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三伏天降至,冬病夏治的好時機——養背!

三伏時冬病夏治的最好時機,而要排出體內的寒邪,最重要的就是補陽,而補陽就一定要好好的養背。背部是健康的晴雨表,是人體堅實的保護屏障。俗話說「背薄一寸,命長十年」,這就是指背部的經絡如果保養的好,暢通無阻,就能延年益壽,百病消除。

三伏天快到了,小編給您介紹幾種常見的養背方法吧。

一、艾灸背。凡是養生,就離不開養陽,而艾灸,無疑是養陽的第一法寶。艾灸藉助熱力和藥力給人體以溫熱性刺激,通過經絡腧穴的傳導,來調節臟腑的陰陽平衡,以達到溫腎壯陽、拔毒散結、祛寒止痛的效果。

背部艾灸有4個穴位,大椎穴、風門穴、身柱穴和命門穴4個穴。

(1)大椎穴。定位:在後正中線上,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取定穴位時正坐低頭,該穴位於人體的頸部下端,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處。若突起骨不太明顯,讓患者活動頸部,不動的骨節為第一胸椎,約與肩平齊。常被用於治療感冒、瘧疾、頸椎病、痤瘡等等,人體諸陽之匯,是人體所有陽經交匯的一大要穴。

(2)風門穴。定位:在背部,當第2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常被用於治療一些外感風邪的疾病,像傷風、咳嗽、發熱、頭痛、脖子僵硬、胸背痛等。

(3)身柱穴。定位:在背部,當後正中線上,第3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常被用於治療感冒、哮喘、夜尿症等病症,特別是此穴用於兒童身上效果更佳,可以說是兒童的強身保健穴,經常艾灸小孩的身柱穴,孩子能夠少感冒,對孩子健康成長有很大幫助。

(4)命門穴。定位:在腰部,當後正中線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常被用於後背發涼、手腳發涼和腰酸腿寒這類有陽虛癥狀的疾病。經常艾灸背部,可以培補陽氣,調五臟氣血、安神定志、通經活絡。

二、捶背、搓背、撞背

(1)捶背:捶背又分自我捶打和他人捶打。本法可以舒經活血,振奮陽氣,強心益腎,增強人體生命活力。

(2)搓背:搓背也分自我搓和他人搓。自搓可在洗浴時進行。以濕毛巾搭於背後,雙手扯緊毛巾兩端,用力搓背,直至背部發熱為止。注意用力不宜過猛,以免搓傷皮膚。搓背法有防治感冒、腰背酸痛、胸悶、腹脹之功效。

(3)撞背:雙足與肩同寬,背靠牆壁站立,約相隔20~40厘米,全身放鬆,身體後仰,用背部撞擊牆壁,用力適度,借撞擊的反作用力使身體回復直立,撞擊下背部時,上身適當前傾,使下背部略向後突出,然後進行撞擊。撞擊時意念貫注背部,使意氣集中於腰、肩、背之間,撞擊100次左右。可提昇陽氣,調節內臟,能使全身氣血通暢。

三、捏背

捏脊可以刺激背部督脈和足太陽膀胱經及五臟背腧穴,可以達到調整陰陽,調和氣血,恢復臟腑功能的作用。捏脊對於虛性體質常見的疲乏、消瘦、失眠、食慾不佳、消化不良、怕冷、易感冒、肩背腰疼痛都有很好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有些人一次捏脊會很痛,有的人會疼的掉眼淚,如果堅持了下來,疼了三天之後開始有通暢的感覺。只要堅持捏脊半年,體質會好。

以上就是本期的全部內容啦,如果您覺得有所幫助的話,請收藏或者轉發給身邊的朋友吧!歡迎關注「關節炎學堂」,定期更新科普小文章!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