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知人不言盡,言盡則無友;責人不苛盡,苛盡則眾遠

京博國學

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中國人說話做事就是講究一個“度”,水滿則覆的道理大家都懂。

在談經濟時,適度原則經常被人們掛在口頭上;

說到中國的藝術,也是推崇 “文質參半”的適度的審美形態;

提及中國人的處世智慧,“中庸之道”四個字是怎麽也逃不開的。

同樣的,在與人交往過程中,尤其是在交談時,該說什麽、不該說什麽、說到什麽程度上,這個“度”是需要被仔細拿捏的。

許多情況下的“知人不言盡”、“責人不苛盡”,既是一種免受埋怨的自保行為,更是延續友誼的君子所為。

01

知人不言盡,言盡則無友。

看過這樣一個故事,小A問相戀三年半的男友B,“咱們在一起這麽久了,你覺得我有什麽缺點需要改的嗎?”

原本這就是一道變相撒嬌的男友測試題,一句“你不用改,現在的你最完美”就可以順利過關,可是B卻是這麽說的:

“你不守時、愛挑剔,還有很嚴重的潔癖。平時太不會省錢了,買那麽多包包衣服家裡都放不下。最主要的是你不做家務,等到以後結婚了怎麽辦……”

B把心裡攢了好久的對女友的不滿統統說了出來,一次說了個痛快,卻沒注意小A漸漸陰沉下去的臉色。

最後的結局大家可想而知的,當小B開始把女友的缺點擺在台面上說的時候,不歡而散就成了不爭的結局。

不管你們的友情有多鐵,不管你們的愛情有多麽至死不渝,評價一個人的時候千萬不要把所有話都說完說滿,一定要注意把握說話的尺度,否則朋友會一個個離你而去。

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孔子認為君子行事要果斷敏捷,而言語則務必要謹慎小心。

《論語·公冶長》記載了這麽一段對話: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

子曰:“焉用佞?禦人以口給,屢憎於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意思是有人說冉雍這個人有仁德,但是不善言辯。

孔子回復道,“禦人以口給,屢憎於人”。

就是說伶牙俐齒,咄咄逼人經常會被人討厭,若是一味地言無不盡,觸及談話對象的痛點,那麽身邊的朋友必定會一個一個離你而去。

現在的許多人,都喜歡捏住身邊朋友同事的瑣事秘密喋喋不休,把這當作是娛樂消遣活動為平淡的生活增色。

殊不知,自己以為的率性純真的真性情,卻是葬送友誼的直通車。

02

責人不苛盡,苛盡則眾遠。

《菜根譚》有言:

山之高峻處無木,而溪谷回環則草木叢生;

水之湍急處無魚,而淵潭停蓄則魚鱉聚集。

此高絕之行,褊急之衷,君子重有戒焉。

高山多險石,湍流流速太快,都不是生物適合生長的環境。

用來與人相比,那麽就是說一個人若是自視過高,對人苛求太甚,那麽必會淪落到“人至察則無徒”的地步。

對於他人的過失,中國古人的智慧就是認為可以進行適當批評,並且要講究分寸:“攻人之惡,毋太嚴,要思其堪受”。

駁斥別人不好的地方,不要過於嚴苛,要想到他是否能夠受得住。

1952年,周恩來總理率中國代表團訪問蘇聯,打算談一下中國“一五計劃”期間蘇聯援建項目問題。

到達蘇聯後,周總理集結人力逐字逐句討論修改“一五”計劃的草案,連標點符號也不放過。

印刷前,又特意叮囑一位同志負責最後核實。

不過,周總理之後發現核對後的稿子仍有差錯。

但他並沒有直接批評校對的同志。而是第二天,周恩來在代表團駐地與大家共進午餐,特地去和這位校對的同志碰了杯,笑著說了一句:“罰酒一杯吧!”

這種做法既點出了這個同志的錯誤,又沒有讓他在眾人面前難堪,這當然比板著臉一個勁兒地苛責要高明得多。

呂坤在《呻吟語·慎言》中說,“責人到閉口卷舌、面赤背汗,猶刺刺不已,豈不快心!然,淺隘、刻薄甚矣!故君子攻人,不得過七分,須含蓄以養人之愧,令其自新,則可。”

不留情面地責備別人,直到對方啞口無言、無地自容,仍還不止不休,這樣做儘管能夠逞一時之快,其實卻暴露了批評者自己心地狹窄刻薄。

所以,君子責人掌握必要的尺度,火候決不超過七分,用含蓄委婉的方式使對方感到慚愧,良心發現,從而改過自新。

君子責人從不以一種居高臨下、盛氣凌人的姿態,而是始終讓別人感到如沐春風的舒適感。

責人過於苛刻,就會讓對方感覺到嘲諷挖苦的壓迫感。

久而久之,大家都會因為厭惡、恐懼而漸漸疏遠你。

明倫書院近期課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