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高大上的信託投資,沒有看上去那麽美

文章首發於公眾號:叁裡河

作者:小昱

理財市場中P2P、私募暴雷潮後,下一刻雷會在“財富管理”的哪個領域?

“今年因為P2P暴雷、股市低迷,我這邊回流約20%的客戶”。年底信託產品的銷售更是火爆,300萬以下小額度投資在公司系統上線兩三分鐘就被守在電腦前為客戶搶額度的財富經理搶完了。”有從事信託財富工作的網友前不久發過這麽一條微博。

這基本反映了信託市場去年的情況。2018年是資本市場極不平凡的一年,收益率動輒12%的P2P、私募基金暴雷、股市跌跌不休,債市違約不斷。在資本市場的債務泥潭裡信託受到的波及也不少。

但是跟其他投資品類相比,雖然信託公司受資本市場債務違約的影響麻煩不斷,但絲毫不影響信託產品的熱賣。

一位信託公司財富部門的客戶經理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採訪時稱:“公司總部地區客戶經理只要坐著值班,不用出去跑,就有客戶上門,並且客戶來了也不只是谘詢,基本都會定下購買時間,也有當場就買的,所以現在公司周末也有人值班。”

為什麽信託產品這麽好賣?除了有P2P、私募暴雷後投資管道減少的原因,最重要的因素是相對於市場上現有的其他理財產品,信託產品的收益率高出很多。

18年自年初以來銀行理財平均收益率一路下調至4%左右,而集合信託產品的平均收益率卻大幅上漲達到近9%。12月東莞信託、蘇州信託發行的兩款房地產信託收益率更是達到了10%。

信託收益率雖高但也不是人人都有資格購買,與銀行理財1萬起投的最低門檻不同,信託產品最低需要100萬起投,且購買者必須符合《集合資金信託計劃管理辦法》和資管新規對“合格投資者”的要求。

個人投資者購買信託產品要求會更高,滿足以下條件之一的自然人才能成為“合格投資者”,家庭金融淨資產不低於300萬元,家庭金融資產不低於500萬元,或者近3年本人年均收入不低於40萬元。

理論上,合格投資者應該具備較高的風險承受能力,能夠承擔收益甚至本金損失的風險。

華商網採訪的一位趙姓理財經理就表示,雖然信託投資門檻高,但是大部分投資者的風險意識仍然比較低,許多投資者還是更看重高收益率,指望著通過購買信託產品輕輕鬆松獲得投資收益。

但是購買擁有金融牌照,處於嚴監管之下的信託公司發行的產品真的會無風險麽?

縱觀信託業發展史中,2004年金信信託的一個信託計劃到期後,有近200位投資人未獲兌付,成為我國首個不能兌付的信託產品。這次事件也直接導致金新信託遭監管機構要求停業整頓,最終覆滅,投資人為了討要本金奔波在訴訟的漫漫長路上。

信託產品無法剛兌早有先例,從17年春節後“保本基金”的消失,到18年4月央行等4部門聯合下發《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該指導意見明確規定資產管理業務不得承諾保本收益,保本型理財產品將逐漸退出市場。

“打破剛兌”未來絕不會是一句口號,而是實實在在金融監管部門的長期監管思路。也由於破剛兌,投資信託產品的人不要再對信託公司會為了維護牌照價值、市場聲譽而為風險項目墊付抱有多大幻想。畢竟信託公司的本質是“受人之托,代人理財”。

18年信託產品收益率升高帶來的熱賣背後似乎預示著投資人好了傷疤忘了疼。大部分投資人迷信國家監管至少能夠為產品提供一個“保險”,並且隻注重產品預期收益率和投資期限,而忽略了產品資金投向的底層資產。

去年信託產品收益率的持續走高是與信託產品底層資產息息相關的。根據用益信託網披露的數據顯示,受金融體系“去杠杆”影響,2018年集合信託共發行產品21832.47億元,同比下降21.39%。雖然集合信託規模下降,但是房地產類集合信託卻異軍突起,發行規模9122.53億元,同比增長高達33.98%,佔集合信託總規模比例高達41.78%。

多家媒體採訪都曾報導過,在目前利率環境下,信託報酬加上發行費用,房企融資總成本已經不低於13%,個別地產企業融資成本更是高達15%。

部分信託機構18年主動管理類新增業務中超過80%是地產業務,相比往年提高了近30%。今年房企其他融資管道收緊,雖然信託資金貴,但對資金需求旺盛的房企也不得不承擔更高的融資成本從信託獲得資金。

在國家房地產政策調控下,銀行、債券市場資金進入房企的通道被壓縮。過去信託公司通過獲取銀行等金融機構資金放貸的模式也在“去杠杆”壓力下難以為繼。資金端信託公司只能在市場上向高淨值人群募集資金,資產端又受製於社會資金對收益的高要求只能投向能承受較高成本的房地產。

雖然信託公司對地產項目的融資主體要求較往年大幅提高,風控手段也更多樣,但是大部分信託公司的融資客戶都更偏向於前50強房企。

目前整個房地產市場都處於極大的下行周期,在限價,房難賣,錢難融的背景下,這麽高的授信集中度,如果有一個項目違約,極易引發違約後“火燒連營”的連鎖反應。

曾經遭遇過信託產品違約的投資者說過,“房地產企業承擔13%的融資成本已經相當高了,目前的行業利潤很難覆蓋這種成本,如果企業接受如此高成本的融資,說明已經非常缺錢了。“我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不會購買這樣的產品,風險太高了。”

根據中國信託業協會數據顯示,截至18年三季度末信託資產規模23.14兆,其中集合信託佔比近40%,自19年1月至9月信託產品到期規模合計近4兆元。未來一年信託公司到期償付壓力極大。

同樣,作為多數高收益率信託產品底層資產借款主體的房地產企業,自2019年起償債壓力爆表,恆大研究院數據顯示,19年房企償付債務規模近6兆。房企因為自身債務違約把信託拉下水在未來是大概率事件。

去年因債務危機退市的中弘股份,涉及債務逾期40筆,債務餘額超200億,踩雷的35家機構中,信託受害最深,有12家信託公司向中弘股份及其子公司提供的借款存在逾期,涉及債務餘額高達68.41億。

在金融體系嚴監管態勢“打破剛兌”的長期監管思路下,疊加信託產品底層資產過於集中,大部分資金投向處於市場下行壓力下的房地產,未來信託產品的兌付風險加劇。

“高收益,高風險”投資人如果沒有做好損失本金的心理準備,還是珍愛投資本金,遠離高收益信託產品。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