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這位沉浮中國酒店業四十載的“鐵娘子”,優秀

編者按:

他或許從未站在聚光燈下,但他有自己的光與熱。 甘於平凡,不甘於平庸,在平凡的崗位,有著不凡的堅持。

他或許沒有彪炳的成績,但他的閃光點也能成為他人的榜樣,或許是堅持不懈的汗水,或許是與人為善的古道熱腸,又或只是單純的正能量。

他,就是我們要尋找的“優秀的普通人”!

愛國情,奮鬥者。今天起,東方網·縱相新聞將推出《優秀的普通人》專欄。記錄那些為家庭、為社會、為國家默默付出的普通人。

讓我們遇見一個最好的他。

東方網·縱相新聞記者 陳思眾

一位中國酒店行業的領軍女性該是什麽樣?

袁學婭的名字,對大眾來說也許是陌生的,但在酒店行業,她特立獨行的風格卻給很多人留下了印象。《酒店評論》雜誌曾形容她為行走在酒店浪潮裡的硬核“女俠”。

現在,年近六十的袁學婭從經營策劃的高層退居幕後,做起了理論研究和谘詢的工作,但她的身影,仍活躍在中國酒店經營管理的各個角落。

敢說真話,直面行業痛點

去年,袁學婭獲評酒店評論高峰論壇授予的“鋒芒畢露犀利獎” 。這符合她一貫的作風:她討厭墨守成規、敢講真話、不怕得罪人。

但就是這樣一個雷厲風行的人,書房卻總是安靜的。

前不久,她將寫字台挪到窗台邊,乾乾淨淨的桌面上,只有一台筆電電腦和寥寥幾本書。就是在這樣一張書桌上,袁學婭根據酒店行業最新的市場動向針砭時弊,還主動為《中國旅遊報》等媒體的選題出謀劃策。

6月,袁學婭入住上海佘山某高端酒店時發現,大部分客人都選擇訂外賣回房間吃。在高端酒店負責管理谘詢多年的她,看到了在新興行業衝擊下,酒店餐飲勢必面對的格局調整。

她將這個問題拋給同行和媒體,未想到一石激起千層浪,引發了行業大討論。

“花3000元/間入住的客人,拎著外賣進電梯,說明該酒店的餐飲並沒有真正貼近客人需求?”“客人點外賣已經成為行業現象,餐飲做得再好的酒店,還是無法滿足所有客人。”

據此,袁學婭撰寫了多篇文章,並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墨守成規的高端酒店餐飲,不能還捧著金光閃閃的招牌繼續為顧客提供20年前的餐牌產品了。”

這樣的質疑和反思多見諸報端,若是外部觀察倒並不稀奇,但來自於袁學婭這樣的內部人士,不僅給酒店管理輸出了結合時下痛點的新思路,也為媒體從專業角度提供了頗為獨到的見解。

這與袁學婭多年來在酒店行業的積累息息相關:

她曾是第一位代表外方出任財務總監的中國女性,在多個國際酒店集團擔任過中國區財務總監、經營策劃總監、研發拓展執行總監等職務。除此之外,每天坐在桌前看新聞、碼文章,對她而言已是一種習慣。

她仿佛一棵永遠向上生長的樹,枝繁葉茂,不倦地以新知識為自己提供養分。

陰差陽錯,結緣酒店管理

袁學婭和酒店管理的結緣,有“陰差陽錯”的淵源。

1977年10月,中國教育部通過各大媒體公布了恢復高考的消息,向工人農民、上山下鄉和回鄉知識青年等敞開了高等學府的大門。

初中畢業後就被分配至糕團廠的袁學婭感到,自己心中那束學習的火苗重新被點燃了。毫不猶豫地,她報名了第二年的高考。

複習備考的那段時間裡,糕團廠的工作在體力上是折磨人的,袁學婭小小的個子,每天都要磨粉、包餡,捏出幾百個青團,因為久站不動,20歲不到的她落下了腰病。

但為了實現自己的大學夢,袁學婭堅持利用業餘時間補完了高中課程。

不料,高考分數一出,袁學婭傻了眼——345分,離一本分數線差了5分,也和自己的估分大相徑庭。不甘心的她跑去查分後,才發現負責登記的老師將她一門96分的課誤填為69分。

但彼時,所有重點大學都已經完成了錄取工作,袁學婭只能接受推薦,到新籌建的上海旅遊高等學校學習財務管理。

和她的99位同學一樣,袁學婭是上海旅遊高等學校的第一批學生。但當時的他們沒有想到的是,80年代的中國,正經歷著一個時代的躍遷。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外國人選擇到訪中國,而國內居民的出遊習慣也悄然發生了改變。旅遊業作為一個新興行業,進入了大眾視野。

畢業後放棄留校、選擇參與籌建上海賓館的袁學婭,就這樣開啟了在酒店行業“野蠻生長”的人生。

求真務實,創新與學習並重

畢業後,袁學婭親歷的,除了自己的飛速成長,還有中國酒店行業四十載的風雨。

80年代末,進入中國市場的喜來登開出了上海第一家五星級國際酒店——華亭賓館。這棟“超級酒店”在當時的上海灘賺足了眼球,但國際酒店要在中國本土化,面臨的挑戰不少於機遇。

彼時,在市旅遊局工作的袁學婭被引薦,成為華亭賓館總經理的特別助理。

作為外國商人與中國市場溝通的橋梁,袁學婭可不僅僅是個翻譯,她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本土供應鏈。“(賓館的)任何東西都要進口,成本太高了,”袁學婭回憶道,“要在國內找到國際標準的東西,這就是我乾的活。”

國際標準的床6尺寬,但國內的只有5尺寬,按照這種情況,床單不夠寬怎麽辦?

袁學婭的辦法是去找紡織局和床單廠,要求他們新開設一條專為酒店織床單的供應線;國內生產的牛奶打不出卡布奇諾咖啡要用的奶泡,袁學婭又跑去奶製品廠,如法炮製,說服對方開出一條專為酒店提供的全脂奶生產線。

她開玩笑說,現在已經並不稀奇的採購委員會,是當年自己這個“老姑奶奶”開的先河。

在國際品牌酒店做管理,看似風光,冷暖自知。但袁學婭的創新本領和冒險精神,在此時就初露鋒芒了。

袁學婭現在的書房裡,兩面大書櫃被各類經營管理的書籍塞得滿滿當當,其中不乏全英文的大部頭。年輕時,她爭取到幾次出國深造的機會,吸收了許多西方酒店經營管理的精髓,逐漸培養出自己求真務實的複合型技能。

二十多年前,這些來自國外的新潮思想為她的事業注入了活力,但袁學婭並不迷信書上的模式。

她說,“中國有中國的特色”,酒店經營管理是實務,每個企業的生存土壤不同,必須要結合現狀才能做出清醒的判斷。

去年,袁學婭終於有機會實現自己去南極觀光的心願,但在享受旅途的過程中,她的專業思考也一刻未停。

7天6夜的旅途結束後,她立馬坐回了自己的書桌前,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寫下一篇有關旅遊項目跨界合作的成功案例。

她在文末點出,在目前共享模式開啟的情況下,我國的旅遊目的地設計和建成以房地產投資為主,缺乏專業營運團隊經營管理,因此容易出現困局。

正是這樣一點一滴的積累,催生出袁學婭對酒店管理獨到的思考。不少業內人士常向她谘詢和請教提升業績的方式。

她曾反覆追問的一個命題是:在資本和互聯網的圍剿下,大量處於困惑與迷茫中的單體酒店該如何突圍?

克服從眾心理、顛覆常規、專注品牌,是她的三大法寶。而這些理念適用的範圍,或許不僅僅是酒店管理而已。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