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安東尼·布朗:率領400人測量銀河 6年繪製一星圖驚豔世界

封面新聞記者 何晞宇

從發現日月星辰不停運動的那一刻起,人類就發明了各種觀測、測量和計算的方法,試圖確定星星們的位置,找出日夜交替、物候變遷以及自身存在的線索。

從觀察測量地球,月球、太陽,確定三者之間的位置到測量行星、恆星之間的運動。天文學通過不斷測量,計算,不斷與謬誤和傳統觀念角力,發展為現代科學最重要,最具實證精神的一門學科。

直到現在天體測量學依然是所有天文學科的基礎。

天體測量突破

3D星圖史無前例

2018年4月25日,天體測量學再次迎來歷史性突破:歐洲空間局(以下簡稱歐空局)蓋亞項目公布一張史無前例的銀河系彩色3D星圖。這張地圖記錄了近17億恆星位置,並詳細標注了其中超過13億恆星的顏色、位置、自行數據等等。《自然》雜誌預計此次新圖所帶來的數據,將讓科學家們“忙活”數十年。

2018年底,《自然》雜誌將年度科學家榮譽授予蓋亞項目數據處理和分析聯盟主席,荷蘭天文學家安東尼·布朗(Anthony Brown)。他在銀河天體測量領域超過20年的艱苦工作,為未來銀河系研究打下了堅實基礎。安東尼·布朗帶領400多人的團隊,兢兢業業耗時六年,繪製出一張大小為551 GB的星圖。星圖涵蓋了銀河系約13億顆恆星的位置和運動,為人類研究銀河系提供了珍貴的數據庫。

蓋亞數據處理和分析聯盟部分成員合影。圖/歐空局

組建“蓋亞”團隊

將目標瞄向太空

蓋亞是希臘神話中的女媧,她從混沌中誕生,創造了宇宙萬物和眾神。

1993年,歐空間提出新一代恆星探測器項目:“天體物理全球天文干涉儀”(Global Astrometric Interferometer for Astrophysics),簡稱蓋亞(Gaia)。10年後,歐空局發射全新的空間望遠鏡,沿用了前項目的名稱,將新的空間望遠鏡命名為蓋亞。

蓋亞專為天體測量而設計,以前所未有的精度測量恆星的位置、光度和徑向速度,旨在構建人類歷史上最精確的銀河系三維星圖。

中科院國家天文台在讀博士、中國科普作協會員劉博洋告訴封面新聞,蓋亞測量的是銀河系恆星的一些非常重要的基本數據。如蓋亞的一個重要任務是測定恆星間的距離,根據恆星間距離又可以精確測定恆星的光度,而天文學研究的很多方面都要依賴恆星的光度。

“所以蓋亞給出的數據相當天文學研究的一個基礎,這個基礎打牢以後,很多問題就能解決。比如哈伯常數(宇宙膨脹理論中所使用的一個基礎常數)的確定,在蓋亞給出更精確的數據以後,這個問題就可能得出一個新的解答。”

蓋亞自2013年升空以來,已成功發布過兩次觀測數據。2016年,蓋亞曾發布過一次數據集,由於觀測時間有限,僅追蹤了200萬顆恆星的距離和運動。

而2018年4月發布的最新數據集是兩年前650倍,來自於過去兩年內對單顆恆星及其運動的25次單獨觀察所得。劉博洋表示蓋亞觀測的次數越多,對同一天區覆蓋的次數越多,所得數據精度就越高。

蓋亞發布的最新銀河系三維星圖

全天星圖發布

天文學界雀躍

蓋亞的全天星圖發布令天文學界雀躍不已,但蓋亞的數據處理和分析聯盟(DPAC)長官者安東尼·布朗卻告訴《自然》雜誌,當時他的第一感覺是“太累了”。

安東尼·布朗來自荷蘭萊頓天文台。他於1997年加入歐空局蓋亞項目,已經為該項目服務超過20年。安東尼·布朗所長官的數據處理和分析聯盟由超過20個國家的科學家和軟體工程師組成,他們負責蓋亞浩瀚的數據處理工作,並編制恆星目錄。

相對於利用蓋亞數據探索宇宙奧秘的其他天文學家來說,安東尼·布朗的任務有點枯燥:他要需要協調聯盟成員們的工作,確保數據處理有序開展。

安東尼·布朗在4月的發布會上表示,這是一次了不起的成就。成像的效果比預計的要好很多。而接下來他們還有很多工作要做。蓋亞在未來的3年內,預計還有兩次數據集發布。

雖然蓋亞已完成項目設定的目標(10億恆星數據),但這僅僅是銀河系恆星數目的1%多一點。但蓋亞仍然在努力,期望在項目結束之前,以更準確的距離和光度數據,接觸到更遙遠的恆星。(圖據網絡)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