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艾灸雖好,並非人人皆宜,科學艾灸有講究

悅讀中醫 推送最新鮮的
小 編 導 讀

艾灸是中醫傳統療法之一,深受百姓的喜愛。 艾灸可以溫經散寒、行氣通絡,對於寒凝經脈的病症效果優異。例如關節的冷痛、活動不利、婦女痛經、月經延後、胃痛、腹瀉、哮喘等常見病。本文著重寫了如何正確使用艾灸,想知道艾灸有哪些注意事項嗎?那就快隨小編來看看吧!

挑選適合的艾灸工具

現在市面上有各種艾灸器材,以艾灸盒為例,分為單孔、雙孔、六孔等,都配合綁帶可固定在身上,安全高效,適用於身體的多個部位施灸。對於關節、背部等不易固定的部位也可輕鬆施灸。艾條灸最為傳統、直接,應當將點燃的艾條距離皮膚5cm左右,將溫度控制在皮膚感到溫熱但沒有明顯刺痛感,注意避免艾灰、火星掉落到皮膚或衣物上造成傷害。艾條灸不適用於背部等難以觀察的部位。隔物灸較為常見的為隔薑灸、隔蒜灸,所隔葯餅可增強溫經通絡的效果,但操作較為複雜,建議由專業人員實施。

選用適宜的灸溫和灸量

灸療過程中最明顯的感覺是熱感,之後可能會有酸、麻、重、脹、熱傳導、蟻行感等感覺,這均為灸療的正常反應。艾灸時應時常用手判斷膚溫,避免隨著艾灸時間的延長,皮膚對於溫度的忍耐度增高、靈敏度下降,導致溫度過熱,出現灸泡、燙傷、皮膚髮癢、色素沉著等皮膚癥狀。若皮膚起泡、過敏、外傷則不應繼續施灸。一般水泡不必戳破,用潔凈紗布覆蓋保持清潔乾燥,避免活動時摩擦,大約一周便可自行消退。若出現較大水泡或燒傷,則須前往醫院由醫生判斷並處理。

艾灸後要注意什麼?

多次艾灸過後可能出現口乾、咽乾、咽痛、牙齦腫痛、眼乾、眼癢、流淚、鼻乾、流涕及頭暈等上火癥狀,以及失眠、嗜睡、泄瀉、便秘、矢氣等癥狀。上述癥狀多較輕微,部分癥狀可能為灸療起效的反應,多不必處理,休息1-2天后可自行緩解。艾灸後可多喝溫水,在施灸過程中注意房間的通風及保暖,選用優質陳艾,以減少艾煙及其揮發物的含量。艾灸不可過量,一般一周三次左右,一次不超過3個部位,每個部位20分鐘即可。

哪些人不可以艾灸?

艾灸雖可治多種病症,但孕婦特別是孕早期是禁止艾灸的。

艾灸頭部時,應注意施灸量,不僅因為頭部肌肉薄弱且毛髮豐厚,也因為艾灸頭面部穴位易導致陽氣過於上行,引起頭暈目眩等癥狀。

小兒本為純陽之體,若無病痛一般不灸。而對於肺氣虛弱引起的咳嗽、哮喘;脾胃虛弱引起的腹瀉、納差;中氣虛弱引起的遺尿等可以適量施灸,相較於成人,小兒的灸量宜輕。

女性若月經量大,則應在月經前5天及經期停止艾灸。

糖尿病患者艾灸時更需要注意,由於糖尿病可能引起周圍神經病變等併發症,導致皮膚感覺不敏感,應適當降低艾灸溫度,避免艾灸傷害、皮膚難以癒合等不良反應。

需要強調的是,艾灸是養生保健方法中便於操作且副作用小的可靠方法,其灸量、灸材、灸法多有講究,應循序漸進,以身體舒適為度,切不可急於求成,造成不必要的艾灸傷害。

灸法又名灸療,借灸火的溫和熱力及藥物作用,通過經絡的傳導,以溫通經脈、調和氣血、協調陰陽、扶正祛邪,達到治療疾病、防病保健、養生美容之功效。

你是否想使用艾灸,又不知道正確的方法?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一本關於艾灸的書,讓您在家也能自己做艾灸——

《 在家看圖做艾灸 》

(點擊封面,立即購買好書)

本書詳細介紹了艾灸基礎知識、艾灸療法基礎知識與經絡腧穴、艾灸療法的基礎操作、臨床各種常見病艾灸療法、艾灸保健辦法。適用於中醫愛好者閱讀,也是基層理療科,康復科醫務人員及保健人員的良好參考書。

往期精彩回顧

播放GIF

戳「閱讀原文」立即購買本文推薦好書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