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秦始皇為什麽寧願修長城也不打匈奴

眾所周知,匈奴帝國是歐亞大陸的遊牧民族在漠北建立的古代國家,存在年代約在前209年至460年,曾經是亞洲大陸上最強大幅員最遼闊的大帝國,一度縱橫馳騁,四處劫掠,成為橫亙在東西方之間的一支可怕的破壞力量。

而在公元前221年的中國,蒙恬率大軍攻破齊都,實現了秦始皇夢寐以求的全國統一。正當鹹陽城裡歡慶勝利的時候,秦國北部邊境傳來匈奴頻繁騷擾並大舉南侵的消息。匈奴軍隊殺人放火,搶劫牲畜財物,邊疆人民苦不堪言。這時,秦國剛剛統一,人心思定,軍民厭戰。蒙恬不顧連年征戰的辛勞,接受命令'北逐戎狄',收復河套一帶。

面對匈奴的挑釁,秦始皇選擇了蒙恬領兵出征。這裡的原因大概有二:其一,青年時代的蒙恬長年在北方邊境守衛,對匈奴的戰法極其熟悉,這是那些長年征戰中原的老將們所不能比的。其二,蒙恬是秦軍裡最富有進攻精神和野戰能力的將領,秦朝其他將領打的多是中原地區的攻堅戰,對於塞北草原上與匈奴的野戰並無多少經驗。

公元前215年,蒙恬率領30萬能征善戰的大軍,日夜兼程趕赴邊關。扎下大營後,他一邊派人偵察敵情,一邊親自翻山越嶺察看地形。第一次交戰,就殺得匈奴人仰馬翻,潰散草原。公元前214年的春天,又爆發了最具決定性的戰爭。蒙恬跟匈奴人在黃河以北,進行了幾場戰爭,匈奴主力受重創。最後匈奴人被徹底打敗,向無限的北邊逃竄。史書上記載:匈奴人向北(逃竄)七百多餘裡。

蒙恬並沒有辜負眾望,一戰定河套,打得匈奴魂飛魄散。賈誼也曾形容說'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這正是對河套戰役功業的稱讚。然而,勝利的秦軍後來得到的命令卻不是繼續攻佔漠北,而是轉攻為守,三十萬大軍以戰國時期燕、趙、秦三國的北方長城為基礎,就地修築長城,從西北的臨洮一帶一直延伸到遼東,形成了橫貫東西的萬裡長城。

那究竟是什麽原因導致了秦始皇停止北伐,反而去耗盡全國的財力、人力去修築長城呢?這麽做是勞民傷財,本末倒置嗎?

讓我們站在秦始皇的角度來思考這個問題,算一筆經濟账吧。

首先,秦始皇統治的民眾基本上都是農民,而如果要深入大漠與匈奴作戰,就需要相當大數量的騎兵。

把平時基本不騎馬的農夫轉變為強大的騎兵,這不僅要花費大量的時間、金錢,同時由於這些農民當了兵,不能再從事農耕了,還要蒙受生產上的勞動力損失。況且,即使有了強大的騎兵,還要送他們到北方深處作戰,糧草的運輸和損耗也是一筆很可怕的開銷。

眾所周知,漢武帝雄才大略,曾經在對匈奴的戰爭取得了輝煌的勝利,可是勞民傷財,還大大削弱了國家的經濟實力,間接導致了漢朝的衰落,明朝的明成祖朱棣五出漠北,苦戰多年,把蒙古各部趕得四處奔逃,但仗打到最後,最先吃不消的卻是明朝。

由此可以想象,在秦始皇那會,當時中國的經濟底子還遠不如漢武帝和明成祖的時期,若是任由蒙恬如漢武帝和明成祖那般深入匈奴腹地去遠征匈奴的話,恐怕秦始皇草創的統一王朝還等不到秦二世上位就被毀了。

而反觀騎馬的遊牧民族,他們來去如風,掠奪農耕民族積累的財富,簡直是輕而易舉,收益驚人。可謂是成本低,收益高,那麽匈奴等遊牧民族又怎麽會不熱愛劫掠戰呢?

所以,秦始皇借鑒先秦時期抵抗北方遊牧民族的經驗,想到了修築長城。有了長城這種防禦工事,流動的戰場將會變為固定的戰線。遊牧民族就無法重演來了就搶、搶了就跑的鬧劇,他們必須先在長城一線與守軍打一仗。

如此一來,防守的農耕民族可以從附近的農田獲得糧食,進攻的遊牧民族卻遠離了放牧的草場。而且長城一線多為群山,重要的道路上又修建了堅固的關隘,步兵只要固守防線,遊牧民族的騎兵就毫無用武之地。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