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骨性關節炎,早了解早乾預早好!

什麼是骨性關節炎?

骨性關節炎是最常見的一種關節炎,以中老年居多,是老年人關節致殘的主要原因。主要為緩慢進展的關節疼痛、觸痛、僵硬、腫大、活動時有骨擦音、關節積液以及活動障礙。如眾所周知的頸椎增生、腰椎增生都屬骨性關節炎之列。

為何會得骨性關節炎?

骨性關節炎的發病率非常高,均佔膝關節疼痛病人的1/2~3/4。引起這種疾病的原因非常多,可分為繼發性和原發性兩種:

原發性因素

1年齡

隨著年齡增長,軟骨面經過長期磨損,而新陳代謝能力降低,退變加快,軟骨破損引起。這種變化一般在20歲以後就發生,30歲後有些人就有一定癥狀,50歲後60%,60歲以上90%,70歲以後100%軟骨有退化。而表現出癥狀的>20%,求醫的僅為5%。滑膜分泌功能減退,對關節軟骨的潤滑與營養能力降低。

2性別

女性多於男性,特別是閉經後的女性多發。這與閉經後婦女激素分泌水準下降,骨質疏鬆,身材肥胖,再加上女性骨盆寬大,步態內管行走,兩膝內側壓痛,引起關節穩定造成的。

3遺傳

與遺傳有關,如父母,姑姑有該病者兒女發生的可能性大。

4體重

體重超重的好發,顧名思義,體重增加就增加關節軟骨的負荷,退化加重。

5飲食

營養不良也是造成關節疾病的原因,因為軟骨沒有血管,營養依靠關節液吸取,而營養不足會導致軟骨增值差,新生軟骨不足,使負重區域發生磨損,並隨年齡增長而加重。

6氣候

長居潮濕、寒冷環境的人多有癥狀。這主要是由於膝關節是「皮包骨頭」的,關節周圍無肌肉組織保溫,熱量往往供不應求。加上關節面的軟骨組織多而血管稀疏血液循環差如果膝關節長時間受涼或寒冷的刺激,可引起血管痙攣,血供差,使軟骨性新陳代謝和免疫防禦能力。使骨內血循環不暢,骨內壓力增高,關節內壓力增高,引起癥狀。

繼發性因素

如急性創傷性關節積血。軟骨塊撕脫、關節脫位、慢性勞損膝內外翻、半月板損傷、先天性脫位。繼發於炎性關節病、急慢性化膿性炎症、結核、風濕、糖尿病等。

以上生活中的不良刺激均能導致軟骨的永久性損傷,引起關節的多種不適。

日常生活中該如何保養?

因為人的膝關節軟骨退變,在30歲以後就逐漸開始了,所以對膝關節的日常保護應及早進行,儘早乾預。

注意膝關節保暖:盡量穿著長褲(對老年人也可以帶護膝,一方面保暖,一方面防止膝部受傷),不要把膝關節直接暴露在冷空氣中。

可熱敷:以改善血液循環,減輕膝部不適,緩解膝部疼痛和肌肉痙攣,減輕腫脹。熱敷以濕敷為好,如熱氣浴、溫泉浴、礦泉浴、漩渦浴。也可用熱毛巾濕敷,但注意如果關節有紅腫時應停熱療。高血壓、心臟病者慎用,夏氣象溫高時更需注意(急性期停止熱敷)。

要勞逸結合:避免關節過度負重,長時間處於某一體位,特別是小於90°,不要久坐、久站。應適當活動關節,如多游泳,堅持多騎自行車,少走路,尤其是少上下台階及走不平路。

對肥胖人應節製飲食,減少體重,減少關節的承重,多攝取含蛋白質,維生素及礦物質食物。

對有不良姿勢的應盡量予以糾正,使用手杖,拐杖,減輕關節負重。

合理使用支具:夾板,護膝帶,彈性粘帶、增加關節的穩定性。

加強關節周圍按摩推拿:方法很多:推、拿、滾、旋髕、搓髕、滾髕。

加強膝部力量鍛煉:①直腿抬高,②負重直腿抬高,③短弧負重直腿抬高,膝下墊一枕,④長弧負重直腿抬高,床邊90°。

加強膝關節活動範圍訓練:1.坐床邊鍵肢下患肢,積極進行股四頭肌功能鍛煉;2.臥床屈髖膝,如膝疼痛影響正常生活時就要到醫院進行檢查治療。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