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小暑|防暑靜心 免傷脾胃

每年陽曆7月7日左右為小暑,此時氣象已經很熱,但還不到最熱的時候,所以叫小暑。

小暑養生:防暑靜心

小暑伏天,最易引發的節氣病就是中暑。此時應避免中午高溫時外出。有些老人在此季節中常會感到煩躁疲乏,食慾減退,甚至頭暈胸悶,噁心。這些癥狀民間稱為「苦夏」。

「夏日吃苦,勝似進補」,此時可適當食用油麥菜、萵筍、苦瓜、苦菜等苦味食物。研究表明,天然苦味食物具有清熱解暑、抗菌消炎之功效。

夏與心相應,夏季養心,宜平心靜氣,顧護心陽,以符合「春夏養陽」之原則。《靈樞·百病始生》曰「喜怒不節則傷臟」,人體情志活動與內臟有密切關係,不同的情志刺激可傷及不同的臟腑,產生不同的病理變化。中醫養生主張「平養」,即在任何情況之下不可有過激之處,如喜過則傷心,心傷則心神渙散,注意力不能集中,甚則精神失常等。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一切生命活動都是以心為主宰,故有「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之說。夏季養生重點突出「心靜」二字就是這個道理。

小暑食療:避免脾胃受傷

小暑是消化道疾病多發節氣,飲食方面要改變飲食不節、飲食偏嗜的不良習慣。首先,飲食應以適量為宜。過飢則攝食不足,化源缺乏,而致氣血不足,導致形體消瘦,正氣不足,抵抗力下降,繼發其他病症;過飽會導致飲食阻滯,出現脘腹脹滿、噯腐泛酸、厭食吐瀉等食傷脾胃之病。《素問·痹論》曰「飲食自倍,腸胃乃傷」,此即飲食要有節製之理。

其次,飲食不潔是引起多種胃腸道疾病的元兇,若進食腐敗變質的有毒食物,還可導致食物中毒,引起腹痛、吐瀉,重者昏迷或死亡。

再次,飲食偏嗜可導致五味之偏。五味之偏是說人的精神、氣血皆由五味滋生,五味對應五臟,如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鹹入腎。若長期嗜好某種食物,就會使臟腑機能偏盛或偏衰,久而久之可損傷內臟而發生疾病。如偏食鹹味,會使血脈凝滯,面色無華;多食苦味,會使皮膚乾燥而毛髮脫落;多食辛味,會使筋脈拘急而爪甲枯槁;多食酸味,會使肝木太盛而克伐脾土;多食甘味的食物,則腎氣得不到平衡。

小暑進補食療方花生粥


花生45 克,粳米60 ~ 100 克,冰糖適量。

先將花生洗凈後搗碎,與粳米同放入砂鍋煮粥,以米爛湯稠為度,待粥成時放入冰糖稍煮即可。每日早晨空腹溫熱食用。

玉米須茶


玉米須20 克。取玉米須洗凈曬乾,切碎備用。

每日1 劑,開水沖泡,代茶頻飲。

山楂荷葉茶


山楂15 克,荷葉12 克。

共研為粗末,每日1 劑,煎水代茶頻飲。

常見病小暑調治法

胃腸道疾病是此節氣的常見病,同時,悶熱的氣象容易誘發心血管疾病。

腹瀉石榴皮散

石榴果皮適量。將石榴果皮煆燒存性,研為細末,每服3~6克,每日2~3次,空腹以紅糖水送下。

適應症:大便滑脫不禁。

山藥大棗粥

小米30 克,山藥15 克,大棗5 枚。按常法煮粥服食,每日兩劑。健脾養胃,益氣止瀉。

適應症:脾胃虛弱所致之腹瀉。

心悸

心悸是自覺心跳快而強,並伴有心前區不適感。氣象炎熱的夏季容易出現心悸。

龍眼雙仁茶


龍眼肉20 克,酸棗仁、柏子仁各12 克。將上3 味水煎取汁,代茶飲用。每晚1 劑。補血,養心,安神。

適應症:氣血不足型心悸。

甘草湯


炙甘草15 克,水煎服。每日1 劑。益氣通脈。

適應症:心陽虛弱型心悸,症見心悸喘滿、頭暈神倦、形寒肢冷、面色晄白、胸悶不適、氣短、自汗尿少等。

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是指吃入食物中的有毒物質引起的身體不良反應,輕者影響身體健康,重者危及生命。

空心菜汁


鮮空心菜適量。將空心菜洗凈,搗爛取汁,大量灌服,有急救解毒的作用。清熱涼血,利尿解毒。

適應症:誤食毒菇、斷腸草以及砒霜中毒等。

綠豆急救方


生綠豆適量。將綠豆用水浸軟研磨,去渣取汁,大量灌服。清熱解毒,利水消腫。

適應症:食物中毒。

小兒痢疾

夏秋季節,各類瓜果大量上市,小兒痢疾增多。小兒痢疾以黏液便、膿血便伴發熱腹痛、裡急後重為主要臨床表現。

山楂茶

山楂30 克, 茶葉6 克, 白糖、紅糖各10 克。將山楂洗凈切片,放入鍋內,加水煮沸10 分鐘,加入茶葉再煮二三沸,調入白糖、紅糖即成。每日1 劑,2 ~ 3 次分服,連服5 日。清熱利濕,抗菌鎮痛。

適應症:小兒急性痢疾,症見發熱、黃綠稀便、腹痛、噁心嘔吐等。

苦瓜汁

鮮嫩小苦瓜5 條。將苦瓜洗凈切碎,搗爛取汁飲服。每日1 劑。清熱解毒。

適應症:小兒赤白痢疾。

《跟著節氣過日子》

本書將現代醫學知識與傳統養生理念有機融合,指導人們在四季節氣中科學合理地安排日常飲食起居。

青島出版社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