其他三種靈長類差不多,但是活過 90、100 歲的大有人在與其他靈長類動物相比應該算是想當長的了。

儘管「布封係數」在互聯網上被引用得很多,但是在科學文獻中幾乎沒有被提及。

問題是我們是否可以活得更長。在上一段中,我們 談到一個物種的壽命是由生物演化過程所決定的該物種的最適壽命,過長或過短都不利於該物種的生存。換句話說,一個物種的壽命是由身體裡面的程序決定的,自由基、端粒等引起衰老的機制只不過是這個程序的執行者,而不是決定者。這對於動物來說是難以改變的,但是人類卻有可能乾預這個程序,使我們活得更長。當然目前,人類對於這個程序和它的工作機制還了解甚少,想靠一兩種化合 物來延長壽命的希望更有可能落空。

但即便是未來真有希望研製出一種長壽疫苗,可以讓你像陸龜或者龍血樹一樣長壽,你願意嗎?

《生命通史》

作 者:朱欽士 著

資深癌症學家厚積薄發的科普巨作,

從微觀看四十億年演化史,

看穿眾生萬物的生命密碼,

解讀基因寫就的生命史詩。

- 版權信息 -

編輯:王立剛 念慈 黃泓

觀點資料來自

《生命通史》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