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將來打疫苗還有用嗎?揭秘全球首個“二次感染”新冠病例原因

【版權聲明】本文為騰訊新聞“哈勃計劃”稿件,著作權歸中國新聞周刊獨家所有,授權深圳市騰訊計算機系統有限公司獨家享有信息網絡傳播權,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本刊記者/彭丹妮

全球範圍內,新冠康復者“複陽”的病例時有報導,這些病例往往是體內已經沒有活病毒,因仍攜帶病毒基因片段,從而導致了陽性檢測結果。然而,8月24日,在對比了一名男子兩次感染的新冠病毒株基因排序後,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微生物學系的研究人員發現,該患者系首次感染康復後約4個月時再次受到感染,而非“複陽”。研究人員稱這是全球首宗確切的二次感染病例。

該男子於3月26日在香港被診斷出首次感染,當時只有輕微症狀,於3月29日住院,在兩次病毒檢測呈陰性後,於4月14日出院。8月15日,這名男子經英國前往西班牙旅行時,在機場的檢測中,發現其唾液樣本再次呈新冠病毒陽性,返回香港入院後,一直處於無症狀狀態。該研究報告已於8月24日被醫學期刊《臨床傳染病學》接受。

香港大學病毒學專家、醫學教授金冬雁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此前對很多“複陽”的解釋是處於恢復期的感染者體內在清除受感染細胞,一些病毒的基因碎片被檢測到了,但這次港大報導的病例,是確切的二次感染病例。

人體對新冠產生的免疫力夠持久嗎?

此前,多數科學家認為,在冠狀病毒中,COVID-19會像SARS和MERS那樣引起較為持久的免疫應答,也就是常人所理解的對病毒有免疫力,而非像普通感冒那樣會反覆感染。美國愛荷華大學微生物與免疫學教授斯坦利·珀爾曼今年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表示,他們從SARS患者身上提取了樣本,直到今年還可以檢測到抗體。他打賭,新冠病毒不會出現二次感染。

一個感染了新冠病毒的康復者,其體內的免疫反應足以保護其不被再次感染嗎?如果可以,這種保護能持續多長時間?如果不可以,那麽疫苗還有用嗎?業界一直在探討這些問題,而這個案例似乎給出了不太樂觀的結果。“這個病例證明,至少有些感染者並沒有(對新冠病毒)的長久免疫力。”上述香港病例的一位研究者向《科學》雜誌回復。

不過,斯坦利·珀爾曼說,從其他的呼吸道感染的情況來看,肺部深處感染者通常可以避免二次感染。但如果只是涉及上呼吸道的輕微的新冠感染,可能病人會表現得像引起感冒的普通冠狀病毒,也許可能出現再次感染。

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新發與再現傳染病研究所所長徐建青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對於局部性感染,免疫系統認為只是一過性的危害,所以不需要形成長期記憶。對於新冠病毒感染來說,輕症病人通常只是上呼吸道黏膜感染,也就是局部感染,所以觀察到免疫反應在幾周之內消失並不意外。如果要觀察感染引起的免疫應答是否持久,應該在重症病人中進行,因為這類感染者通常肺間質被感染,也就是出現了系統性感染。

但二次感染病例的出現,並不影響疫苗的意義。與呼吸道黏膜自然感染不一樣,疫苗接種通過肌肉注射,可以理解為一種系統性的感染,一定會形成免疫記憶與持久的免疫保護,因此無需擔心免疫力的持續性問題。一位新冠疫苗研發負責人告訴《中國新聞周刊》,自然感染與主動免疫是兩回事,比如像帶狀皰疹病毒,在人體內潛伏感染數年也沒有產生任何免疫保護,但是針對該病毒的疫苗,注射兩次後就可以將病毒清理。

與此同時,包括世界衛生組織新冠專家在內的專業人士強調,港大報導的這個病例可只能是全球數千萬個感染者中的一個例外。而且,該男子第二次感染後表現得比第一次輕微,表明他的免疫系統雖然無法完全阻止感染,但仍提供了某種程度的保護。

金冬雁也認為,這個病例首次感染後並不是完全沒有得到保護,事實上他的二次感染完全是無症狀,這應歸功於初次感染形成的免疫記憶在第二次激發了免疫保護。他補充說,如果再次感染後的症狀與普通感冒一樣,那就不必擔心了,這很可能是群體免疫水準提高後的場景。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免疫學家邁克爾·米娜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表示,建立免疫記憶和增強一個人的記憶沒有什麽不同。與新冠病毒的初次交鋒可能不會產生“徹底免疫”,但每次接觸病毒都會引起更強烈的免疫反應,“通常是這些第二次和第三次接觸有助於鞏固長期的記憶反應。”

《科學》雜誌則認為,港大這項研究結果的確切意義並不清楚——從獲取到的論文稿件來看,作者們給出了一些“籠統”的論述,比如,“群體免疫不太可能消除新冠疫情”“疫苗可能無法提供針對COVID-19的終生保護”,但這樣的個例很難得出這類寬泛的結論。

港大研究人員說,即使該病例是一個例外,它也帶來了一些提示,比如。從新冠病毒感染中康復的人也應該接種疫苗,或者應該繼續采取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等預防措施。

病毒變異影響疫苗的有效性嗎?

這篇論文還提及兩次感染的病毒基因序列有24個不同之處。不過,多位專家認為,這個數量對於有約30000個核苷酸的新冠病毒來說,只是不足千分之一的變異,而且目前為止,新冠病毒的變異率很低,並不會影響免疫與疫苗的有效性。

8月17日,菲律賓衛生部副部長表示,在約290萬人居住的奎松市發現了帶有D614G突變的新冠病毒毒株;此前一天,馬來西亞衛生部也表示,在當地發現了4宗由D614G變異毒株引發的病例。不過,D614G位點的突變並非近期出現,該變異毒株於2月初開始在歐洲廣泛傳播,並逐漸成為世界主流毒株。美國斯克利普斯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現,變異毒株相對穩定,D614G變異導致新冠疫苗、抗體藥和其他治療方式無效的可能性微小。

再早些時候,據日本《讀賣新聞》8月8日報導,日本國立感染症研究所最新研究發現,日本3月的疫情主要是由歐洲相關基因序列的新冠病毒導致,6月中旬起,從東京為中心點,出現了大量具有新型基因序列的病毒,而且迅速向日本各地擴散。據新華社8月9日報導,日本國立感染症研究所回復郵件稱,上述說法有誤,實際上日本新冠病毒只是發生了少量鹼基變異。

今年1~2月期間,新加坡還曾出現一種缺失382個核苷酸的新冠病毒突變株,這個突變類型的新冠病毒複製能力沒有下降,但是毒性卻大幅降低,感染者症狀更輕,該病毒株已經在今年3月份消失。

“新冠病毒由於出現變異,導致免疫保護失效,這是個假命題,到現在為止從來沒有發現過。”金冬雁說,儘管RNA病毒本身比較容易變異,但是這種冠狀病毒有一個矯正酶,使得複製過程中出錯的幾率下降很多。

前述不願具名的疫苗科學家說,包括他們在內的疫苗研發團隊都做過這樣的實驗:將新冠病毒那些重要的突變都表達出來,再用疫苗免疫後的血清去中和這些突變後的新冠病毒,發現沒有哪個突變會使得疫苗激發的免疫反應失效,病毒都可以被中和掉。“病毒突變就像戴了面罩一樣,但無論怎樣變化,總的來說還是一個冠狀病毒,所以都能被免疫系統抓住。”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