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艾灸有效的「金標準」——灸透。如何「灸透」?

平日裡,我們教大家用艾灸治療疾病或調理身體時,都會給出一組穴位,有時還會具體到哪個穴位灸幾壯、灸多少分鐘。這些都是相對客觀的量化標準。

不過,如果你只會機械地照本宣科,那就未必能取得完美的艾灸效果了。

為什麼呢?

因為這些量化標準都是表面功夫,真正決定一個穴位在施灸過程中有無變化、發生了什麼程度的變化,關鍵取決於這個穴位是否灸透!打個比方,這就跟蒸饅頭一樣,光時間夠了沒用,熟透才是關鍵。

古人曾有「灸法效如桴鼓」的說法,認為艾灸就像敲鼓,一敲即響。顯然,這種立竿見影的效果必須建立在灸透穴位的基礎之上,唯有灸透,才能得氣、有灸感、有排病反應,進而取得療效。

什麼是「灸透」?

形象地說,所謂「灸透」,就是在艾灸時,穴位處於「打開」的狀態。這樣,艾火的熱力和藥性才得以通過穴位和周邊的皮膚滲透進身體,而不僅僅浮在皮膚表面。

《醫宗金鑒·刺灸心法要訣》中指出:「凡灸諸病必火足氣到,始能求愈」。可見,灸透有兩個重要前提:「火足」與「氣到」,「火足」就是灸量到位,「氣到」就是氣至而有效。

現實生活中,多數灸友在灸至皮膚紅暈時,便認為穴位灸透了,這是一個嚴重的誤區。因為如果經絡瘀堵嚴重的話,皮膚再怎麼紅暈,經絡還是不通。

那麼,怎麼灸透呢?

以最常用的懸灸為例,艾灸時,建議在距離皮膚三、四橫指寬差的位置處施灸,別跟烤肉一樣,產生刺熱,因為「壯火食氣」,太熱了反而耗氣,能感覺到溫熱的熱量就行。

同時,施灸者和受灸者都必須心神合一。因為艾灸的過程其實就是以火行氣的過程,在氣的運行過程中,神無處不在,喜怒憂思悲恐驚,都是心神變化的表現。唯有「心神合一」——將心神之力滲透到施灸行為當中,身體才能更好地吸收灸量,進而儘快地被灸透,反之,心神渙散,治療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灸透的感覺是什麼樣的?

最大的感覺就是一個字:活!就是透過穴位及人體,能找到「活」的感覺——陰氣與陽氣之間發生了能量變化

比如,沒灸之前,撫摸皮、肉、筋、骨,感覺僵、硬、涼;艾灸過後,再撫摸看看,感覺完全不一樣了,皮膚有彈性了、柔軟了,筋也順了,骨頭也不硌手了。總之,皮、肉、筋、骨成為一個有活力的整體,手撫摸皮膚時,肉、筋、骨都跟著一起律動,不像艾灸之前,撫摸皮膚時,只有皮膚在動,其他都是死的。

通常,患者可以感覺到4個層面的變化:

第1層:,就是形順了,肢體恢復了正常的姿態。

經絡不通時,人常有皮膚癢、手腳麻、腰腿酸、關節痛等癥狀。艾灸過後,癢麻酸痛等淺表層面的癥狀得到緩解。這就是解決「形」的問題。

第2層:,就是質柔了,筋肉有彈性了,關節靈活了。

《扁鵲見蔡桓公》裡說到,疾病有深淺之分,從腠理、肌膚,再到臟腑、骨髓,病在淺層易治,病在深層難治。

有些風濕骨關節患者、宮寒患者、以及瘀堵比較嚴重的人,常會出現腹部、關節乃至整個下肢十分冰涼的癥狀,從病症角度來說,這就已經病及臟腑了。

此時艾灸,可以由表及裡,循序漸進地透達機體,整個筋肉關節都得到疏通。這就是解決「質」的問題。

第3層:,就是氣至了,整個身體裡面都暖了熱了。

古人認為:灸之要,氣至則有效。「氣至」就是:表面不熱深部熱,局部不熱遠部熱,此處不熱他處熱(或者麻、脹、痛及其他非「燒灼皮膚」的熱感)。艾灸某處,發生「感傳」現象,從此處傳到彼處,就說明得氣了。

一位灸友曾經反饋,她每次艾灸足三裡時,都能感覺一股「氣」沿著穴位行進,上過膝關節,往大腿遊走,下能行進至小腿肚。

這股「氣」其實就是灸感,它就像一股暖流或電流,在體內躥行。因為艾灸具有自動找病位和通經絡的功能,它會自動自發地將艾熱運輸到身體需要的地方去。

不過,沒有灸感,並不意味著我們做了無用功。因為灸感有顯性和隱性之分,這位灸友的「氣」感就是顯性灸感,而如果艾灸時沒有什麼感覺,但艾灸過後身體好了,疼痛輕了,也說明有灸感,只不過這種灸感不明顯或發生了延遲而已。

第4層:,就是神清了,施灸人覺得整個身心都舒服了。

通俗地說,就是灸完之後,不僅通體舒泰,甚至整個人都神清氣爽,跟脫胎換骨一樣,精氣神十足,甚至對艾灸產生了依賴,到了「不灸就不舒服」的狀態。

綜上所述,艾灸前後,人體的變化好比由固態的冰化成了液態的水,原本的瘀堵、陰濁,在艾灸的作用下,融化了、溫暖了,比如皮膚溫熱了、濕潤了,筋肉之間有粘性了,這種感覺就說明灸透了。

當然,灸透還不僅於此,有時,按壓皮肉會有痛感,這說明此處有瘀堵,等到艾灸過後,疼痛減輕了甚至不痛了,也叫灸透。

到底需要艾灸多長時間?

這個問題,再專業的中醫專家也無法給出精確時間。一般來說,根據個人的病症、身體狀況,以及施灸器材等,我們可以大致給出以下客觀標準。

1、主穴時間長,配穴時間短

每次艾灸,都有主穴和輔穴,主穴時間分配偏多。比如,腰酸背痛,可以艾灸腎俞和委中,腎俞為主穴,單穴各灸30分鐘-1小時,而委中作為輔助,單穴各10分鐘。

2、腰腹時間長,四肢時間短

這也是一個常規情況,腰腹軀乾的穴位,時間長些,四肢末梢的穴位,時間短些。不過,如果四肢穴位在艾灸時取得了良好的灸感,可以延長時間。

3、疾病時間長,保健時間短

如果身體有疾病,時間必須長些;如果僅僅是改善體質或調整全身,時間可以短些。

4、間接灸時間長,直接灸時間短

如果用艾條艾灸,大體分為兩類:間接灸和直接灸。

間接灸分為:隔薑灸、隔蒜灸、艾條懸灸、艾灸罐施灸、煙熏灸、艾灸盒隨身灸等。

直接灸分為:化膿灸、疤痕灸、發泡灸、著膚灸、自貼式直接灸等。

艾灸方式不同,所用器材不停,時間也不同。總體來說,間接灸時間長些,直接灸時間短些。

其實,艾灸跟炒菜一個道理,熟能生巧,優秀的大廚放鹽時肯定不可能用秤來稱,全憑感覺。經常艾灸,多多熟悉自己的體質,在艾灸過程中多多體悟,時間一長,到底有沒有灸透,自己心中其實就有了一個相對準確的判斷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