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歷史上茶的飲用方式是這樣發展的


茶几千年的歷史了,我國的茶用途從藥用到食用,再從食用到飲用,茶的飲用方法也經過了煮、煎、點、泡四種形式。

避免太過枯燥,咱們順著歷史聊一哈。

根據現有的歷史文獻,最早的記錄可以追溯到武王伐紂時期,晉常璩的《華陽國志》中說道:「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茶蜜.....皆納貢之。」當時的茶葉是巴蜀等南方小國的特產,進貢給了周王。


到了秦漢時期,《日知錄》中記載到:「自秦人取蜀而後,始有茗飲之事。」秦攻下巴蜀之後,這茶才開始傳播。不過茶依舊是巴蜀附近地區所有,偶爾有茶傳播而出,也是作為藥用,沒錯,秦漢時期茶被視為一種草藥。

漢代《神農本草經》記載:「神農嘗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相傳,神農一日嘗草,「哎呦,此草有毒!啊!啊!救命!」......隨後昏迷滾落山坡,恰巧滾到了一顆茶樹下方,清晨時分,茶樹上的露水滴下,落入神農氏口中,隨之甦醒。


要說茶葉真正融入生活,這要追溯到西漢,西漢王褒所著的《僮約》中提到烹荼盡具和武陽買荼,荼就是茶。不過當時的茶,可不是普通的百姓能夠享受的,多是貴族人家用來待客的所用。漢代的茶是鮮葉,可沒有現在的製茶方法,無法長期保存。由於水利交通之便,才能在南方傳播,北方是沒有的。


到了三國兩晉時期,茶的傳播加快,這才進入尋常百姓家。魏國《廣雅》中曾記載:「荊巴間採茶做餅,成以米膏出之......」三國時期已經有茶餅了哦。


從漢朝到明朝之前這段時間,茶從藥用轉變為食用,沒錯,跟菜一樣,用來煮成湯吃。

唐代·楊華《膳夫經手錄》中記載到:「晉宋以降,吳人采其葉煮,是為茗粥。」晉代《荈賦》中記載到:「惟茲初成,沫成華浮,煥如積雪,曄若春敷。」這樣看來,菜湯早就有了哦,不過古人的口味較為獨特,如果大家想嘗試味道的話不妨自己在家按照配方煮一碗。古人通常在烹煮茶葉時會加入蔥、薑、棗、橘皮、茱萸、薄荷等調料。

唐朝之前,茶的飲用方式為煮茶法,直接烹煮鮮葉,這種方法出的茶湯特別濃,茶葉也被煮爛,幾乎沒有完整的葉片,所以吳人稱之為

"茗粥"

發展到唐宋,茶已經是比屋之飲,遍布街巷,茶的種類快速增加,這要歸功於當時的貢茶制度和歷朝歷代嗜茶如命的皇帝。


到了唐朝之後,出現了煎茶法。也出現了茶聖,陸羽。陸羽在《茶經》中記載到:「晴,采之,蒸之,搗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這裡說的是茶餅的製作過程,唐朝的茶種已經有了明顯的擴列,但還是以茶餅為主。


打字不如圖片更為直觀,下圖為煎茶法的步驟:



這裡不得不提文成公主進藏,將茶葉傳播到了邊牧地區,相傳酥油茶就是文成公主發明。


唐朝後期,國庫出現危機,國力衰弱,由於百姓的飲茶量過於巨大,朝廷便對準了茶葉,開始徵收茶稅,禁止私售,統一壟斷,就像今天的煙草一樣。


宋代開始出現點茶法,逐漸替代煎茶法,雖然兩種沖飲方法均是茶末,但沖飲的手法有區別。如下圖:



除了飲茶方法有所變化,宋朝也出現了關於茶的娛樂活動,那便是分茶和鬥茶,茶末有一定的可塑性,可以在杯中呈現出各種精妙絕倫,變化多端的圖案。至於鬥茶,自然是雙方拿出自己的好茶,從湯色與湯花兩方面進行評比。


宋朝時,貢茶也有了分支,出現了綉茶,這綉茶在當時可極為珍貴,皇室才有享用的資格,宮外沒人見過,大文豪歐陽修評論這種茶為「價值黃金二兩」。就連居功至偉的近臣,也得不到幾顆。


至於元朝,沒啥說的,延用的宋朝茶制度與茶種。轉折點在明朝,朱元璋為了去除奢靡之風,萬業開始去繁從簡,茶也被重新定義。


綉茶被廢棄,茶餅由於製作繁瑣,消耗人力,也被廢除,改用散茶進貢。緊壓茶還是有的啊,只是銷往邊牧地區。自從散茶出現後,茶開始出現大幅度的進步,茶種不斷豐富,製作工藝大幅度精進。黑茶、青茶、紅茶、花茶等茶類相繼出現。還出現了工夫小種、紫毫、白毫、漳芽、選芽、清香和蘭香等茶種。


如此,飲用方法自然發生了變化,點茶法被逐漸淘汰,茶開始直接沖泡,不予食用。

自此,茶從食用變為飲用茶湯,從點茶法,變為沖泡法,並一直延續至今。

如果文章對大家有幫助的話,歡迎大家關注我:「承藝茶葉官方帳號」,更多精彩內容請在我的主頁中觀看。


瀏覽器 搜「承藝 茶葉」即可,望大家支持。

官方微信:「承藝文化」(ID:chengyimc)

授權作者介紹

dpuser_8892879153

時不時推薦點小東西、小知識、小常識的奇葩種一枚。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關於 的健康資訊: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