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讀經明義丨《荀子》:我們如何對待流言蜚語?

文/姚海濤

荀子非常重視語言,他分辨了“善言”與“傷人之言”。

他認為,“與人善言,暖於布帛;傷人以言,深於矛戟。故薄薄之地,不得履之,非地不安也;危足無所履者,凡在言也。巨塗則讓,小塗則殆,雖欲不謹,若雲不使。”

意思是說,和別人說善意的話,比給他穿件衣服還溫暖;用惡語傷人,就比矛戟刺得還深。所以磅礴寬廣的大地,不能踩在它上面,並不是因為地面不安穩;

踮著腳沒有地方可以踩下去的原因,都在於說話傷了人啊。大路很擁擠,小路又危險,即使想不謹慎,又好像有什麽迫使其非謹慎不可。因為人言可畏,流言可以殺人。

“人言可畏”出自《詩經·鄭風·將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阮玲玉,最偉大的亞洲女演員之一,當年她被流言逼到只能選擇自殺,臨死之前,留下了“人言可畏”這四個字。每每聽到此言,世人都會想到她臨死前無助的眼神。流言也能殺人於無形。

有意思的是,荀子竟然對如何對待流言也有妙招。對於如何處理流言,荀子提出了“衡聽、顯幽、重明、退奸、進良之術”。

凡是沒有通過正當途徑而是從四處傳來的沒有根據的流言、學說、事情、計謀、讚譽、訴說,君子對它們持慎重態度,聽到了就把它們公開地列舉出來,確定它們是恰當與否,然後對它們作出懲罰或是獎賞的決定並立即付諸實施。

如若這樣,奸詐的言論、學說、事情、計謀、讚譽、訴說就沒有敢來試探的了,忠誠的言論、學說、事情、計謀、讚譽、訴說就都公開表達、通行無阻了。

如何分辨流言?荀子認為,“言之信者,在乎區蓋之間。疑則不言,未問則不言。知者明於事,達於數,不可以不誠事也。故曰:‘君子難說,說之不以道,不說也。’”

說話真實的人,存在於闕疑之中。疑惑的不說,沒有請教過的不說。明智的人對事情十分清楚,對事理十分精通。所以說:“對於君子,是難以使他高興的,不通過正當的途徑去使他高興,他是不會高興的。”

流言止於知者。“語曰:‘流丸止於甌臾,流言止於知者。’此家言邪說之所以惡儒者也。是非疑,則度之以遠事,驗之以近物,參之以平心,流言止焉,惡言死焉。”

俗話說:“滾動的圓球滾到低窪的地方就停止了,流言蜚語傳到智者那裡就止息了。”這就是各家之言與邪惡的學說憎惡儒者的原因。

是非猶疑不決時,就用過去的事情來衡量它,用新近的事情來檢驗它,用公正的態度來考察它,流言蜚語便會止息,惡言就會消亡。

在互聯網已然成為人們生活重要場域的今天,網言亦可畏也。往往一言不合,即刻更新為罵詈,甚至升格為網絡群體罵戰與群毆。

今天,通過閱讀經典,回顧《荀子》,提高個人修養,慎用語言當成為集體呼聲。相關網絡管理機構也應頒布相應的管理規範,通過社會綜合治理來疏導社會戾氣,盡量減少傷人之言造成的惡劣後果。

讓我們共同努力,還社會還網絡一片潔淨的天空。

版權聲明:本文為騰訊儒學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敬請關注騰訊儒學微信公眾號“ruxue_qq”,收看更多精彩文章。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