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什麽?它居然是唐朝的GDP大戶和一線城市

全文共3318字 | 閱讀需7分鐘

本文系中國國家歷史原創文章,轉載請聯繫小編微信號zggjls01,歡迎轉發到朋友圈!

山西是個好地方。

網友sixianfengzheng

前段時間,國家發改委印發《2019年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再度引發人們對城市發展的高度關注。如今,經濟的比拚就是城市的比拚,各地放寬政策使盡渾身解數吸引人才;世界五百強、上市公司、企業總部也成為各大城市競相追逐的對象;金融、互聯網、人工智能等的集中度則似乎預示著一座城市的未來。

在城市競爭中,北上廣深一線城市一騎絕塵,杭州、成都、重慶等一批“當紅炸子雞”緊追不捨,一些“過氣網紅”也重整旗鼓,準備再戰。在這場競爭中,還有一些城市卻略顯落寞,每年網上評選的十大失落、N大退步中總是榜上有名,不免令人唏噓。

歲月的風吹過大地斑駁了過往的繁華,歷史大潮浩蕩之間留下了興衰的喟歎。誰能想到,如今在大城市中不怎麽有存在感的它,卻有著一個美麗的過往。

夢回大唐,我們今天就來尋找當年被稱為“河東”的壯麗三晉和錦繡太原

網友sixianfengzheng

1

雖然不再唯GDP,但是不可否認,它仍是衡量一個地區、一座城市的重要指標。雖然如今的數據不太顯眼,但是在唐朝,要論GDP,山西就沒怕過誰。

農業條件得天獨厚。唐朝大部分時期內的氣候相較於現在溫暖濕潤,處於氣候溫暖期,山西相比現在,氣候條件更加有利於農作物的生長。雖然多山,但是處於期間的盆地利於農業種植,汾河谷地和黃河沿岸的平坦地區更是農業的中心區。黃河、汾河等河流為農業灌溉提供了充足的水源,而山西在唐朝時期的水利建設更是走在了前列。北部地區和山區林草豐茂,是傳統的畜牧業區域,畜牧業發達。

唐朝時期,山西可以種植絕大部分的糧食作物,甚至晉中和晉北都有水稻種植的痕跡。經濟作物的類別和產量也很驚人,大量向周圍地區輸出。

從天寶八年(公元749年)的糧食統計數據中可以看出,河東道的正倉、義倉儲量都名列全國各道之前茅,正倉第一,義倉第三,常平倉第三,這是河東道全境糧食種植全面發展的具體見證。“由於糧食產量豐富,當時山西不時有大批余糧外運,以接濟周邊。”

2

一篇《鹽鐵論》道出了封建帝國對鹽鐵資源的依賴,漢武帝實行鹽鐵專賣更是牢牢把握住了帝國經濟的血脈。

河東地域鐵鹽資源豐沛,提煉技藝高超,是大唐經濟賴以依靠的支柱。據《山西經濟開發史》轉引的研究資料介紹,唐時山西冶煉點佔全國冶煉點總數的32%,居於全國第二。

開元十二年(公元724年)在蒲州津蒲關架設的浮橋,“鑄八牛,牛有一人策之,牛下有山,皆鐵也,夾岸以維浮梁。”開元大鐵牛用鐵量佔當時全國年鐵產量的五分之四,堪稱“世界奇跡”!

河東解州、安邑的鹽池是唐朝重要的產鹽地,每年的產鹽量達到上萬斛,除了供給京師長安外,還行銷河南、河北等地。“河東兩池上交的鹽利佔到全國的四分之一,等於全國財政收入的八分之一,從而有力地支持了中央集權製。”

當時山西的采銅業十分發達,有佔全國鑄爐數40%的絳州和蔚州(當時屬河東道),絳州鑄造的銅錢佔全國的絕大多數。彩陶業同樣集中,是唐三彩的重要產出地。紡織業中以潞州最為有名,其產品列為貢品。釀酒業中汾酒、竹葉青早已是全國聞名。

3

河東地區物資豐饒,商戶雲集,市場廣布,城市發達。女皇武則天的父親武士彠是唐朝山西商人的傑出代表,被譽為晉商的鼻祖。

貿易的頻繁促進了城市的發展,城市規模也成了商業繁榮的一個標誌。北都晉陽是僅次於長安、洛陽的第三大重要城市,蒲州、潞州、澤州、河中府等都是當時的通都大邑。由於地處北部邊陲,除了王朝內部貿易外,山西也成為了中原與北方少數民族的主要貿易地。

雖然多山,但是山西境內的交通沒有想象中那麽不便。以太原為中心與陝西、河北、河南以及塞北的大道都通暢無阻。

交通的便利方便了人們的遊學、外出,擴大了山西與外界的交流,也方便了外地人到是山西定居。不同文化的交流匯合也使得當地地域風貌異彩紛呈。

4

“山西人導演了李唐王朝這出人間歷史劇,成為唐朝興衰成敗的晴雨表。”

李淵從太原起義反隋,太原是李氏家族的大本營和起步地,也是反隋戰爭中的後方供給基地和兵員來源地。“正是憑借太原這一軍事雄鎮的強大軍事力量和可以‘食支十年’的豐沛糧餉,李唐王朝才得以建立”。

在隨後的統一戰爭中,李世民擊敗劉武周,收復河東失地,更是指出了山西的重要性:“太原,王業所基,國之根本,河東富實,京邑所資,若舉而棄之,關中也不保。”

安史之亂中,山西成為抵抗河北反叛的重要戰場。中興名將郭子儀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山西的重要性“河東、蒲州,居兩京之間,得河東,則兩京可圖”。

唐末,山西的沙陀族首領李克用是王朝的股肱重臣,雖未能阻止唐王朝覆滅,但其子李存勖打敗朱溫建立後唐,可謂延續了大唐的余威。

大唐的帝王們與山西的淵源也極為深厚。李淵作為隋朝時期的太原留守,在太原為官數年,是本地的父母官;李世民是在太原成長起來的,深受山西文化的影響;武則天祖籍山西文水,骨子裡有著山西人特有的性格特點。

除此之外,唐王室還多派皇室諸侯王任山西地方長官,據鬱賢皓統計,諸侯王做太原府長官的共有13位,其中相王李旦(睿宗)兩次就任太原——上元三年(676)為並州大都督和長安二年至神龍元年(702—705)為並州牧。晉王李治(高宗)貞觀七年至十七年(633—643)遙領並州都督、許王李孝永徽三年至顯慶元年(652—656)遙領並州都督,還有溫王李重茂、棣王李淡等。

5

太原作為李唐王朝龍興之地,龍脈之所在,再加上其是抵抗塞北少數民族的北方門戶,唐倚之為北方重鎮。

天授元年(690年),武則天剛剛登基,就把太原定為北都。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又改太原為北京,成為當時僅次於長安和洛陽的全國第三大重要城市,其形製規模達於鼎盛。

《永樂大典》引唐宣宗大中八年(854年)河東節度使李璋《晉陽記》曰:“都城,周四十二裡,東西十二裡,南北八裡二百三十二步,門二十四。” 難怪大詩人李白遊覽太原後發出“天王三京,北都居一。襟四塞之要衝,控五原之都邑。雄藩劇鎮,非賢莫居”的概括。

此外,太原周圍優美的自然風光、深厚的歷史遺跡、恢宏的時代建築都使之成為人們心嚮往之的大都市。

6

唐朝初年,中央政府和突厥的邊疆戰爭此起彼伏,最終東突厥降服,歸化中原。山西既是邊境戰爭的主要戰場,也是防禦少數民族的北方門戶,戰略地位日益突出。

山西戰略位置重要,終唐一朝都有大量軍隊駐扎。開元年間麗正殿學士韓覃說:“夫河東,國之投股肱也,勁銳強兵,盡出於是。”

早在太祖時期,並州就成為了全國四大都督府之一。貞觀十年(公元636年)山西府兵數佔到全國府兵數的四分之一,全國共有折衝府657府,河東道就佔了164府,僅次於京城所在的關內道,山西起著拱衛京畿和防禦蠻族的雙重作用。唐玄宗天寶年間,山西的兵力在全國節度使中排第五位。

民族大融合和歷次邊境戰爭塑造了山西人剛毅勇武,堅強不屈的性格特點,突出表現就是山西盛產邊塞詩人,其所創作的詩歌大多慷慨悲壯,雄奇綺麗,通常把山川、雄關等作為寄托,來抒發自己豪情或哀痛的情感。

7

說完經濟、政治,再說說當時山西的文化。

魏晉南北朝以來,盛行九品中正製,豪強門閥、世家大族壟斷了教育資源,控制了官吏升遷,而山西正是世家大族雲集之地。山西的世家大族分布在蒲州和太原兩大區域。

蒲州世家大族中以河東三姓——河東柳氏、汾陰薛氏、聞喜稷山裴氏為代表。河東柳氏最為有名的要數柳宗元了,此外,柳芳、柳登、柳冕父子、柳衝、柳中庸等都是當時著名的文學家。汾陰薛氏中薛元敬、薛德音、薛收被叫做“河東三鳳”。裴氏為河東三大姓之首,湧現出了許多傑出的人才,譬如:裴寂、裴行儉、裴度等,“中華宰相村”蜚聲海外。除了三大姓外,還有龍門稷山王氏、河中呂氏、蒲州猗氏等大族。

太原的世家大族中首推王氏,自古就有“天下王氏出太原”的說法。王維、王昌齡、王翰、王泠然、王珪等都是出自太原王氏,而人才濟濟的絳州龍門王氏則是太原王氏的分支,王通、王績、王勃皆出自龍門王氏。祁縣溫氏也是久負盛名的世家大族,有初唐重臣溫彥博、溫大雅,還有晚唐詞人溫庭筠。

8

唐代的山西佔盡天時、地利、人和,集政治、經濟、文化、民族交往重地於一身,達到歷史的巔峰。時光飛逝,歲月流轉,曾是歷史夜空中最亮的那顆星,漸漸歸於平淡。

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全國地上文物最多的省份,用自己的煤照亮了全中國。在如今的經濟格局中,山西不再那麽顯眼,但依然舉足輕重。隨著經濟的企穩回升,伴著擺脫“一煤獨大”轉型升級發展的推進,希望這片古老的河東大地,再次成為夜空中最亮的星。

“中國國家歷史讀書月”第十六期抽獎活動

(預告:明天進行第十七期抽獎)

參與方式: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