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胡小石:吾生譬行文,安問淡與絢

翻開浸潤了“食文化”精華的《金陵菜單》,一道創於四十年代的家常菜,“胡先生豆腐”仍然在列。比起粵港大餐,菜雖不起眼,但它的創始人胡小石先生,卻是我國學術界學富五車、鼎鼎大名的一代宗師。

胡小石,名光煒,號夏廬,生長於南京。他學問淵博,無所不通。長期從事古文字聲韻、訓詁、經、史籍、諸子、佛典道藏、金石書畫和詩詞曲賦的研究與教學,造詣精深。

1906年9月,胡小石考取南京大學的前身兩江師范學堂預科。1924年胡小石離開武昌高師,回寧出任金陵大學教授兼國文系主任。

胡小石早年很少介入政治活動,但他為人真誠、正直,澹泊名利,風骨凜凜。正如著名書法家曾農髯先生評價所言,“其為人孤峻絕物,苟非所與必面唾之,雖白刃在前不顧也 。”

1946年秋,國民黨為蔣介石六十壽辰祝壽,朝野各色人等競相效忠。當時有一“民意機構”派人與已是中央大學最負盛名的學者之一的胡小石商洽,許以重金請他為蔣介石書寫壽文。然而當來人剛剛說明來意,胡小石即一口回絕。來人情急之下,脫口反問:“前時美軍史迪威逝世,那次公祭典禮上的祭文,不是由先生寫作的嗎?”胡小石立刻回敬道:“史迪威將軍來中國幫助我們抗戰,所以我才為他寫祭文。再說,我只會給死人寫祭文,不會替活人寫壽文。 ”來人聞之變色,悻悻而去。

解放前夕,胡小石目睹外患日深,生民塗炭,對國民黨的黑暗統治深為痛恨,曾公開拒任中央大學校長,並與學生一道遊行請願,險遭不測。南京解放後,國立中央大學於8月8日更名為國立南京大學。胡小石欣然出任國立南京大學校務委員會成員,兼任文學院院長。

在自身的學術追求上,胡小石的精湛造詣更是有口皆碑,有目共睹。

胡小石早年在兩江師范求學時,即以 詩文名噪一時 。後拜師清末詩壇“同光體”領袖之一的陳散原先生門下,從受詩學。胡小石謹遵師教,轉學多師,自成風格。其生平所作,七絕居多,旨趣神妙,風調雋美。散原先生曾讚其“仰追劉賓客,為七百年來罕見”。後其弟子吳白匋教授多方搜集增補,匯印《願夏廬詩詞鈔》,收入詩251首,詞19闋,“約存全貌之半”。

胡小石亦是金陵書壇的泰鬥 。早年受梅庵先生的指點,始學北碑《鄭文公碑》和《張黑女墓志》,從此筆力沉著,書藝大進。後於篆、隸、真、行、草全面鑽研,書法博采眾長,自成一體,世所公認。他生前曾為南京不少地方題過名。其中最顯眼的有三處:一為梅園新村的“中共代表團原址”銅牌;二為“南京博物院”院名;三為鼓樓的“曙光電影院”。他的書法造詣還體現在他授課時遒勁高古的板書上。1961年5月,他作校慶學術報告時,中途示意要更換板書,有位同學上前幫忙擦黑板,突然台下響起一片“不!不要擦”的喊聲,一時間那位學生手持板擦愣在台上,惘然不知所措。原來前來聽講的師生實在不忍擦去如此精妙的板書。見此,胡小石不禁啞然失笑。

胡小石的教學藝術也因形神俱備、收放自如而堪稱一絕。他博聞強記,既專攻農博,又精通文史,還長於繪畫。他對詩經楚辭中的名物訓話,既引經據典考證其出處,又當場作畫以圖形闡釋。如講解《離騷》“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一句時,就引南宋吳仁傑的《離騷草木疏》,指出蘭蕙屬於唇形笠植物,一莖一花為“蘭”,一莖數花為“蕙”,並在黑板上畫出不同品種的形狀。他還曾圖解“太歲在寅曰攝提格”,並據此測算屈原的生年。又曾在黑板上繪出屈原三次流放與東行的圖,幫助學生更深刻地了解屈原坎坷的遭際。

作為一代大師,胡小石更是一位有著豐富而高雅的生活情趣的性情中人。

他曾不止一次講過:“ 平生有三好 ,一好讀書,二好賦詩揮毫,三好東坡肉。”胡小石授課之餘,常邀學生數人,或去城南城北幾個老字號菜館品嚐佳肴,或去清涼山掃葉樓飲茶品茗,或到夫子廟秦淮河畔小攤上吃“油氽豆腐乾”。作為一個“美食家”,他推重“飲食文化”,更陶醉於和弟子、友人飲酒賦詩、縱論文史的氛圍。帶弟子觀賞昆劇、登高懷古、踏青覓勝更是胡小石的幾大“賞心樂事”。其雅懷高致由此可見一斑。

胡小石曾在一詩中寫道:“吾生譬行文,安問淡與絢。”縱觀他的一生,不正像是一篇寫得既平淡又絢爛,自然而瑰偉的好文章嗎?

選自:《中國文化讀本》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