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美國養孩子輕鬆嗎?越來越多父母認為應該這樣

森特爾教授和兒子 圖據《紐約時報》

在美國,眼下在職母親們花在孩子身上的時間,已經趕上,甚至部分超過了上世紀70年代的全職媽媽。

“我讀了市面上所有的育兒書籍。4歲就給他報了足球班,5歲就報了鋼琴班。我們學了所有游泳課,國術課。我做了所有能做的事情。”美國俄亥俄州蕾妮·森特爾教授的兒子已經12歲了,但只要在家,他就沒離開過媽媽的視線。

這種讓孩子不斷學東西,隨時監管孩子的高強度養育方式,從上世紀90年代起逐漸成為美國中上階層父母的常態。然而,據《紐約時報》報導,新研究顯示,現在不論什麽階層的美國父母們都認為,高強度養育方式是最好的,即使他們根本沒能力實現。

不過幾代人,美國父母在時間、精力和金錢等各方面的養育投入都比過去有了全方位提高。社會學家稱,這種教養方式的動力來自於經濟焦慮:孩子們可能將不如父母輩過得好。為了讓孩子能過好,他們要給孩子最好的起點,而這意味著,父母要做盡一切能做之事。

但孩子人生的成功到底有多少取決於教養方式,這並不清楚,反對這種高強度教養方式的運動也在美國隨之興起。

焦慮

印第安納大學社會學家傑西卡·卡拉爾科稱,“高強度養育方式是人們,確保孩子在社會中能保持其優勢地位的方式。”儘管越來越多父母都認為應該這樣養育子女,但存在最實際的問題:花費。

“我覺得,絕大部分人都有這種渴望,想子女能比他們過得更好一點,比他們懂得更多,但都是需要花錢的。”斯泰西·瓊斯是一個工薪階層的單親母親。在養育兩個兒子的時候,她也和其他家長一樣,盡全力找那些負擔得起的方式,盡量給孩子更多機會。負擔不起私人音樂課,就讓孩子參加學校樂隊,不能參加俱樂部,就讓他們加入公立的體育聯盟。

此外,這些父母們了解訊息的途徑也不夠通暢。瓊斯的兒子喜歡游泳,但直到孩子上高中了,她才知道兒子可以參加游泳隊競賽。“我沒有住在那種有游泳池、網球場的社區,所以不知道,而現在的大學視這些為學生成就。”

現象

高強度養育方式最早是在上世紀90年代起出現的,孩子被認為可以用早期教育塑造。於是,“以兒童為中心,專家為指導,從情緒上關注,花費大量精力和財務上高昂投入”的教養子女方式出現。

父母帶孩子做手工,上各種課,參加孩子的朗誦會和遊戲,輔導孩子做家庭作業……這些方面的時間投入增加最大。1975年,美國母親們每周在這些事上花1小時45分鐘,而現在的美國父母每周花費近5個小時,還覺得不夠。美國父母的“休閑時間”變成了帶孩子,而不像以前一樣花在自己的社交和運動上。

森特爾教授75歲的母親克萊爾·塔桑回憶道,自己在上世紀70年代養育兩個孩子時,狀況完全不同。“我的責任是愛他們,管教他們,而不是娛樂他們。”而森特爾教授回憶自己童年時說,“我那時作為一個孩子是如此自由,穿上牛仔褲,牛仔靴就在外面玩一整天。”

森特爾教授的母親 圖據《紐約時報》

森特爾教授 圖據《紐約時報》

研究人員稱,當代高強度教養方式已經滲透到了社會各個角落,不管父母是不是有能力實現。而這種方式從孩子還在子宮裡就開始了。父母們的高強度付出甚至一路持續到孩子成年,他們甚至為孩子的工作面試給雇主打電話。

以前美國父母養育孩子花錢最多的是孩子上高中期間,現在養孩子的花錢高峰則成了6歲以下的早期教育,以及18歲到20多歲的高等教育期間。

儘管高強度教養方式在英國和澳大利亞也逐漸流行起來,不過,很多其他國家當下的教養方式更放手一點。日本孩子從一年級起就自己搭地鐵,法國巴黎的孩子們,下午也是在無人監管的情況下,在遊樂場地自己玩耍。

不同聲音

專家認為,對孩子的投入是一件正面的事情。孩子從父母的陪伴時間、刺激性活動和支持性的教養方式中獲益很多。

不過,孩子人生的成功到底有多少取決於教養方式,這並不清楚。“我不認為這能回答這些孩子長大後是不是會更好的問題。”馬裡蘭大學社會學家利亞娜·塞爾稱。

反對這種高強度教養方式的運動也在美國隨之興起。猶他州通過了一項“放養”法,在該法律下,讓孩子在無人監管的情況下玩,或者上下學,父母可以免受指控。

心理學家也對高強度教養方式敲響了警鍾。

研究表明,父母高度參與孩子生活,讓孩子有更高的焦慮度,對生活滿意程度更低,可造成孩子的壓力大,更依賴父母。因為,父母需要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而孩子在不被監管的情況下玩耍可以建立社交技能,以及情緒上的成熟度和執行能力。

此外,這種高強度教養方式,讓父母也有極大壓力,感覺疲累。母親們原本的睡眠、休閑和家務時間都花在了孩子身上,犧牲了跟伴侶、父母和朋友相處的時間。

紅星新聞記者丨林容編譯報導

編輯丨平靜

對於此事,你怎麽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