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這部片子帶你重回童年,卻讓人不寒而栗

去年4月27日,四川遂寧有一名7歲男孩,在公車上踢了幾下坐在一旁的21歲男子,男子立即將小孩過肩狠摔到地上,並用腳猛跺孩子的頭部。

由於當事人毆打不滿14周歲者的行為符合從重處罰規定,警察機關依法對其作出治安拘留15天並處罰款的決定,犯事者也接受了處罰,這似乎是一個很小的治安管理事件。

然而真正令人震驚的是新聞下方的評論——

“小孩只是輕傷,換我,我也直接上手。”

“小孩犯賤,活該!”

“熊孩子無責?未成年就是擋箭牌?”

評論幾乎一邊倒地支持犯事者,簡單地說,這個男人似乎讓大眾對熊孩子的憤恨得以宣泄。

為什麽大家對熊孩子都充滿怨恨?

俗話說:三歲定八十,一個人的性格好壞完全取決於幼時,而幼兒園是我們第一個離開父母而融入群體生活的地方,它的作用至關重要。

今天小妹要給大家介紹一部關於幼兒園的紀錄片,或許在真實的鏡頭下,會勾起大家不一樣的回憶,它就是——

《幼兒園》

導演張以慶是湖北電視台的編導,曾經用9年的時間將鏡頭對準了“音樂神童”舟舟,以及和熊貓一起生活的中意混血女人白。

憑借《舟舟的世界》以及《英和白》兩部電影,張以慶獲得多項紀錄片的國際大獎。

他拍攝的《幼兒園》在第十屆上海國際電視節上,獲得了最佳人文紀錄片創意獎

國際評委認為這是一部寓言式”的作品,既“完美地展現了童年生活本身”,又“非常清晰地展示了兒童世界是成人世界價值觀的折射”,“全世界每一位觀眾都能產生共鳴”。

在這部紀錄片的簡介裡,張以慶是這樣寫的:“在中國武漢一所寄宿製幼兒園裡,我們記錄了一個小班、一個中班和一個大班14個月的生活。

幼兒園生活是流動的,孩子們成長是緩慢的,每天都發生一些小事卻也都是大事,因為兒時的一切對人的影響是久遠的。

一個部門、一段日子、一堆成長中的生活碎片,總會承載點什麽,那便是當我們彎下腰審視孩子的同時,我們也審視了自己和這個世界。”

“我要回家”是所有第一天到幼兒園報導的孩子都會發出的呼喊,每一個孩子都死死地抱住父母的大腿不撒手,一把鼻涕一把淚,一幕幕生離死別的大戲隨時上演著。

小妹記得自己上幼兒園的第一天,哭得稀裡嘩啦的,一度以為是爹媽不要自己了,才被賣到幼兒園的。

當看到放學來接自己的父母時,激動得難以言表,衝上去拽著爹媽的手一個勁地傻笑……

而在紀錄片中,對於那些全日托的孩子來說就沒有那麽幸運了,他們要足足熬過5天才能見到父母,這樣的等待每一秒都是煎熬

在陌生的環境裡,不管是吃飯睡覺,還是穿衣洗澡,他們都要逐漸學會獨立完成。

但不管做什麽,他們只有一個念頭,做完這件事情我就能回家了。

有人說大學是一個小型社會,其實幼兒園也是一個不太成熟的微縮型社會

在這裡同樣可以看到各色的人,各樣的事,一個真實的社會縮影。

“小圓臉”熊經緯是心算班的優等生,小小年紀已經會很多算術題,100以內的加減張口就來。

在採訪中,導演考他算術題,他會回答得特別小心翼翼,生怕出錯,有時答不上來,還會不好意思地捂嘴,有些不知所措。

就這樣一個4,5歲的小孩子,回答不上問題是再正常不過了,可熊經緯不這麽認為,

他早就覺得自己與別的小孩子不一樣,在潛移默化中給自己定了高要求和高標準,有些問題是必須要回答出來的,如果回答不了,他會自責

那麽這些高要求又是誰給他定的呢?答案不言而喻。

當問及中國歷史時,熊經緯甚至可以給出教科書般的答案。

他知道並不是所有日本人都叫日本鬼子,只有最壞的日本人才叫日本鬼子……

每次回答問題他都坐得端端正正,而且思維清晰,口齒伶俐,這恐怕就是所謂的“別人家的孩子”,這應該是好多家長羨慕的事吧。

可是如此超齡的行為,到底是好是壞?

在本該玩耍嬉鬧的年紀,超額完成了每個階段的任務,有著與自己年齡不匹配的成熟和穩重,完全不像一個幼兒園的孩子。

不得不說,他的三觀確實很正,但他的成長道路上應該背負了很多限制。

就像回答心算題時,他絕不允許自己出錯,即使想不出來,哪怕默不作聲,也比答錯了好。

都說父母是孩子的鏡子,什麽樣的父母,照出來就是什麽樣的孩子。

當導演問一個孩子警察是幹什麽的,孩子的第一反應是“收錢”,還說撿了錢也要分給領導,回答既可笑卻又很真實。

孩子在不知不覺中沾染了父母的習氣,父母做什麽事情,孩子會本能地模仿,有時他們根本不知道自己的一個行為,卻可以在孩子的心裡生根發芽。

很多父母將孩子的不良習慣怪罪到學校或者老師身上,唯獨沒有想到自己。

父母是孩子最早的啟蒙老師,然而在面對愛和性的問題時,很多中國家長,乃至今時今日,都選擇閉口不談。

譬如最簡單的“我愛你”,孩子竟從未聽到父母對自己說過,只是單純地認為“愛”就是把一個人抱著。

所有孩子都表示不會對別人說“我愛你”,因為不好意思,更有一個小胖男生說:愛就是“惡心”。

為什麽愛一個人會變得“惡心”?

曾經有一個視頻,記錄了一群大學生第一次在電話裡向父母說“我愛你”後,父母的反應,而表白的大學生們得到的回復大部分是“發生了什麽事?”“你喝醉了吧?”甚至有位父親的回答是,“我馬上要開會了,廢話少說”。

克制,內斂是中國家長的特色,他們只會通過實際行動表達自己對孩子的愛,譬如他們會責備孩子花太多的錢,卻會在吃完飯後拚命爭著付款。

在傳統思想中,愛和性都是低俗的玩意。

細算一下,紀錄片中的小屁孩如今都已長大成人,或已為人父母了,不知道他們會不會在思想和行為有所進步,至少不再吝嗇自己的愛。

這部紀錄片的粗糙和真實,讓觀眾又重新經歷了一次童年。

導演張以慶最初的設想是,“幼兒園是最無憂無慮的,最開心的,孩子在這生活最快樂的”,然而拍完卻發現,原來我們並不了解孩子

就像片頭說的那樣:或許是我們的孩子,或許就是我們自己,在孩子的快樂和憂愁下,我們最應該反省自己…...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