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百變魔「方」柴胡桂枝乾薑湯,竟還能治皮膚頑疾?!

悅讀中醫 推送最新鮮的
小 編 導 讀

提到脾虛便溏,學習過《傷寒論》教材的讀者想必會提到柴胡桂枝乾薑湯。可鼎鼎大名的經方家胡希恕先生卻提出,此方可用於治療大便乾和無名低熱;而胡老的學生臨床實踐後發現,柴胡桂枝乾薑湯竟然還能治療牛皮癬、蕁麻疹等皮膚頑疾。這是怎麼回事呢?一起來看看——

條文簽

《傷寒論》第147條——

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柴胡桂枝乾薑湯主之。

柴胡半斤,桂枝三兩(去皮),乾薑二兩,栝樓根四兩,黃芩三兩,牡蠣二兩(熬),甘草二兩(炙)。

上七味,以水一鬥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煩,復服汗出便愈。

當年聆聽吾師胡希恕老先生授課,講到此條時,胡老指出:「五六日正是邪氣由表傳入半表半裡之時,已經發汗又用瀉藥,故胸脅滿微結。微結者,是裡已有所結,但不甚,仍以少陽證為顯。這個方子有利於治療大便乾……臨床有一種無名的低燒,用柴胡桂薑湯效果很好。」說心裡話,我當時聽後疑惑不解,教材裡明明講此方證兼有脾虛便溏。胡老講的是不是偶然幸中所得呢?幾十年臨證走下來,才深深體會到吾師言之鑿鑿,擲地有聲!

這條經文,想必學過《傷寒論》的人都有印象,但比較費解。它的深層含義到底有多深?臨證適用範圍到底有多廣?高等中醫藥院校教材《傷寒論講義》將此條病機歸納為「少陽病兼水飲內結的證治」——是否就是張仲景的本意?以下結合實例談一談。

案一

某女,58歲,於2014年夏患甲狀腺血腫,經抗生素治療而血腫消失。一個月後無意中發現軀乾及四肢出現大小不等的斑片若乾,色紅,癢不甚,乾燥,患處皮膚表面覆蓋有白色鱗屑,經北京協和醫院診斷為銀屑病(牛皮癬)。查患者舌質暗紅,舌苔白稍膩,問其飲食一般,大便日2次,從來不乾燥,睡眠長期欠佳。脈細尺沉,右關脈洪。以涼血四物湯合四君子東加茜草、珍珠母、炒棗仁、遠志。

服藥後自覺尚好,皮疹色紅減輕,睡眠好轉。減涼血葯而酌加發表之品助其外達,並囑病人葯後有可能還要出一些。複診時見其皮疹陳舊者複發,同時又有部分新生者,色鮮紅,有部分乾燥脫屑,觀舌象基本如前而苔白稍乾,脈弦細。問其渴否?答曰:但欲漱水不欲咽。

此銀屑病患者之前有甲狀腺血腫病史,乃少陽膽經鬱熱入血可知,雖經抗生素治療,但火鬱內閉,時值暑熱流竄經脈;加之病人太陰脾虛,大便軟(非大便稀溏);又平素睡眠欠佳,陰血暗耗。如此分析,有少陽樞機不利鬱熱入血的一面,還有平素血虛水盛病在太陰的一面。遂以柴胡桂枝乾薑湯原方原量,調和少陽樞機以解外,加歸、芍養血柔肝,加術、苓健脾利水,因皮疹大片色紅,加生石膏之涼散以為佐。

服藥1周,皮疹消退一半,色紅大部分消失,煩熱大減。兩周後皮疹完全消退,隻留褐色痕跡。後減藥量,以每周服藥2劑鞏固。半年後隨訪,痕跡消失,皮膚光澤如初。

案二

某女,56歲,腔隙性腦梗死3年,既往高脂血症、高血壓病。

自入冬以來,患蕁麻疹,皮膚瘙癢,且越來越重,以手抓撓則迅速隆起,色紅成片,入晚尤甚,沾溫水後同樣呈風團狀連接成片。查病人體豐,納可,大便正常偏軟,舌暗紅小有裂紋,苔潤,左脈沉弦,右寸關脈稍浮。考慮其肝陽上亢和腦血管病史,主打鎮肝熄風東加涼血息風及抗過敏中藥。如此思路加減治療月余,自覺瘙癢減輕。2周前患者自述因來自工作等方面的壓力而心情急躁,蕁麻疹反覆,且癥狀加重。

余細審其證,此次反覆的起因是肝膽氣鬱,鬱而化火生風,在外則營衛不調。考慮病人體態豐滿,左脈沉弦,體內當有潛在水濕,遂以少陽樞機為治,用柴胡桂枝乾薑東加養血利水之當歸、白芍、茯苓、白朮,另加地龍、鉤藤兼顧血壓。

自服上藥後,患者蕁麻疹迅速消退,瘙癢基本消失。效不更方,繼服1周,自覺良好。

今撰此文,前述病例直觀排列強化感覺,在感覺的基礎上再去理解闡發經文,試述如下。

「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這個「傷寒」是麻黃證的傷寒,以法當「發汗」,是為正治;已發汗而後下之,先汗後下,是為汗下有序,不失為正治。在傷寒五六日期間使用過下法,按理當有轉屬陽明之可下證,但通過本條下文「此為未解也」,說明復用下法之時存在著表證,則「下」屬誤治。

「胸脅滿,微結。」胸為太陽之裡,乃心肺所居。《醫宗金鑒》所謂「邪氣傳裡必先胸,由胸及肋少陽經,太陽脈浮惟胸滿,過經不解有陽明」。下後表邪入裡,值五六日少陽半表半裡之期而結於胸脅。邪氣壅於胸中脅下則滿,因表邪不甚,只是「微結」而已。這個胸脅滿微結,較大柴胡湯「心下急」「心下痞硬」者,則不急,不硬。說明邪氣傳裡但屬輕微。

「小便不利,渴而不嘔。」病起於傷寒,且經發汗(或下)而表未解,邪氣傳裡由胸及脅,那麼到了胸位首當其衝的就是肺,到了這一步,可以有化熱化寒兩種變化趨勢:化熱則肺金耗傷而渴,熱入陽明則不嘔。故「渴而不嘔」是講太陽初傳陽明的癥狀,所謂「太陽陽明者,脾約是也」,脾不能為胃行津,不但沒有便溏,反而可以是大便乾燥。這是講化熱順傳。若經誤下損傷胸陽,肺受寒邪,失於肅降,於是胸滿微結,肺主通調水道,下輸膀胱失司,則小便不利。汗後表虛,下後裡虛,這個「裡」,順傳就是陽明胃腸之裡,逆傳最直接的就是太陰(因太陰主開)。邪氣到了陽明(陽明主合)便無所復傳,而邪氣逆傳至太陰還會繼續發展。明白了這個道理,則不難看出「小便不利,渴而不嘔」講的是兩種轉歸。

「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很顯然是熱邪循經上蒸於頭(頭為三陽之會),再看熱型:這個但頭汗出伴見的熱型既非太陽,更非陽明,而是典型的「往來寒熱」少陽病。因汗後表虛而依舊錶不解,故解表加桂枝(注意不用麻黃,此為定法),又因下後胸陽受損肺寒氣閉,症見胸脅滿微結,故以少量乾薑助桂枝通陽散結,且與方中炙甘草相配而守中(辛甘化陽)。

「心煩者,此為未解也。」可見這個心煩是表不解,正氣拒邪外出不得,陽鬱化熱之「心煩」。

方後注雲:「初服微煩,復服汗出便愈。」初服少陽樞機外達助桂枝解肌,故煩已見微。復服使停留在半表半裡之邪轉出太陽而解,是為「汗出便愈」。

總之,本條基本病機是徘徊於太少兩經循行之地而偏重少陽樞機不利。從病的來路上有表不解,從病的發展趨勢看,更多是化熱的見端。方中少量乾薑是針對胸脅滿微結而設,而不是簡單的脾虛便溏(離題太遠且很局限),拿它與小柴胡湯稍做比較便其義昭然。

能夠跟隨名家學習中醫,並將所學在臨床中進行實踐檢驗、相互印證,是非常難得而幸福的學醫歷程。本文作者單志華先生就曾跟隨劉渡舟、胡希恕、許振寰等名家學醫,並將學習心得與臨證體悟相結合,整理成了一份珍貴的名老中醫經驗傳承的記錄——

(點擊封面圖,立即購買好書)

本書是中醫臨床家單志華先生跟師劉渡舟、胡希恕、許振寰學醫暨臨證四十年手記,是中醫傳承的一個生動文本,是作者繼承名老中醫經驗、獨立思考與臨證的思辨實錄。全書共分仲景學術專題探討、醫論醫話拾零和經絡腧穴探討三部分。其中,仲景學術專題探討為本書重點部分,作者立足臨床,文字強於思辨,針對仲景學說中的諸多難點問題進行了討論。學術視角新穎,頗具原創性與可讀性。

掃描下方二維碼,免費瀏覽好書風采

免費試讀吧!

播放GIF

「悅讀中醫」獨家定製版

粉絲需求調研重磅來襲!

播放GIF

▼ 往期精彩回顧 ▼ 小柴胡湯竟如此奇妙,不愧為黃煌教授口中的「百病良方」!

播放GIF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