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生命的意義不一定是延續,而衰老,肯定是為了下一代!

蜉蝣可以說是自然界最短壽命的昆蟲,它從出生到死亡短至一小時,長則一天。

而在哺乳類動物中,老鼠的壽命也是極短的。如果有養過小白鼠的朋友應該知道,能活2年就已經是長壽鼠了,但在鯨類中有些弓頭鯨卻能活到200歲不止。

同樣是哺乳類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差異?

我們一般會覺得,生物的自然壽命是由基因決定。從生理上講,衰老是因為在新陳代謝的過程中,基因不是永遠一成不變的。

就像一個程式,當出現無法糾正的錯誤,時間越長,錯誤積累的越多,最後自然而然就會崩潰了。

人的器官像機器用久了,零組件會磨損一樣。

除非我們能換個「原裝」或者匹配的上去,不然當我們衰老的時候,身上的很多器官其實就已經「傷痕纍纍」了。

從更深入的角度來講,器官的老化實際上細胞正常代謝過程中,產生了無法自我修復的損傷長期累積的結果。

譬如體細胞突變積累導致的細胞功能下降死亡、自由基積累導致的蛋白質受損、細胞膜氧化等等。

而某種嚴格意義來講,我們都不是死於「衰老」,而是死於器官「衰老」引起的機能停止。

我們的器官就像齒輪一樣互相連結,某一個停止了轉動,那我們整個人也就離「罷工」不遠了。

所以衰老的一個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物種在器官修復方面投入不足,繁衍後代等活動就已經佔用了大量的消耗。

但在修復和繁衍之間的天秤,又是由生存環境的險惡程度決定的。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人類也是惡劣環境的一部分,因人類的行為導致滅絕的物種數不勝數。

而人類的延續過程,也是經歷過惡劣環境的,所以在基因層面上,就會想方設法把自己遺傳下去。

所以在中國,子嗣的概念是根深蒂固的。古人或許是因為生存環境惡劣,傳宗接代就成了他們的第一要旨;而現代人生存環境已經好了不止一籌,我們就可以在自己身上多投入些用來「養生」。


在自然界中,大部分種群要想長久地生存下去,每個單獨的個體就必須在繁衍後代上投入大量精力,而不是為了自己長壽。所以在自然選擇中,它們的壽命自然很短。

而就算一部分個體突然就變得長壽了,恐怕也無福享受,因為如果身履險地處於惡劣的環境當中,還沒有來得及養老就被滅絕了,要長壽又有何用?

如果一個生物物種自然壽命的長短,是生存環境的惡劣程度決定的話。能同時在海陸,或者陸空生存的動物的生存餘地,就多多了。譬如蠑螈,烏龜,蝙蝠,老鷹等等。

其實每種生物的出生、生病、衰老甚至死亡,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是為了這個物種乃至整個自然界的長久存在而做的犧牲。

一代又一代的先烈用犧牲,換來了後代的延續與傳承。而從這個角度上來看衰老的話,其實都是為了下一代的更加長壽在服務。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