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非洲豬瘟多點蔓延,中國“南豬北養”模式面臨考驗

?疫情控制初期,限制及管控活豬調運是必然做出的決策;長遠則應關注兩點:“南豬北養”並不意味著“北養南不養”;而中國人愛吃熱鮮肉的習慣可能也需要改一改了。下一步可能從調豬到調肉?

《財經》記者 焦建/文 王延春 /編輯

11月14日,農業農村部、交通運輸部、警察部辦公廳聯合發布《關於切實加強生豬調運監管工作的通知》稱,“全國將進一步強化聯合監管工作合力,切實采取有力措施,防範疫情通過生豬調運跨區域傳播。”

這是自今年8月位於北方的遼寧省確診中國境內第一例非洲豬瘟疫情以來,相關部門為應對防控形勢日益嚴峻的疫情所頒布的最新措施。具體內容則包括嚴格查驗生豬運輸環節中的各項情況,運輸生豬等所有活畜禽的車輛不再享受鮮活農產品“綠色通道”等。

截至本月14日時,疫情已在全國17個省份發生,並已傳入中國南方腹地生豬養殖大省湖南、雲南等地。據此前農業農村部畜牧獸醫局負責人接受媒體採訪表示:中國非洲豬瘟疫情總體可控。但由於非洲豬瘟病毒傳播途徑和病原汙染的複雜性,不排除繼續出現新發疫情的可能。

這兩年,我國養殖行情已逐漸變成“南豬北養”,北方地區集中了全國大部分生豬產能,這次非洲豬瘟疫情首先在遼寧爆發,前三月主要傳播地區都在北方,特別是東北地區。隨後是我國養豬第一大省河南鄭州,正是因為鄭州的疫情,才使得人們意識到疫情的嚴重,豬價隨之大跌,養殖戶損失慘重。

蔓延與防守

因生豬長距離調運是疫情跨區域傳播的主要原因,不符合動物防疫要求以及未清洗、消毒運輸車輛具有較高的疫情傳播風險,除全國層面的監管措施不斷加強外,各生豬消耗大省亦在紛紛頒布相關的加強調運監管等“再動員再部署”的各項具體措施。

另據四川省人民政府網消息稱:從11月8日起,因周邊雲南、貴州、重慶等省市已相繼發生疫情,四川省已全面暫停生豬和生豬製品入川,亦在全省範圍內禁止生豬外調。

在作為全國另外一個生豬調運大省的湖南,則在10月下旬時在生豬養殖大市益陽市和常德市排查出非洲豬瘟疫情。其中,位於前者桃江縣的養殖場存欄生豬546頭、發病44頭、死亡17頭。

疫情發生後,當地已按照要求啟動應急響應機制,采取封鎖、撲殺、無害化處理、消毒等處置措施,對全部病死和撲殺豬進行無害化處理。已禁止所有生豬及其產品調出封鎖區,禁止生豬運入封鎖區。與此同時,該縣人民政府還發布疫區封鎖令,關閉全縣生豬交易市場和7個生豬定點屠宰場。

11月8日,農業農村部接到中國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報告:經確診,湖南省婁底市漣源市一養殖戶排查出非洲豬瘟疫情。該養殖戶存欄生豬9頭,發病4頭,死亡1頭。

四川省政府召開電視電話會議時指出::非洲豬瘟疫情目前在中國境內正呈現出多點散發、小範圍流行、加速蔓延、長距離跳躍傳播的發展態勢。

“防控疫情是我們目前工作的主要重點。防控力量已下沉到了鎮村兩級,開始推行群防群治,全縣的生豬養殖場正在進行地毯式的排查。與此同時各地亦在分別加強各類生豬的運輸監管,可謂嚴防死守。”桃江縣一位基層公務員對《財經》記者表示。

“益陽作為生豬養殖大市,產能分布並不均勻。山區因經濟條件較差,養殖的數量較多。其他一些縣區則因臨水,養魚產業亦較多,生豬產能不多,受到的影響則相對較小。但總體而言,全市範圍內對此都很重視,各項工作也非常積極。”該人士稱。

據《財經》記者獲悉:在關閉生豬交易市場後,為保障豬肉供應,該縣采取了“市場保供”措施進行應對。對該縣尚未關閉的A類及B類屠宰場分別進行了保供區域的劃分。

“一方面是全市範圍內各縣區的調出調入受到限制,使得一些地方的供應相對緊張;另外一方面是湖南本地人喜歡吃豬肉,相關的宣傳也到位,大家對於豬肉的消耗並沒有減少。”益陽市一位市民對《財經》記者稱,“上半年的時候豬肉已經跌倒了七八塊錢一斤,這幾天豬瘟來了,價格反而漲到了十二三塊。”

看來,中國目前南豬北養解決了南方水源汙染、飼料成本等問題,但眼下非洲豬瘟肆虐,則導致南方豬肉價格暴漲,當地居民吃不起豬肉,而北方豬肉滯銷,農民賣不出去豬。業內專家分析,調運監管也可能會對北豬南運產生很大影響,從而打壓東北地區豬價,導致南北區域價差擴大。

“南豬北養”模式待解

據多位產業人士向《財經》記者分析:益陽的案例及四川的全省徹底停止外調,只是疫情造成一系列影響的縮影。在全國各地對生豬調運監管日益加強(甚至停止調運)的當下,可能會對近年來正在逐漸形成的“南豬北養”格局產生一定影響,需認真應對:

從2014年生豬出欄量達到峰值以來,中國全國的生豬出欄量呈現出逐漸下降的態勢。“禁養區”的劃分是造成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在出欄量下降過程中,全國範圍內的生豬生產正呈現出南方減幅高於北方的態勢。

在相關業內人士口中,則將這一趨勢稱之為“南豬北養”格局正在形成。

受區位比較優勢及生產條件等各項因素的影響,這一趨勢正在全國範圍內受到扶持。根據《全國生豬生產發展規劃(2016——2020年)》、《關於加快東北糧食主產區現代畜牧業發展的指導意見》等政策檔案,東北四省區作為生豬養殖潛力增長區,將通過各種方式承接南方大型豬場的產業轉移。

據《財經》雜誌此前報導:為形成這一“優勢互補”的局面,相關的政策研究和儲備多年前便已開始,以京津滬等地為例,是豬肉的大銷區,因生豬不能帶來大量就業反而帶來大量汙染,當地沒有動力去發展養殖。

近期相關疫病首先從遼寧等地爆發後,產區和銷區不統一帶來的一系列問題,正在逐步引起業內相關人士的重視。

據相關部門今年的一項調查研究顯示:以2014年為基準,到2016年時,全國生豬生產出欄量減幅最大的省為浙江,其次為上海、福建等地。

在產能亦有較大幅度縮減的廣東,近期亦召開相關會議要求:其要立足最不利局面,進一步保障生豬產業發展和肉品供應,切實保障供港澳生豬品質安全和供應平穩。

“一旦疫情進一步控制,生豬調運的難度將進一步增大。四川自己有較大的產能可以做到(生豬及豬肉製品)不出川也不入川,全國其他地方該怎麽辦?”一位業內人士有此擔心。

據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生豬長距離調運是疫情跨區域傳播的主要原因,不符合動物防疫要求以及未清洗、消毒運輸車輛具有較高的疫情傳播風險。而與此同時,有不法分子在利益驅使下,從高風險省份違法違規調出生豬,部分地區因此引發非洲豬瘟疫情。

“在疫情控制的初期,限制及管控活豬調運是必然做出的決策,目前政策也主要體現了這一點。從長遠來看則應關注兩點:從生產層面來看,‘南豬北養’並不意味著‘北養南不養’;從運輸角度來看,則應大力發展冷鏈運輸。”前述人士對《財經》記者表示。

就前一點而言,農業農村部近期的一項研究也指出:雖“南豬北養”有一定合理性,但其實也蘊含了氣候條件不利於糞便還田利用及養殖密度過大帶來問題等一系列風險,因此北方不能無限制發展生豬養殖。

就後一點而言,通過培育大型屠宰企業及發展冷凍肉和冷鮮肉運輸產業,亦可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不安全豬肉流入市場的情況。“東北有玉米產量優勢,在當地建立規模化養殖場之後,就地將生豬宰殺後分割成兩片豬胴體,裝入冷藏車邊運輸邊排酸,既節省時間又健康。”前述人士稱,“中國人愛吃熱鮮肉的習慣,需要改一改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