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張東光:一個野生動物畫家的傳奇

張東光,1957年10月出生於黑龍江,野生動物藝術家,afc簽約畫家,北京油畫學會會員,中國長城書畫院畫家,作品入編《中國現代繪畫》《二十世紀中日書畫名匠集》《中國當代著名書畫家珍品選》《中國當代名家》《中國畫虎名家》等書籍,出版有個人專輯《張東光野生動物繪畫作品選》《實力派精英——張東光專集》。

東北網5月9日訊 說到野生動物油畫家張東光,很多人對於這個名字或許很陌生,但如果看過他的畫,相信會印象深刻。憑借震顫人心的畫作,喚起人們對野生動物和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張東光成為加入國際自然保護藝術家協會(簡稱AFC)的第一位中國藝術家。值得一提的是,他是從黑龍江走出去的。

《小狐狸》 亞麻布·油彩 50×45cm 張東光。

AFC是世界上主要的支持環保的藝術家團體,聚集了近30個國家的500名世界頂級自然藝術家會員,能夠成為其中一員無疑是對張東光及其畫作的一種高度肯定。近兩年,張東光相繼攜作品參加了AFC嘉年華·中國青島——保護自然生態國際藝術節、第八屆國際藝術家動物生態保護主題展、在美國亞利桑那州舉辦的藝術家國際自然藝術展等國際性展覽,所到之處總是格外引人注目,不單因為他這張中國面孔,更因為他令人震撼的畫作。張東光在現場聽到國外觀眾評價最多的兩個詞就是“太神奇了”、“太不可思議了”。

《我自己的牙》 亞麻布·油彩 268×208cm 張東光。

張東光的作品憑何令觀眾如此震撼?以他的作品《我自己的牙》為例, 268×208cm的大尺幅畫面,聚焦在一隻象最精彩的牙、鼻子和耳朵的部分,大象皮膚的每一處褶皺、紋理甚至每一根“睫毛”都被細致呈現,張東光甚至曾經在大象的眼睛裡畫了一個持槍瞄準的人影,後來被他抹去了。再看他的另一幅作品《雪豹達娃》,也是遠超實物大小的大尺幅,畫面聚焦雪豹的面部,張東光不僅將雪豹皮毛的質感刻畫得細膩逼真,甚至連雪豹的瞳孔、鼻尖處細微的斑點都絲毫沒有放過。張東光的作品給人以寫實甚至近乎超寫實的感覺,他的很多作品都是這種放大鏡式地聚焦動物的頭部,讓觀者感覺,仿佛下一秒畫中的老虎、大象就會破畫而出,撲向自己。這種極盡貼近式的對視,讓觀者走進野生動物的內心世界。

《雪豹達娃》亞麻布·油彩 80×100cm 張東光。

從張東光的畫中可以看出一種匠心,這種匠心不僅在於他對動物皮毛、眼睛等的精雕細刻,更在於他大半生的時間都在堅持做著一件事,那就是用畫筆詮釋野生動物,並把最初對野生動物單純的喜愛,逐漸演變成為呼籲關注生態環保的一種自覺。

《對視》 亞麻布·油彩 80×60cm 張東光。

在這個過程當中,黑龍江這片土地給予了張東光創作的基因。林都伊春是張東光生長的地方。年少時,張東光便喜歡鑽進林子,順著林間窸窣的聲響尋覓野雞、麅子、梅花鹿之類野生動物的蹤跡。他還曾自製木筏去漂流,穿越原始森林,與黑熊偶遇。這樣的生長環境在張東光與大自然、與野生動物之間建立起一種特殊情感。

黑龍江也為張東光提供了創作的靈感源泉。張東光起初是以畫東北虎而為人所熟知的,他曾在近十年的時間內醉心於畫虎。牡丹江橫道河子的東北虎林園是張東光最早的采風地,他經常一去就在那裡住上好幾天,近距離觀察接觸東北虎,同飼養員聊天了解東北虎的習性,東北虎的毛色、斑紋、體態、結構等都深刻在了他的腦海裡,讓他在畫虎時更加遊刃有余。張東光筆下的東北虎不僅栩栩如生,更讓觀者在畫前仿佛能嗅到虎毛的味道,感覺虎毛能隨風雨動。

如今,張東光早已不再局限於畫虎,他的題材涉獵越來越廣泛,包括丹頂鶴、梅花鹿、獅子、大象、雪豹、熊貓、金絲猴、狐狸、狼等等,但無論題材如何變換,張東光都沒有改變初心:畫他喜愛的野生動物。堅持走這條路對於張東光來說是艱難的,也是孤獨的。一路上,張東光因執著於繪畫而數次搬家,曾有穩定的繪畫創作崗位向他拋出橄欖枝,也曾有人勸他改路子,畫其他銷路好的題材,但只有張東光自己知道,如果他的畫筆不用於畫野生動物,那他將痛苦不堪。

然而,如此癡迷執著的張東光也曾有過迷茫,也正是這次迷茫讓張東光迎來了藝術生涯的一次重要轉折。很多年前,張東光在北京王府井一家書店發現了一套關於世界野生動物繪畫大師作品的叢書。在書中,張東光第一次欣賞到極富西方色彩的野生動物油畫,同時也讓他了解到,國外已有一批人在從事野生動物繪畫,並且在做公益事業。翻著這套書,張東光輾轉難眠,沮喪湧上心頭。自己一直執著追求的野生動物油畫國外早已有人在做,還有必要繼續下去嗎?經歷了一番內心掙扎,張東光沒有放棄,而是意識到,如果想要實現超越,就只能另辟蹊徑。

張東光在繪畫中跳出理論和條條框框的束縛,不拘一格,大膽嘗試,他在油畫中加入中國工筆畫和刺繡的手法,闖出一條自己的路。為了掌握蘇繡的技法精髓,張東光特地搬到蘇州生活了近一年的時間,到刺繡工廠去琢磨研究,再應用到繪畫當中,如此呈現出畫中動物皮毛細膩逼真的質感。2018年,張東光參加第八屆國際藝術家動物生態保護主題展時,現場畫了一幅大熊貓,並上台講解繪畫過程,他特地從國內帶去了一粒玉米和一粒玉米花,生動形象地講述他技法中的“虛”與“實”,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油畫繪畫技法征服了在場的藝術家和觀眾。

不單是技法上,張東光深知,藝無止境,他不斷給自己充電,在油畫中注入更多自己的思想,用心把野生動物繪畫做到極致。在張東光看來,除了藝術性、裝飾性,通過繪畫藝術呼喚環保的意識和自覺,更加具有感染力,於是他用畫筆為保護野生動物發聲。

在張東光的作品《夢回馬賽馬拉》中,一頭雄獅臥在非洲草原上,目視遠方,而事實上,這頭雄獅是張東光在北京動物園采風時發現的。在張東光的記憶中,當時這頭雄獅已近暮年,它以默契的姿態供人拍照,沒有名字,沒有後代,只有代號031。這讓張東光不禁傷感它的一生,如果在廣袤的非洲草原上,它可能是隻威風凜凜的獅子王,兒女無數,可非常遺憾,從它的眼神中,張東光讀出了一種企盼和無奈。基於此,張東光把背景換成了非洲草原,取名《夢回馬賽馬拉》,耐人尋味。《非洲!非洲!》《面對第三者》《對視》張東光的每一幅畫都講述著那些關於生命的感人故事,讓觀者與動物、與自然、與自己對話,發人深省。

從熱愛繪畫與野生動物到走上職業繪畫之路,從堅守初心到鑽研技法,從以畫呼籲環保到走上國際藝術舞台,張東光以畫之名,對話生命,並非偶然。前路初心不改,張東光計劃繼續完善自己的繪畫體系,形成作品系列和板塊,為未來舉辦個人作品巡展做儲備,讓更多的人感知野生動物油畫的魅力與內涵。他希望把巡展的第一站放在家鄉黑龍江,回歸他魂牽夢縈的大森林,讓藝術與心靈返璞歸真。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