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春秋戰國時期的那些會盟故事:齊桓公的鄄地會盟

通讀整個春秋戰國歷史,人們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即是在周人的經濟和政治中心在隨著時代的更替發生劇變,周人最開始的鎬京都城位於崤函之西,更接近於黃河流域的中上遊,也更接近中原地區的邊境,與戎狄部族相鄰,相對開發更早的中原地區要偏遠的多,地處於這個地區附近的諸侯或者部族們,往往在春秋以前的歷史更為支離破碎,即便是越過崤函與後來的秦國相鄰的晉國,在春秋時代的歷史都相對獨立。

秦晉之間的這種獨立促使秦晉的發展更為唇齒相依,兩國之間的發展模式也更為貼近,都是要在與戎狄部族犬牙交錯的區域內歷經戰火錘煉和變革才能推動國家進步。魏文侯引入子夏創辦西和學派,繼而以李悝變法,大力引進中原文化,改變落後的舊制度舊禮製,助力魏國崛起。而秦國更是以大破大立的商鞅變法推動了秦國徹底向中原諸侯國政治模式的華麗轉身。秦晉兩國在春秋時代極少有與中原人開展較大規模的戰爭,晉國則是把作戰對象直接瞄準南方的楚國,以此達到震懾中原的目的。

自周平王東遷而後,天子的軍力已經大不如前,各諸侯國各自發展軍備力量,很早已經超越周天子。鄭莊公在繻葛之戰中箭射周桓王,就已經讓周天子家族聲譽掃地,這場戰爭也導致此後的周天子徹底喪失自衛能力,國家的保衛權限被完全的賜予了軍事力量最強大的諸侯。幸運的是這個時期的周禮尚且還有約束力,列國諸侯對周天子依然暫存著尊重之意。這即是此後齊桓公要提出“尊王攘夷”的根源。

秦晉在西方與戎狄血戰,秦穆公“稱霸西戎”、晉獻公“滅國三十六”,西方的秦晉兩國實際上已經提前進入春秋戰國,努力的在戰爭中錘煉自己的軍隊和國家。而平王東遷而後的中原地區,則反而因為周天子的到來,對周禮舊製的複興心存幻想,尤其是對待周天子的分封之國,能夠用外交政治解決的問題,就不會采取戰爭。鄭莊公在與周天子對戰而後,天子和列國諸侯忌憚某家諸侯獨強,乃至威脅到中原地區的和諧穩定,便寄希望於某種妥協的方式,就是既不得罪周天子,又不會耗損國力,還要能解決紛爭。於是,會盟的形式就應運而生。

齊僖公在任期間,就頻繁采取會盟方式解決國家紛爭,很多時候遇到國家紛爭,就喜歡采取國君會談和諸國會盟的辦法,就是讓有紛爭的國家坐下來共同商討。而那些不願通過會盟解決問題的國家,往往就是某個問題的頑固分子,會遭到列國的聯合征伐。當然,所謂的頑固分子有的時候不過是列國權力爭奪的受害者而已。鄭莊公、齊僖公乃至其後的齊桓公、晉文公等人,皆極為推崇會盟。而齊桓公雖然倡導“尊王攘夷”,但在很多時候其實更多還是在為齊國謀取私利而已。這裡我們要說到的鄄地會盟,其實就是齊桓公的陰謀而已。

要說鄄地會盟,則還得說到齊桓公之前的兩次會盟。一次是北杏會盟,一次是柯地會盟。事實上兩次會盟齊國的針對對象都是魯國,北杏會盟齊桓公拉攏了魯國的小兄弟宋、陳、蔡、邾等國,而另外一個魯國附庸遂國沒有參加盟會,就被齊桓公攻滅。而隨後齊桓公就率領大軍攻打魯國,戰場上魯國遭遇失敗。魯莊公為求兩國平息戰爭,就同意割讓汶陽之田給齊國。但是在外交上,齊魯在柯地舉行會盟,而魯莊公的臣子曹劌以刀刃脅迫齊桓公,威逼齊桓公歸還汶陽之田。齊桓公無奈之下,在柯地會盟儀式上簽署歸還汶陽之田的盟書。

因此來說齊桓公在前面兩次會盟的事情上,只是削弱了魯國的外圍盟友,而並沒有真正征服魯國,反倒是外交上輸給了魯國,白白丟掉了送到嘴邊的肥肉。

齊桓公雖然沒有在魯國佔到便宜,可是在歸還汶陽之田上,齊桓公信守承諾贏得諸侯們的認可,列國對尊奉齊國作為諸侯霸主即產生共識,這是齊桓公在外交形象上的勝果。由於在北杏會盟後宋國沒有履行承諾跟隨齊國大軍進攻魯國,料理完魯國事宜的齊桓公調轉槍口,又開始要對宋國進行作戰。但宋國是周天子當年分封的四大公爵國,在正統的地位上顯然還要高於齊國,因此號稱“尊王攘夷”的齊桓公還是要探求周天子的意圖。

事實上齊桓公在派人到周王城中詆毀宋國之時,參加過北杏會盟的齊、陳、蔡等國可能已經陳兵於戰場。因為齊桓公有著充足的理由,即是宋國數代而來國君廢立之事混亂,往往沒有遵從嫡長子繼承製。宋國本是殷商後裔,西周建國之時即得天子允許承繼殷商舊禮,宋人在表面上是僅次於周天子的,比之其他諸侯國的等級都要高出一級。但這個時候的齊桓公國力雄厚,且有理有據、來勢洶洶,周天子不好辯駁也便派出朝臣跟隨齊桓公共同征伐宋國。

宋國面對齊桓公也就算了,面對天子信使多少還是要給幾分薄面,便主動請求歸順王室與諸侯們重修舊好。而齊桓公自此便更加認識到周天子的重量,同時也對陳、蔡等小國附庸齊國的事情不再滿足,在攻打宋國的第二年,又到周王城中請來天子信使,召集衛、鄭、宋等國在鄄地會盟,一為鞏固宋國附庸齊國的關係,二為列國認可齊桓公的功業。在這場會盟上,天下皆知在齊桓公的努力下,亂局數十年的宋國被齊桓公所平定,宋國重新成為臣服周天子的分封之國,齊桓公功不可沒。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