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俠客島:關於銀保監會的合並 李克強的回答有什麽深意

  【經濟ke】關於銀、保監會的合並,李克強的這句回答有什麽深意?

  來源:俠客島 《中國經濟周刊》

  今天中午的李克強總理答記者問,相信島友們都已經看過了,畢竟上條推送中,留言那麽踴躍。

  眼尖的你可能已經發現,這次答記者問裡,有相當一部分內容都提到了金融監管。(具體內容見下面【經濟Ke】專門製作的長圖)不過,既然提到金融監管,就不得不提這次機構改革中的熱門話題——銀、保監會合並。

  今天李克強總理在提到銀、保監會合並的內容時,是這樣表述的:這次機構改革把銀監會和保監會合並,也是要防止規避監管的行為發生……

  何解?且聽島叔說。

  《史記》:“當帝堯之時,洪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其憂。”大禹改其父鯀堵水之法為疏浚之道,“絕九川之四海,浚畎澮之川”,於是,萬民安定,“告成功於天下”。

  當今之時,流動性充斥市場,各類資金如決堤的洪水,縱橫恣肆,“一發不收,轉千灣、轉千灘也未平複。”

  3月13日,整合銀監會、保監會職責,組建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銀保會)的改革方案落地。同時明確將銀監會和保監會擬定銀行業、保險業重要法律法規草案和審慎監管基本制度的職責劃入中國人民銀行。

  至此,在銀行與保險業,央行負責巨集觀審慎監管、銀保會負責功能監管、行為監管、機構監管,已是大勢所趨,中國式雙峰監管模式雛形初顯。

  洪水、猛獸

  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未來三年主要任務是打好三大攻堅戰,“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排第一,而重點是防控金融風險。

  防洪攻堅,自然要有聯合部隊。

  2003年,銀監會成立,“一行三會”的分業監管格局正式成型。然而,在隨後的金融市場化之路上,我國卻逐漸形成混業經營的現實,銀行同業業務快速膨脹,影子銀行鬼魅般飄忽不定,信託資金大走通道,保險公司也玩起了變相高息攬儲的把戲。

  據說,光是銀行理財資金就有30兆元,各類躲貓貓的資金可高達百兆元。在此前監管架構下,這些資金騰挪躲閃,左衝右突,無從穿透,不知道錢從哪裡來,又到了哪裡去。流往股市,杠杆高企,其後果是2015年股災;奔向債市,則有2016年末債災;至於脫實入虛,在金融業內空轉,或是通過各種管道注入房地產,白居易也說“長安居、大不易。”

原財政部部長、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會長樓繼偉抨擊道,過度的混業造成一系列金融亂象,名目繁多的中國特色衍生品另人眼花繚亂,同業、通道、嵌套、資金池、龐氏融資性的萬能險、P2P、非標、現金貸等等層出不窮、相互疊加,結果是不斷抬高資金成本,加劇實體經濟困難。同時,風險傳染的管道極不透明。

  有不透明的洪水,就有猛獸。大鱷、妖精、害人精、灰犀牛各種出沒,小孩夜哭不止。安邦、海航、華信、中植、寶能等金融控股集團蜂擁而起,速度之快已讓人為之目眩神迷,而資產規模動輒以兆元計,已超乎【經濟ke】碼農的想象太空。

  專業術語太多,還是看故事更精彩。兩年多前,“寶萬之爭”大戲開場,姚振華的寶能系拿出20億元資金撬動浙商銀行132億元,最終以450億元成為萬科的第二大股東,如果按萬科一度42元/股的價格計算,寶能系浮盈600億元。

  數字很驚人,操作也複雜得令人眼花繚亂莫辨雌雄。不過,萬變不離其宗,其本質還是借錢,變著法借錢,循環借錢,層層加杠杆。

  “寶萬之爭”白熱化時,證監會、銀監會、保監會都曾出手調查,然而,三方最終都未能穿透資金底層。今年1月30日,萬科獨立董事劉姝威還連發兩封公開 信,直指寶能系與配資的浙商銀行存在的資金合規問題。

  一位私募基金人士告訴【經濟ke】,在“鐵路警察各管一段”的分業監管框架中,不論哪個部門都無法獨立解決“寶萬之爭”及其他類似問題,“資金鏈橫跨銀行、保險、證券等多個市場,從各自的角度來看,似乎都是合規的、可控的,但全局來看卻又風險重重。在資本市場上,這樣的事情太多了。”

  分業監管的割裂與失效在這裡暴露無遺,利用監管漏洞大搞監管套利也就成為各路玩家這些年最為熱衷的危險遊戲。

  更可怕的是,監管層個別人士也成為被圍獵的對象。前保監會主席項俊波就是典型之一,正是在其治下,監管大開綠燈,各種偽創新層出不窮,亂象四起。

  歸流、入海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金融要回歸本源,為實體經濟服務”。這是今後金融監管改革的頂層思路。

  如今,龐大、複雜的混業經營的局面已成,重回分業經營時代幾無可能。現實倒逼下,防控金融風險,消除監管盲點,防止監管套利,避免風險的交叉感染,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這是金融監管改革的現實邏輯。

  去年,全國金融穩定委員會成立,如今,銀保會亮相。這是監管體制的頂層結構。

  監管姓監是共同的定位,實質重於形式、穿透式監管是統一要求,讓各種套路在火眼金睛下燭照,是共同的方向。

  強監管是必然。保監會告別父愛主義,2017年發出的監管函同比多了一倍,新構建“1+4”監管框架被稱空前嚴厲。

  郭樹清去年上任銀監會主席之後,在銀行同業、理財、表外三個重點領域嚴控影子銀行、交叉金融、房地產泡沫、地方政府債務等風險點。

  頗有意思的是,2017年,銀監會和保監會推出一模一樣的“防風險、治亂象、強監管、補短板、服務實體經濟”的主題行動,堪稱同頻共振。

  最近發生的不少事串起來看,已預示著未來的走向。安邦已被接管,寶能系的姚振華去年就已被禁入保險市場十年,還有各路傳奇大豪也在風口浪尖。

  監管層的表態高度一致。

  周小川3月9日表示,實質上的一些金融控股集團,存在虛假注資、循環注資,實際控制人的狀態不夠透明等問題,也醞釀了一定的風險。

  郭樹清今年公開表態,要清理規範金融控股公司。

  中國進出口銀行董事長胡曉煉在回應安邦被保監會監管的問題時明確表示,有一些大的金融控股集團在經營過程中出現了一些違法違規的問題,形成了巨大的風險隱患。監管部門“拆彈”,就是不讓“黑天鵝”飛起來,也不讓“灰犀牛”衝出來。

  乘亂而起的群雄時代結束了。

  去年底,金融穩定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後,央行牽頭一行三會頒布《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凸顯出今後監管思路。

  五大基本原則,值得讀上十遍。

(一)堅持嚴控風險的底線思維,把防範和化解資產管理業務的風險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減少存量風險,嚴防增量風險。

(二)堅持服務實體經濟的根本目標,既充分發揮資產管理業務的功能,切實服務實體經濟的投融資需求,又嚴格規範引導,避免資金脫實向虛在金融體系內部自我循環,防止產品過於複雜,加劇風險的跨行業、跨市場、跨區域傳遞。

(三)堅持巨集觀審慎管理與微觀審慎監管相結合、機構監管與功能監管相結合的監管理念,實現對各類機構開展資產管理業務的全面、統一覆蓋,采取有效監管措施,加強金融消費者保護。

(四)堅持有的放矢的問題導向,重點針對資產管理業務的多層嵌套、杠杆不清、套利嚴重、投機頻繁等問題,設定統一的標準規製,同時對金融創新堅持趨利避害、一分為二,留出發展太空。

(五)堅持積極穩妥審慎推進,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係,堅持防範風險與有序規範相結合,在下決心處置風險的同時,充分考慮市場承受能力,合理設定過渡期,把握好工作的次序、節奏、力度,加強市場溝通,有效引導市場預期。

  面對混業金融現實,既要堵亂源,也要給出口,各路資金從無序橫流變為“九河既道”,百川歸海,流向實體經濟,將為中國經濟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文/潑墨山人

責任編輯:關海豐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