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如果不是從政,希特勒和丘吉爾本可以成為偉大的畫家

待波蘭問題解決後,

我希望能以一名藝術家的身份度過餘生。”

——阿道夫·希特勒

希特勒,一個世界近代史上永遠繞不過、不可忽視的一個人

他充滿野心,他領導的納粹,更是給世界人民帶來不可忽視的痛苦

但這樣一個人,曾經卻是一個以出售自己作品為生的草根畫家

懷揣野心的畫家----希特勒

在成立納粹集團和發動二戰之前,希特勒的身份是一個以出售自己作品謀生的畫家。他曾希望成為一名偉大的藝術家,但1907年和1908年兩次維也納美術學院報考的落空將他的這個願望打入了冷宮。

在這幅水彩畫中,一個男人孤獨地坐在石橋上,或許正在幻想有一天能攻打波蘭。這幅畫於一九一年的畫作相信是納粹黨領袖阿道夫-希特勒最早的自畫像,當時他只有二十一歲,希望成為一位藝術家的他正為此而苦苦奮鬥。希特勒的畫主題通常為場景和建築,人物肖像極為少見。

希特勒在11歲時就顯示出了對繪畫的愛好,上學時常常會偷偷地畫畫,他曾靠自己的記憶畫了一幅肖恩伯城堡的圖畫,令同學感到不可思議。對繪畫的熱愛曾讓希特勒有過成為一名畫家的念頭,這與他父親的期望相左。

希特勒在《我的奮鬥》中提到:“當時我才11歲就不得不第一次違抗(我父親的意願)……我不想當公務員。”他父親當時的反應是“藝術家?不行!只要我還剩下一口氣,我決不答應!”然而,父親的極力反對更加堅定了希特勒的決心。

在中學時,希特勒只有“自由繪畫”一門課是優,而數學和自然史都不及格,這讓他無法畢業。由此,他立下志願,長大後要成為一個偉大的藝術家。輟學後,他開始做一些裝飾設計,其余的時間都用來閱讀、畫畫和聽音樂。直到17歲,他終於在母親的支持下,去了一趟維也納,見識了那裡的繪畫藝術。

希特勒擅畫建築,在被學院拒絕後,他繪製了大量維也納場景的明信片,出入慕尼黑一家咖啡店中,希望得到那裡的藝術家的慧眼相待,以幫助他實現自己的藝術雄心。可惜這個辦法也未能如願。但是在維也納和慕尼黑期間,是希特勒畫作最高產的時期。1908年到1914年間,他平均每天作畫2-3幅,共創作了近一千張畫作。

看看這些靜物作品,很難將這些寧靜的繪畫與後來那個將世界帶入黑暗和恐怖、殺死六百萬猶太人的魔王聯繫起來。

希特勒為維也納的遊客繪製明信片以維持自己的生活,稀薄的收入使他時常無處棲身,不得不寄居在各種收容所裡。

維也納美術學院兩次拒絕了希特勒。一位維也納美術學院的教員告訴希特勒,或許希特勒應該學習建築學。但是因為希特勒拒絕了這個建議——這對全世界來說都不是什麽好事。希特勒的繪畫經常以廢棄的建築或與世隔絕的小鎮為主題。

二戰結束後,希特勒的畫作大多數被美國軍隊帶走保存,拒絕展出。直到2000年以來,才逐漸被拍賣。對於希特勒的畫作,有些評論家認為他的畫作以建築為主,很少有人物肖像,這是缺乏繪畫技巧的表現。也有人認為一個隻專注於建築的畫家,必然有其值得讚賞的一面。

維也納的經歷對希特勒性格的形成產生了至關重要的影響,希特勒政治思想的核心理念就是在維也納確立的。許多人試圖從希特勒的作品中找出獨裁的痕跡,但是發現確實很難。

這是另一幅希特勒在維也納時期的作品,這幅作品的特殊之處在於,希特勒兩次在這幅畫上簽名。每當想起這幅畫的作者一夜之間燒毀95座猶太教堂,就讓人感覺非常詭異。

這幅創作於1910年的作品描繪了一座被城牆包圍的城堡。與希特勒其他作品不同,這幅作品對細節的刻畫非常到位。但是,作品表現的氣氛卻是陰鬱多於優美。

維也納歌劇院是希特勒最喜歡的建築之一。希特勒以維也納歌劇院為主題的作品有很多,他還試圖續寫一部瓦格納生前未能完成的遺作,不過最終因為難度太大而作罷。

此畫以鋼筆和墨水打底,後施以水彩。這樣的畫在賓館的牆上到處可見,並無任何特殊之處,有時候人們還會用這種畫作為廉價旅遊紀念品。1945年,人們在上薩爾茨堡山的要塞中發現了這幅畫。1952年4月30日,在希特勒自殺整整七年後,巴伐利亞政府炸掉了希特勒在山中所建的要塞。

這幅畫繪製於1910年至1912年期間。彼得·亞恩是一位曾為希特勒工作過的藝術史專家,他對這幅畫的評價是:“作品反映了希特勒在繪畫方面取得的進步。”僅從美學角度評價,這幅畫的確比希特勒早期的作品要好一點。

1913年5月,希特勒終於獲得了父親的全部遺產。他來到慕尼黑,繼續自己的藝術生涯。歷史學家認為,希特勒離開維也納是為了逃避兵役。希特勒聲稱,他離開維也納不是因為害怕服兵役,而是不願為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效力——因為哈布斯堡王朝的軍隊沒有實行種族隔離。

在與實物相比較時,人民會發現這幅畫十分精確。正如一位評論家所說:“希特勒繪製了大量關於建築物的作品,反映出他對建築、教堂、公共建築和城市景觀的喜愛。”顯然,希特勒喜愛的建築物不包括猶太教堂。1938年9月9日,也就是所謂的“水晶之夜”,他下令摧毀了1000多個猶太人的祈禱場所和超過7000家猶太人的商店。

希特勒也不是只會畫教堂和歌劇院,但是這幅白玉蘭確實十分獨特。儘管希特勒偶爾也會畫花朵,但是主要是畫康乃馨。從這幅精致的繪畫中,人們很難看出隱藏在背後的是一個嗜血暴君。根據作品和簽名的風格,專家推斷,這幅畫完成於1913年。

畫面中,一位身著軍裝的德國士兵正望著附近的戰場。人們已經無法從這幅畫中看出希特勒早期對建築物的細致刻畫,相反,重點變成了畫面中的人物形象。

希特勒把德國藝壇改造成真正的地獄之後,仍然有德國藝術家為他大唱頌歌。唱頌歌的並非僅僅是戈培爾之流。一位頗有名氣的畫家——烏登堡州藝術科學院院長在祝賀希特勒生日時說:“德國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自由過……”像他這樣的無恥,在歷史上從古至今絕非孤例。

2012年1月,希特勒的《海上夢幻曲》以41708美元(約人民幣262044元)的成交價被一名匿名買家拍得。或許至今為主,也依然有人對希特勒的繪畫作品感興趣,但事實上,這些基於的,是他這個暴君身份所帶來的關注度,而非他的藝術作品本身的價值。回歸到藝術層面來看,希特勒的這些作品,到底有沒有價值呢?這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如果不是從政,他會成為一名偉大的畫家----丘吉爾

出身貴族的丘吉爾,他畫畫純屬半路出家,在他年輕時,從未想過畫畫。當他第一次拿起畫筆,他已經41歲了。

他畢業於軍校,入伍後成為中尉,當過記者,26歲又進入政界、成為議員。

1899年,他在《晨郵報》做戰地風雲記者,在南非戰爭中被敵方俘虜,後來竟越獄成功。

丘吉爾剛逃回英國時拍的,這使他名氣大噪

直到1915年,丘吉爾41歲那年,一次偶然的事件,促使他和畫畫結了緣。

1915年,丘吉爾在政治生涯遇挫。一次家庭聚會上,他恰巧遇到弟媳,在畫水彩寫生。

高妮把她兒子的水彩盒,遞給了丘吉爾,鼓勵他何不試試畫畫來消遣,這就是丘吉爾畫畫的開始。

他在旁觀看,心中一動,隱隱聽到繆斯女神的呼喚。在短期的水彩畫試驗後,他便開始迷上了它。

回到家後,他決定試試油畫。他的妻子為他愁容漸消而興奮異常,

給他買回大批畫具以供他消遣。

站在畫架前,這位年界40,而從未握過畫筆、並且視繪畫為神秘的人,心裡既新奇又緊張。

面對著雪白、沉靜的畫布,他握在手中的畫筆卻重如千斤,他戰戰兢兢地在畫布上,畫了豆粒大的那麽一點,就不敢再畫。

妻子在他身後說:“畫,畫呀!你還猶豫什麽?這可不像你啊,親愛的!”

他渾身一震,政治家的勇氣和果敢瞬間復甦,於是畫筆在調色板上

將藍色和白色瘋狂地攪拌起來。

然後在畫布上塗了幾大筆——緊箍咒打破了,潛伏在心裡的藝術血液開始沸騰。鼓突著,躍躍欲試!

從此以後,他像個驍勇的騎士,在畫布上縱橫馳騁。

而真正領他入門的老師,是他在倫敦的鄰居,愛爾蘭著名畫家

John Lavery 爵士。

所謂“名師出高徒”,有這樣的老師啟蒙,讓丘吉爾一開始

就出手不凡。

1921年,丘吉爾的母親病逝,接踵而至的是,3歲的愛女也不幸夭折,

他悲痛欲絕!

他無休無止地畫畫,讓繆斯女神撫慰心靈的創傷。

他曾對友人說:“如果不是繪畫,我幾乎活不下去,我無法承受這些打擊。”

從那時起,繪畫成了他生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只在家畫,離家出訪時,他也時常帶著畫具。

1929年,英國保守黨敗選,沮喪的丘吉爾,從首相的位置走下來。

此後10年,他歸隱於繪畫,潛心琢磨,畫技日精。

丘吉爾離開了政壇十年,恰恰是政治上的“荒漠期”,使他有可能把精力

放到文學藝術的“消遣”上來。

1929-1939這十年間,是他文學及油畫創作的高峰期。在存世的500多幅作品中,約一半創作於這一期間

在這十年中,他在Chartwell的莊園也成了,眾多知識界文化名人,常來訪問光顧的地方。

其中自然有不少名畫家。在這些交往中,他學到不少新東西。

1939年,二戰開始,作畫停止。他臨危受命,挑起了率領全英抗擊,德國法西斯入侵的歷史重擔。

在二戰最艱難的年代,丘吉爾復出。但是,1945年戰爭結束,他再次從首相寶座上跌落下來。

這位叱吒風雲、被認為“贏得二次大戰勝利的人”,

自尊心受到極大傷害。

他從唐寧街10號走了出來,義無反顧,踏入藝術之門,從此全身心投入到繪畫世界中。

他在繪畫中“療傷”。他叼著雪茄,長時間站在畫架前,塗抹著畫布

他說:“作為一種消遣,繪畫簡直十全十美。不管面臨何等的目前的煩惱和未來的威脅,一旦畫面開始展開,大腦螢幕上便沒有它們的立足之地。它們隱退到陰影黑暗中去了,人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到工作上面……

說起來遺憾,在教堂裡一次站上半個鍾點時,總覺得這種站立的姿勢對男人來說很不自在,老那麽硬挺著只能使人疲憊不堪而已。可是卻沒有一個喜歡繪畫的人接連站立三四個鐘頭畫畫,會感到有些微的不適。”

在作品入選參展後,人們才吃驚的知道,原來73歲前首相丘吉爾先生的“大作”。

這讓丘吉爾感到極大的鼓舞和興奮。此後,他便以丘吉爾的真名,出現在每年的“夏季展”上。

不久以後,皇家美術院一致通過,選舉丘吉爾為特別榮譽院士。

1959年他接受了在皇家美術院Diploma畫廊舉辦個展的榮譽,時年85歲。

丘吉爾一生留下了超過530幅繪畫作品,在他家中保存了160余幅。

有人說,政治的最高境界,就是自然而然地進入藝術。

丘吉爾曾遊刃有余地穿梭於政治和藝術之間,

但是最終,他還是選擇了皈依了藝術。

(嚴正聲明)

版權歸原作者,僅限交流學習,若有不妥之處,請務必聯繫我們,謝謝。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