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為何漢、唐能吊打遊牧,宋、明卻總遭欺負?

文:快哉風(微信公號讀史特約作家)

環顧中國歷史,北方遊牧民族總是中原王朝的懸頂之劍:春天到了,馬兒肥了,單於鐵騎南下了。

對付嗜血牛蠅一般的遊牧民族,農耕民族怎麽辦?

秦朝是築長城。漢唐兩代,中原王朝選擇了硬碰硬的反擊。

圖:騎兵對騎兵才是王道

冷兵器時代,沒有強大的騎兵集團,反擊無從談起。漢唐兩代軍力鼎盛,漢朝大破匈奴,唐朝屢克突厥,開疆拓壌,靠的就是強大的騎兵集團,更確切的說,靠的是強大的馬政!

只有大量優良的馬匹,才是建立強大騎兵的物質基礎。

一、

早在楚漢戰爭期間,北方的匈奴單於冒頓,已發展到“控弦之士三十萬”,龐大的騎兵隨時可以南侵到山西一帶,對中原王朝構成極大的威脅。

圖:來去如風、剽悍善戰的匈奴騎兵

漢初由於長年戰爭,經濟凋敝,一匹馬價值百金,連皇帝出行都配不齊四匹同樣毛色的馬來駕車。但開國皇帝劉邦不信邪,親率三十萬步兵為主的軍隊反擊匈奴,結果被匈奴四十萬騎兵圍困在白登山,差點被俘虜。

圖:白登山之圍(油畫作品)

此後的漢朝皇帝,只好忍氣吞聲,用“和親”加以籠絡遊牧民族,含淚送出了一個個公主。終於到了“文景之治”後,經濟繁榮,馬政得到飛躍發展。景帝時期,國家建立了三十六所大規模的養馬苑,由官奴三萬人,飼養了三十萬匹官馬。

圖:漢畫裡的馬政

民間養馬也受到鼓勵,晁錯提出“馬複令”規定:養馬一匹,可以免除三人的兵役。當時的社會風氣,《資治通鑒》上記載:街巷有馬,阡陌成群。聚會的時候,騎母馬的人,甚至被人看不起。

到了漢武帝時,廄馬已經達到40萬匹。大漢帝國,開始反擊了!

漢武帝建立起幾十萬騎兵集團,通過持續不斷的主動出擊,把匈奴人一舉驅逐到漠北荒無人煙之地。衛青霍去病固然是名將,但最大的功臣其實是後勤,是馬政官,是馬!

圖:漢武帝時期的騎兵集團北擊匈奴

漢匈百年戰爭,數萬乃至數十萬的騎兵集團交鋒結果,以匈奴被打的四分五裂告終。

國力遠遜的匈奴,在中原王朝幾十年連續打擊下,後果幾乎是毀滅性的,難怪匈奴人發出“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燕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的哀鳴。

二、

時光流轉到唐朝,農耕民族開始第二次強大的反擊。

隋末唐初,東、西突厥崛起,北方形成割據的亂局。

圖:突厥騎兵複原圖

解開這個亂局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和他的精銳騎兵。

唐太宗李世民對於騎兵的理解,歷朝歷代的君王很少比得上。他自己就擅長騎射,作戰時親率“皂衣玄甲”的精銳騎兵,衝鋒陷陣。

唐朝大軍出征時的步騎配比,為三比一,這是非常黃金的比例,進可攻退可守。名將李靖,屢次大破突厥和吐谷渾大軍,擒獲頡利可汗,都是依靠精銳騎兵的迂回、長途突襲。

圖:影視劇裡的東突厥頡利可汗

唐朝皇帝對馬政非常重視,唐朝開國時只有突厥馬二千匹、隋馬三千匹,但是唐太宗非常重視馬政,在隴西設立了監牧,由太仆少卿張萬歲負責,四十年後,牧場的馬匹多達七十萬匹!到了天寶年間,各軍馬動以萬計,每到征用戰馬時,隻選最壯的馬。

圖:強盛的牧場

《新唐書·兵志》載:“秦漢以來,唐馬最盛。天子又銳志武事,遂弱西北蕃。”

有最盛的唐馬,最鋒利的唐刀,才有了最威震遐邇的大唐帝國。

三、

提到宋朝,我們都已知道它的經濟實力之強盛,人口之多,甚至超越漢唐,但為什麽屢屢被遊牧民族吊打?連首都都被攻下,兩個皇帝都被擄走?

這裡不談宋朝重文輕武、對外求和對內鎮壓的國策,隻說軍事。

大形勢上,由於後晉石敬瑭把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北方藩籬盡失,北國騎兵旦夕之間可飲馬黃河,這就是終兩宋之世最大的威脅。

如果不能收復燕雲,中原王朝就只能被動挨打。

軍事上,宋朝面臨一個天然缺陷:中國兩大優質良馬產地——西北河套一帶和東北薊北一帶,分別被西夏和契丹佔據。

圖:《東丹王出行圖》局部,契丹馬矯健豐肥。

宋太祖趙匡胤、太宗趙匡義都是戎馬出身,當然知道騎兵的厲害,所以他們咬牙也要組織騎兵,被迫用大量金帛向吐蕃、回紇等民族和民間搜羅馬匹,北宋初期還曾開辟登州海道向女真人高價買馬。經過苦心經營,太宗時有軍馬17萬匹,真宗時諸路軍有馬20萬匹。

《宋史·兵志》記載,朝廷每年都要向各處買馬一萬匹以上,但即使這樣,還是與漢唐差距很遠。到了後來,當權者不重視,牧場被侵佔荒廢,馬政每況日下。

因為缺馬,宋朝的馬軍隊伍裡實際有馬騎的,十人中只有一二人,比如河北騎兵部隊,能挽弓一石的人才有馬騎,其他則改作步弩手或者槍刀手。

圖:宋朝武士複原圖

而到了南宋,由於喪失了陝西,馬匹產地更緊缺,朝廷設在郢、鄂州之間的牧監,有牝、牡馬千余匹,十餘年間才生駒30匹,又無法軍用,只能向西南少數民族買馬。當時著名的“中興四將”之一的劉光世,五萬二千三百一十二的軍隊中,只有三千一十九匹馬。

無奈,宋朝的軍隊只有走“以步製騎”的路子,但談何容易,說白了就是靠人多,維持一個均勢。比如西夏,人口只有陝西的四分之一,宋朝卻舉全國之力也無法使夏國畏服,什麽原因?

圖:宋代將領的防禦戰都是不錯的

與西夏人打過仗的范仲淹一語道破:宋軍雖然布置有三十萬部隊,但都在守城寨,能機動的兵力只有區區兩萬!

反過來,西夏仗著騎兵的強大機動性,雖然騎兵只有不到十萬,但總能在局部形成以多打少,各個擊破宋軍。

小小的西夏尚且如此,強大的遼、金、蒙古更別提了,當時的遼金騎兵,作戰時每人都有兩三匹馬換乘。

圖:金國騎兵複原圖

南宋名將吳璘就說過著名的一句話:金軍有四長,曰騎兵,曰堅忍,曰重甲,曰弓矢。

四、

更為可歎的是,當時的宋朝朝廷,很多人不認為騎兵重要,連范仲淹這樣的宿將也說“自古騎兵未必有利”。寫《夢溪筆談》的大臣沈括也認為:“契丹,馬所生,民習騎射,我國則利強弩,不能舍我之長技,勉強其所不能。”

說到底,他們的共同觀點,是認為建設騎兵耗費巨大,作戰思想還停留在強弩犄角、屯田久守的保守套路。

嶽飛為什麽被後世譽為軍神?為什麽金國最忌憚嶽飛,說出“撼山易,撼嶽家軍難”?

圖:影視劇裡的嶽飛

因為嶽飛是第一個在野戰中騎兵對騎兵打敗了金人!嶽飛多年征戰,組建了強悍的騎兵部隊,光是背嵬軍的騎兵就有八千,著名的郾城大捷,就是背嵬和遊奕馬軍的功勞。

圖:嶽家軍輝煌一戰郾城大捷

漢唐的外戰史早已證明,對待遊牧民族,就要有“以騎製騎”的進取精神,憑借中原王朝強大的經濟基礎和優秀的戰略戰術,只要組織起經過正規嚴格訓練的騎兵集團,對付遊牧民族“逐利如鳥隼,困敗如雲散”的騎兵,完全可以戰而勝之。

就個體的戰鬥力而言,馬上長大的遊牧士兵更驍勇,但戰術和紀律性較差,而經過訓練能在戰鬥中嚴格保持隊形、協同作戰的漢族騎兵,集團作戰能力更勝一籌。

圖:正規訓練的漢族騎兵,戰鬥力絲毫不弱

拿破侖曾經說過:兩個馬木留克騎兵(埃及強悍的遊牧騎兵)可以戰勝三個法國兵,一百個馬木留克兵和一百個法國兵勢均力敵,一千個馬木留克兵則絕對打不過一千個法國兵!

五、

明朝建立,統治中國百年的蒙古人被逐到了漠北。但朱元璋留給子孫的遺憾是,北伐戰爭沒有徹底將蒙古殘留部隊打垮,終於給他們死灰複燃。

圖:土木堡之變,明朝皇帝都給瓦剌騎兵捉了去

有明一代,“北虜”始終是最大威脅,朱元璋、朱棣父子很積極,一直在主動進攻,天子守國門。但英宗之後,明朝就徹底變成消極防禦,靠老百姓繁重的“邊餉”蓄養的重兵,雖囤積九邊而無法進取一寸土地,終於國力耗盡,讓滿清的鐵蹄踏進了長城。

圖:女真人的騎射,最終瓦解了明朝

從軍事角度看,明朝的敗因就是始終沒能建立一支強大的騎兵集團,一勞永逸地打垮北方遊牧民族。

明軍騎兵的衰敗,源於馬政的衰敗。

《明史·兵志》記載:按明世馬政,法久弊叢,其始盛終衰之故,大率由草場興廢。

朱元璋雖然很重視馬政,建國之初在全國設立了大量牧場,並在洪武二十八年榜示:“江南十一戶,江北五戶共養馬一匹。”

圖:《出警入蹕圖》局部,明代騎兵威儀雖好,數量太少

但馬政是個非常繁雜難見功勞的活,官員很容易懈怠瀆職。加上明朝的權貴大臣、地方藩王,為了多佔莊園田地,紛紛侵佔牧場,導致牧場日趨減少,負責養馬的軍人生活難以為繼。到了嘉靖年間,許多牧場甚至經營不下去面臨廢除,每到征戰,只能靠買馬才能供應軍隊。

而軍事上,對付日益強大的滿清騎兵,明軍只能依靠修築邊牆和火器,被動防禦,步步挨打,最終在內外交困中丟了江山。

最後,用風哥最欽佩的名將、漢伏波將軍馬援的話結束本文:行天莫人中之龍,行地莫如馬。馬者,甲兵之本,國之大用。

本文圖片均來自網絡,這組漢匈戰爭的手繪作品尤其喜愛,大讚!感謝作者無私分享。

.End.

精選好書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