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研究發現:脂肪肝與腸道菌群存在重要關係

脂肪肝分為兩大類,而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疾病日益成為常見導致肝功能異常的原因。NAFLD本身包含著一系列的慢性肝疾病的病程,其中有屬於良性而可逆的脂肪性變性,以及在多種觸發因素及壓力下,進展到嚴重病變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炎,其特徵在於肝細胞不僅已呈現脂肪變性、壞死以及炎症的病理變化,其最終亦會有可能衍生纖維化及肝硬化。

在臨床上,NAFLD盛行率與某些特殊風險因子有關,其中最重要的包括有遺傳易感性以及不適當的生活方式如營養過度或不良,以及個體運動量不足。事實上,在肥胖或代謝症候群的某些特徵中如胰島素阻抗及血脂異常,也與NAFLD衍生的因素有關。根據流行病學的研究探討,以年齡、性別、種族因素分類比較時,其中顯示 NAFLD盛行率為3-10%,但有趣的是倘若僅限於肥胖孩童及成年人口群中,其NAFLD盛行率可提高至20-80%之間。由最近的研究顯示,約有40%的NAFLD病人會進展為纖維化,而大於50%在4-13年內會進一步發展成NASH。因此,有效的臨床乾預措施應實時給與NAFLD病人,以免其將來可能發展為NASH及肝細胞癌的併發症。

目前而言,NAFLD的真正致病機制仍不太清楚,但最為被廣泛接受的觀念除了遺傳因素之外,令人肥胖的食品或許亦是導致NAFLD致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尤其是膳食中富含脂肪及果糖的攝取,亦會導致過量的脂肪生成。

雖然NAFLD本身的三酸甘油脂過度囤積的現象普遍存在於個體過重以及肥胖人口群中,但由動物實驗以及臨床經歷,亦顯示腸道菌群在NAFLD的致病機制中也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其本身不僅可加強腸壁的完整性,並由此降低腸壁通透性,再加上阻止細菌移位以及內毒血症的形成,並進一步減少氧化反應及肝細胞炎性反應的損傷,以達到提高NAFLD組織學狀態的改善。

基本上,腸道菌群本身會形成一個複雜的微生態環境。人類胃腸道記憶體有約1014 CFU(colony-forming unit, 菌落形成部門)的細菌,重量約為1.3公斤,其數量亦超過人體細胞10倍,其中包括有大於104的細菌物種,而大部分尚未被培養出來,更有許多尚未被確認的。大部分細菌屬於厭氧性,不同部位的腸道其細菌數量及組合亦不一樣。菌數由胃臟開始存在,並逐步在空腸、迴腸及結腸中增加。腸道菌群本身的組合亦隨著年齡的增長以及飲食的不同而有所改變。理論上,腸道菌群已被証實在腸道免疫系統的形成中,發揮關鍵作用的角色,其亦可影響全身性免疫系統的功能。

腸道菌群包含有腸道內土生土長的細菌以及僅是短暫在腸道中移置的細菌,其中以雙歧桿菌、類桿菌以及消化道鏈球菌等專性厭氧菌約佔腸道總菌量的99%,而大腸桿菌、腸球菌、乳酸桿菌等兼性厭氧菌約佔總菌量的1%。其中益生菌被認為有著對腸道菌群的調節作用。近些年來,益生菌亦被建議作為用於預防及治療NAFLD所導致慢性肝損傷的新途徑。

根據生理學的研究,肝臟及腸道中存在著所謂的肝-腸軸的密切關係,即腸道血液經由肝門脈系統供應含有激活肝臟功能的成份,而肝臟本身會分泌膽汁到腸管中來發揮其生理功能。在肝硬化病人中,存有小腸與大腸細菌定植異常的現象,而其中至少有50%個案比健康人存有小腸細菌過度生長的現象,其主要原因被認為是低胃酸,而導致免疫球蛋白下降,並減少腸道蠕動,以進一步導致個體營養不良。因此,由於肝臟及腸道菌群間的這種緊密的關係,得知腸屏障亦在肝臟疾病及其併發症致病中扮演的某種重要的角色。

來源:yahoo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