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蘇軾:寓意於物,不被物役

有關人與物的關係,是個恆久的話題。有人認為,遊於物外,自得其樂;遊於物內,則被物役,甚至為物所害。

什麽是對待“物”的正確態度?蘇軾在《寶繪堂記》中作了很好的解讀。蘇軾認為,“君子可以寓意於物,而不可以留意於物。寓意於物,雖微物足以為樂,雖尤物不足以為病。留意於物,雖微物足以為病,雖尤物不足以為樂。”寓意於物,喻指欣賞美好的事物,通過事物來寄托自己的情趣;留意於物,則指過分看重外物,耽溺於物、不可自拔。兩種對物的態度截然分明,給人頗多啟示。

寓意於物,可以得物之趣味,涵養品性,悠然自樂,自然不會被物奴役。譬如,劉備之雄才也,而好結髦。嵇康之達也,而好鍛煉。阮孚之放也,而好蠟屐。他們能夠寓意於物,故能“樂之終身不厭”。

反之,留意於物,久久不能釋放,則很可能被物所害。就書畫而言,鍾繇至以此嘔血發塚,宋孝武、王僧虔至以此相忌,桓玄之走舸,王涯之複辟。他們被物所役、所害,“此留意之禍也”。

人生天地之間,須臾離不開外物。然而,人與物究竟如何相處,一直是古聖先哲們經常討論的話題。《莊子》中講述了“勝物而不傷”“不以物挫志”“不以物害己”。這告訴人們,物應受人支配,而不應支配人、奴役人。倘若“以物易其性”“棄身以殉物”,人成了物的奴隸,反倒會喪失應有的歡樂和自由。

法國作家巴爾扎克筆下有一個貪婪的人物,叫葛朗台,是守財奴的代表,在葛朗台的眼中,金錢高於一切,妻子、女兒甚至還不如他的一枚金幣。葛朗台對金錢的渴望和佔有欲幾乎達到病態的程度:他半夜裡把自己一個人關在密室之中,“愛撫、把玩、欣賞他的金幣,放進桶裡,緊緊地箍好”。葛朗台留意於物,一生被物所役,自然也就失去了親情、快樂。

再來看大文豪蘇軾的一生,雖坎坷不斷,但他隨遇而安、隨緣自樂,處逆境而能安之若素,臨憂患而不顛倒失據。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蘇軾能正確認識並處理好自己與物的關係。他在《超然台記》中寫道:“以見余之無所往而不樂者,蓋遊於物之外也。”蘇軾能遊於物外,故物可以怡情、可以助興,卻不會蒙蔽他的視野。事實證明,物本無大小貴賤之分,人一旦被束縛其中,便眼界狹小,如在縫隙中觀戰,不能洞察勝負的關鍵在何處,自然就“美惡橫生,而憂樂出焉”。

今天,寓意於物、不被物役,也應成為我們處理人與物關係的一劑“良藥”。人人都有喜好,也樂於發展自己的愛好,但要正確對待五色、五音、五味等等,做到寓意於物,而不被物所役。只有正確處理人與物的關係,才能做到既發展個人愛好,自得其樂;又不至沉迷其中,招致禍患。

現實中,很多人不能做到寓意於物,而選擇留意於物,整天為票子、車子、房子等等而憂慮,甚至鋌而走險,心為物役。名聲實無窮,富貴亦暫熱,越是物質豐盈、越是誘惑增多,越要遊於物外、寓意於物,如此才不會被物所累所困。

本文原載於《中國紀檢監察報》(作者丁靜和),原文有修改,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