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讓孩子和父母在一起

圖:Chris Turnham

留守兒童相關文章,你們應該知道我寫過好幾篇,幾乎都消失了。儘管我越來越溫和了,但是國家不愛聽,人民愛舉報。但我還是打算再勸勸有關部門,真的應該從正確的觀念重視留守兒童問題。

從哪裡開始講呢,很多人喜歡看數據,先給一段數據好了。

2015年,中國有2.47億流動人口。全國共有兒童(0~17歲)2.71億人,1.03億流動留守兒童中,流動兒童有3426萬,留守兒童有6877萬;留守兒童中城鎮留守兒童有2826萬,農村留守兒童有4051萬。共計1.03個億的少年兒童群體受人口流動的影響,這意味著全國每8個兒童中就有3個受人口流動的影響,其中1個流動,2個留守。基本上每4個生活在城市的孩子中就有1個流動兒童。

我認為這數據偏保守,中國可能有一半以上的孩子處於“流動”狀態。比如說,在大城市多數人都是流動人口,你在大城市工作、生活、納稅,老實本分,但戶口不在,你就是流動人口。這期間造成的不便我們作為流動人口應該都深有體會。

如果不需要為下一代的教育考慮,戶籍對工作本身的影響確實可以忽略不計,人們並不在乎所謂本地戶籍那點福利,或者說,這種“不公平”能忍。直到要買房,孩子要讀書。房子這件事,即便沒有限購,在大城市置業也要講究一點經濟實力。事實上,非要等到有房才肯結婚生子的人,嚴格執行者並不多。搬家麻煩,但租房不是無法忍受。但讀書不行,學校可以有好壞,根據自身經濟實力擇校,問題是,打工子弟學校不間斷被關閉這種事比較少成為熱點,人們並不關心,真正關心的人群又恰恰是話語權最少的那些。資訊再流通,也永遠是割裂的世界。

城市裡的打工者,有能力把孩子帶身邊的本就是少數,如上數據顯示,差不多三分之一吧。這些人省吃儉用,為下一代人能接受好教育,出人頭地。傳統的責任感,樸實的價值觀。他們甚至從不奢望有一天能在大城市裡參加高考。也許很多人不知道,如果在本地沒有戶籍,哪怕孩子帶身邊,有幸還能有學上,到了高考還是得回到戶籍所在地參加高考。

相比只能留在本地的孩子,這還算幸運。不知道你們看過這組照片沒有,今天再看依然非常令人難過。

若不是大量農名工子弟學校被關閉,他們原本不需要這麽一次次地經歷這種“生離死別”。目前至少還有兩三千萬留守兒童,這也意味著以上類似場景幾乎是大部分中國人生活一部分。對這些家庭來說未免太過殘忍。

留守兒童面臨的最大問題並不是當地教育落後以及生存環境惡劣,從真正在乎孩子成長的角度看,和父母在一起比教育重要得多。人們常說,家庭教育才是最重要的教育,大致也是這個意思。對留守兒童而言,不存在完整家庭,他們的生活中沒有“父母”這個重要角色。

有人可能會說,即便把孩子帶到城市,這批打工父母收入不高能照顧好嗎?這種質疑不是沒有道理,但是可能忽略了一點,如何才算照顧好?他們去了大城市,跟父母擠在一個幾平米的小房間,學校都是差不多收入的農民工孩子,甚至老師都只是這個群體裡教育水準稍微高一點的某些人。以你的生活標準,可能根本瞧不上,但這是他們力所能及範圍內,怎麽都好過不得不骨肉分離。

再說教育這件事,你我在內的很多人都是農村小學甚至農村中學出來的,我並不是要讚美過去的教育多好,而是說,小孩子一開始具體知識的多寡,對未來競爭力而言並非是決定性因素。當然,你也許說起點不一樣未來會更難。但我不這麽認為,再深究下去就要聊到現存教育的種種不足。總的來說,對兒童而言,能有父母陪在身邊比多背幾句英語多掌握兩個歷史知識要重要太多。

教育不一定非得有佔地多少平米的校園,多少間教室,什麽樣的硬體配置,什麽資格的老師。不需要,二三十個打工家庭孩子,找個差不多的場地,請幾個人看護,做做遊戲,簡單的算術、識字,都可以。主要是讓父母在工作期間有人幫忙照看孩子。所以,除非真趕盡殺絕,徹底關閉民辦學校並非易事。就是長期拉鋸戰和折磨。但為什麽要這樣呢?一群人白天為這個城市辛苦忙碌,以自己有限的能力讓孩子們聚在一起,到底佔用了誰的資源?隨便一個門檻一個不達標就關停。說到這,我想起傅蔚岡老師分享過的一個“魔幻現實小說”。

當然了,還有些“外賓”會問,為啥不在本地找工作呢?非要跑去大城市把孩子扔家裡。是不是家長自己不負責任。因為以前是計劃經濟,用戶籍把人拴在本地,寸步難行,不管你是誰有多大能耐。人作為最重要的資源喪失了流動性,倒是“平等”了,但是全民皆貧。這種制度下,就會把人當作是包袱,是負擔,實行計劃生育政策。人不僅是資源,是財富,說得更大一點是地球存在的根本。但前提是,讓人發揮主觀能動性,去自由市場中交易合作。

市場經濟口子打開,脫貧致富的機會湧現,每個人都在市場競爭中掙得更好,更多資本和更大自由度釋放出了無窮的生產力,中國奇跡般飛躍,絕大多數人也賺得更多。所以,戶籍制度是計劃經濟殘余,相比改革開放的步伐嚴重滯後,這才造成了諸多問題。

還有些人受一些不負責任媒體和無知評論文章誤導,不加思考就說教育資源有限。只要需求在,教育資源就在,可以無窮無盡,甚至根本不需要動用任何財政支出,僅僅是允許民間自主辦學。

如今對超級大城市的種種限制,所有理由都站不住腳。這種想當然的規劃,隻不過是加大所有人的成本。如果回得去,人們早就回去了。

當然,你也許會看到一些二線城市好像吸引了不少從京滬深跑回去的年輕人,好像看到了效果,實際上這是企業在犧牲效率而不得不的應對辦法,而且也僅限於部分企業可以這麽乾。由於各種限制導致了在北京或上海的招工成本大大提高,企業為了進一步發展,要麽轉移業務,要麽暫停招聘轉向成本更低的二線城市。這時候,有人說,你看這不,分散開了發展這不挺好的嘛。這就非常有迷惑性。因為必須區分是正常情況下的企業長遠規劃,還是出於被迫。如果是後者,必然有損企業原本效率。

還有一點,人們對大城市或者超級大城市有很大誤解。城市是怎麽來的?或者我們衡量一個大城市的標準是什麽?

看看上面這張圖,很美吧,非常美,壯觀,現代化大都市,你以為是哪裡?看起來應該是個超級繁華大都市吧。這麽多摩天大樓,群英匯聚CBD,喲,這不是哈德遜河嗎,曼哈頓無疑了。抱歉,不是,這裡是於家堡,天津濱海新區。空蕩蕩的“超級大都市”。如果想讓一個地方崛起的方法只是這些鋼筋水泥工程,那繁榮發展真是太簡單了。找塊空地,建一些高樓大廈,這工作容易得很。但實際上不可能如此,人才是一個大城市靈魂,是人口聚集造就了大城市,而不是建好一片鳥籠讓人口湧進來。前有鄂爾多斯,現有天津濱海新區。都是隻手規劃的結果。

人的聚集是因為更開放和自由的環境,而在此期間的勞動創造根本無法肆意規劃出來。而大城市高效率規模效益的形成也不是瞬間完成,這過程不是孤立個體的勞動,而是一種日積月累的錯綜複雜的資源以及行業等等關係網絡。舉個例子,重新開發一個微信這樣的IM技術上一點也不難,讓用戶下載也不難(免費),難的是人們為什麽要去用它。大城市的形成過程是一個道理,硬體設施反而是最容易做到,但是日積月累的關係網無法瞬間遷移。

為什麽要關注留守兒童,另一個可能容易被忽略的重要原因是,這些留守兒童很快便長大成人,好幾千萬流動和留守兒童就是這個社會的未來。對人性格決定作用的是天生還是後天環境這個爭議我們暫且擱置,因為目前的研究結果都無法否認這兩種因素。也就是說,每個人將來成為什麽樣的人,成長環境無法被忽視。這上千萬人中出來一些絕望青年乾出報復社會或別的惡劣行徑,是大概率事件。用我佛的說法,這就是因果報應。

國家整天說精準扶貧,那我們就談這個精準,精準扶貧難道就是找到需要幫助的對象給發錢?這顯然低效,並且從財政上而言也不可持續。

最精準的扶貧就是允許甚至鼓勵那些窮鄉僻壤的人走出去,因為包括他們在內的每個人都應該有權利去更好的地方,也就是去大城市裡努力追求自己的幸福。甚至都不需要任何財政支出,僅僅是允許。而這不是能力問題,這是觀念問題。因為我相信國家一直以來都有良好意願,否則不會提出“消滅貧困”這樣的目標。

希望有更多人能關心下上千萬留守兒童問題,哪怕只是知道真實的中國是多麽割裂。這上千萬群體裡每天都有各種犯罪和虐待行為發生,但媒體不報導就不會有人知道,更不會有人關心。

今天這篇文章我想做個活動,如果這篇文章還能存活的話,我將挑幾本書送給留言點讚最高(截止下周這個時候)的那個讀者。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