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新工科後,還有新文科、新理科、新商科?

我覺得是時候解讀一下“新工科”了。

這件事兒為何有必要?是因為我發現,國內高等教育界對教育新變化新趨勢嗅覺最為敏銳的一幫人——教師發展工作者們——對於“新工科”這個自2017年以來高等教育領域最為火熱的現象,居然是無感的,甚至是陌生的。偶爾在圈內聊起這個話題來,大家都是一頭霧水的感覺,貌似跟自己關係不大,因此也就不去討論。

人們的普遍認識是,“新工科”——當然是工科院校的事兒啊,跟我們綜合型大學和研究型大學有什麽關係呢?當然不需要關注啦。

我也曾經以為這個跟我沒關係。直到2018年1月,在系統而深入地研究了所有有關“新工科”的資料以後,我倒吸一口涼氣!這是要變天了啊。

於是乎,趕緊給我的好友——中山大學任榮偉教授發了一段微信:任老師,請盡快研究,早做準備,我的判斷,新工科之後,必有新商科!(這句話同樣適用於西安歐亞學院的朋友們)

何以言此?我有一個通俗的比喻:新工科,如浪潮般奔湧而來,它只是新一輪教育改革大潮中的第一個大浪,在它之後,還會陸續有新文科、新理科、新商科等大浪滾滾而來。

果不其然,咱們高等教育的掌舵人,高教司吳岩司長在2018年3月份南方科技大學的講話裡,就明確提出——6月份我們就要正式推出四個“新”: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

現如今,這四個“新”被俗稱為——教育“新四軍”,正在被逐漸流傳開來;如果它還沒有進入你的耳朵裡,說明你已經孤陋寡聞了。

當潮水漲起,大浪不斷來襲,站在沙灘上的我們,該何去何從呢?被裹挾其中,帶入深水區,幾乎是不可避免的問題。

我個人判斷,不只是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以後還會有新商科,新教育——何止是四新!所以,“新工科”教育改革,不只是“新工科”的事兒,而是所有高等教育從業者的事兒。“新工科”,只是拉開了一個改革序幕而已。

所以,我這裡要再次強調:新工科,只是此輪教育改革的第一個大浪,還會有第二個、第三個、第四個、第五個大浪滾滾而來。而我們,都是站在這漲潮前沙灘上的人。潮水漲起,你避無可避,每個人都會被帶入到“改革的深水區”。

請問,您是否已經煉就了在深水區游泳的能力?

要有危機感啊,朋友們!以後的高等教育,可不是那麽好乾的。

這是本文提出的第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有識青年韓寒的一句話——“我也曾對這種力量一無所知”,用在這裡非常貼切。今天我就來告訴你們,這種力量為何強大。

這並不是一篇嚴謹的論文,而是一篇通俗的白話文。我力爭用土豆白菜來說清楚“新工科”是怎麽回事兒。受一場教育,就要學會用最通俗的語言表達最高深的智慧,如果不能把複雜的事物說簡單,何以對得起“受教育”這三個字呢?

好,下面咱們就正式開始。

1.“新工科”行動的複盤

首先,讓我們來盤點一下迄今為止“新工科”的所有行動。

2017年2月,教育部在複旦大學召開 “高等工程教育發展戰略研討會”。大家一致認為,第四次工業革命歐美已經開始行動,我們也要做點什麽了。此次會議形成的討論結果後被稱為“複旦共識”;

2017年4月,教育部在天津大學召開“新工科建設研討會”,60余所高校聚在一起,再次討論,面對新形勢,我國應該乾點什麽。此次會議形成的行動方案後被稱為“天大行動”;

2017年6月,教育部在北京召開“新工科研究與實踐專家組成立暨第一次工作會議”,全面啟動、系統部署新工科建設。此次會議形成的工作指南後被稱為“北京指南”;

上述3大會議被稱為“新工科”的三大行動,是不是節奏非常快?真可謂緊鑼密鼓。

3次會議期間,發布了2份重要檔案——

《關於開展新工科研究與實踐的通知》(教高司函〔2017〕6號)

《關於推進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的通知》(教高廳函〔2017〕33號)

請注意,前者是教育部高教司發的,後者是教育部辦公廳發的,這說明了什麽呢?

這是2017年的事兒。那麽2018年,關於“新工科”的事兒還有2件。

2018年1月,教育部正式公示《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認定結果,來自全國高校的612個項目入選。也就是說,教育部共認定了612個項目為“國家級”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

2018年10月15日,教育部等部門聯合發布《關於加快建設發展新工科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2.0的意見》(教高〔2018〕3號)。

這裡的“等部門”,有3個:教育部,工業和資訊化部,中國工程院。這說明,“新工科”已經不再是教育部自己玩的事兒了,而是國家層面的多部委聯合戰略行動。

好,我們總結一下,對於“新工科”,您只需要把握這幾個關鍵數字就可以了——3、3、612,五新、雙萬、30年(是不是很順口呢?)。

3大行動——複旦共識、天大行動、北京指南;

3大檔案——教高司6號文、教高廳33號文、教高3號文;

612個項目——已經被確認為“國家級”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

五新選題——“北京指南”提出新工科建設定五類選題:新理念、新結構、新模式、新品質和新體系;

雙萬計劃——建設1萬個國家級一流專業點和一萬個省級一流專業點。

30年——到2020年,形成新工科建設模式;到2030年,形成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工程教育體系;到2050年,形成領跑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國模式,建成工程教育強國。

這幾個數字,大家都要記清楚,我會在這個系列裡,把這些數字背後的意義一一說清楚。

2.一項高瞻遠矚的國家戰略行動

上述幾個檔案中,辦公廳的33號裡面有一句話令我印象深刻——“有關部門要充分認識當前工程教育改革創新的迫切性”。

各位,這句話真不是隨便亂說的,確實是形勢使然啊。

形勢使然背後的故事大致如下:

2015年前後,我國一幫院士聽說德國在搞工業4.0,就組團去考察,回來後趕緊向中央長官人匯報,長官很重視,及時作出批示,我們也要動起來,我們要做“中國製造2025”。於是,《中國製造2025》作為國家戰略適時推出。

所以今天,你看到的新一輪產業革命,我國和歐美各國基本上是齊頭並進的格局。

上圖看似各自發展,一團和氣,實則步步驚心。美國認為我們的2025戰略是個極大的威脅,因此各種明槍暗箭齊出,務求廢掉中國武功。大國角力,稍有不慎,就會落入泥潭,中興“芯片”事件就已經看到這種端倪。

產業革命,必會導致經濟轉型,必然帶動教育變革;大國博弈,唯有海量般的高素質人才頂上去,才能打贏這場全域戰爭。

但我們的現實是:新產業、新科技人才缺口高達2500萬。教育供給,嚴重不足。

2017年年初,教育部、人社部和工信部印發《製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其中提出,到2020年,新一代資訊技術產業、電力裝備、上等數控機床和機器人、新材料將成為人才缺口最大的幾個專業,其中新一代資訊技術產業人才缺口將達到750萬人;到2025年,新一代資訊技術產業人才缺口將達到950萬人,電力裝備的人才缺口也將達到909萬人。

教育部高教司理工處處長吳愛華:“現在美國人工智能產業的人才儲備已有20萬,而我國還不到5萬人。”工信部教育考試中心副主任周明表示,“中國人工智能人才缺口超過500萬人。”

一句話,國家缺人很嚴重。

看到這裡,你也許就明白長官人為何說“我們今天對科學知識和優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迫切”了。

所以,“新工科”建設這張牌,我們打得準確而及時。

“新工科”的歷史使命,就是要為國家培養海量的高素質人才。在這樣的使命下談教育,你的辦學定位如果還不轉向“人才培養”這個根本目標,還是科研論文排名那一套,一定會被國家打屁股的。

用最簡單的詞語理解“新工科”

有不少業內人士對“新工科”這個提法有疑義,怎麽最為簡單地理解“新工科”?你把3個字變成5個字,就好理解了,加出來的2個字,叫“範式”。

新工科,它不只是開設一些新的專業,而是既開新專業,也改造老專業。老工科專業,不是不要了,而是辦專業的方法變了。

所以新工科更準確的理解,應該叫“新工科範式”。

那麽,列位也許問了,什麽叫範式?範式這個詞,美國著名科學哲學家托馬斯·庫恩(Thomas S.Kuhn)有過精彩的論述:

“範式轉移”是指一個領域裡出現了新的發展,原有的理念、假設、法則、價值等已不再適合新的轉變,從而迫使人們在該領域中做出根本性的改變。

從灌輸式教學到討論式教學,就是一種範式轉變。(來源:“新工科EECS圈”微信公眾號)

香港大學教育學院教育長官研究中心前主任吳浩明博士則表示,範式轉移要有價值觀及信念的轉變。要實現範式轉移,不能只是單純改變“外在”的做法、行為和工具,相反地,“背後”的信念、價值和基本假設等都要有所改變。如果價值觀和信念沒有改變,就很難完成行為的改變。

這兩位牛人把這個事兒說得很清楚。

說白了,咱們以前高等教育那一套玩法,已經不行了,“傳統工科人才培養方式”已經不能滿足國家的產業更新和新產業發展對於人才的要求了,數量上,品質上,都不行。所以必須變,不變不行。

4.新工科與業內每個人都有關

說到這裡,也許你會問了,這種國家層面的大行動,跟我一個小小的一線教師有何關係?

您如果認為這事兒與您無關,就大錯特錯了。

因為新工科所倡導的學科交叉、專業融合,不僅是學校組織的事兒,還是你我頭腦中的事兒。所謂綜合集成,放到企業界,就是當今的熱門詞匯——“跨界整合”,這不僅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思維方式。是否具有整合資源的系統思維能力,將決定你是否能理解這個世界以及適應這個世界。

總之,新工科以及後續的一波波浪潮,會把我們每個人帶入到一個新時代——教育大融合的時代。

這種大融合,首先體現為產業分工的大融合,多領域融通現象將會日趨普遍;其次體現為學科專業的大融合,跨學科研究中心、專業集群建設,也會越來越普遍;再次是人才能力的大融合,跨界、整合、集成、創新,將成為新一代國家人才的標準能力。

這個事兒貌似複雜不好把握,但這個社會再複雜,把握社會變化的總邏輯,都會有一條看不見的主線。

縱觀近幾年國家高等教育的系列新政:品質時代——審核評估——專業認證——國家教學標準,如果用一條繩子串起來,這條主線就是“用標準來說話的品質治理時代”。

簡單來說,國家亮出一面旗幟和一根大棒:這面旗幟,叫做品質;這根大棒,叫做標準。審核、評估、認證,都是這根大棒上的不同顆粒,區別在於有的尖銳,有的溫和而已。

國家今後對高等教育的基本治理邏輯是:以品質為旗,以標準為尺,定期巡視。當國家專員巡視到你這裡,你要能經受得住拷問,你要自證其說:我乾這攤活兒,我是認真的,你看我有這麽多材料證明。

無論是院校層面,院系層面,還是教師個人層面,都要積極響應這面旗幟的號召,主動應變。否則,當你面對進校專家的大棒時,你很難做到從容應對。

對學校而言,面對審核評估這一關,需要準備多少自證其說的材料,不用我多說,身處過關期的院校深有體味,無不有扒下一層皮的感覺;

對院系而言,面對專業認證這一關,你需要證明,你這個專業辦的,符合標準嗎?你的學生畢業後,社會滿意嗎?請拿出你的證據來。

對教師個人而言,今後,你必須要說明,你教的這門課,有什麽存在的合理性與必要性。如果說不清楚,那你就危險了。你這課,還能開得下去嗎?

因此,這一波浪潮,無人可以幸免,大家都要接受它的洗禮。

我們回頭再來看這一波浪潮的特徵,快速高效,力量集中,且勁頭層層疊加,一浪更勝一浪,從司局到部委辦公廳再到教育部,最後三部委聯合出面……我記得今年夏天青島海邊有一個異常凶猛的海浪,叫離岸流。沒錯,這特徵,和離岸流很像。因此,我們可以暫時把新工科看作“教育的離岸流”。

那麽,在這樣的浪潮中,您僅有的狗刨式泳姿(教材講解式教學法),夠用嗎?如果您不多學幾種泳姿——蛙泳,蝶泳,自由式以及踩水式(請自行腦補對話式教學、對分式教學、翻轉式教學以及混合式教學等新泳姿)您能活下來嗎?

如果還是像以前一樣,一心撲在論文,上課念念書本,下課轉身就走,只有這麽一種泳姿,那麽你會面臨“課程毫無價值,停上!專業太過隨意,停招!”的局面,吃飯和生存都是個問題!

積極擁抱變化,主動為國擔當,練就生存能力,正是本文應有之義。換言之,你要把自己的命運和國家的發展綁在一起!

還會認為與你無關嗎?

你要仔細品味國家意志。國家已經明確告訴你:做教育,這回,我們是認真的!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