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傳統中醫驗方之傷寒、發燒、流產、中風、水腫

台灣九代中醫世家劉教授關門弟子釋聖波居士,觀音古寺釋仁琳法師嫡傳弟子,皈依佛門十餘年來,發大願,濟天下蒼生為己任,在以後的行醫過程中始終貫徹了中醫學 「簡、便、廉、 效」 的特色,依靠豐富的臨床經驗、簡便有效的方葯,為無 數患者治癒了頑疾,解除了病痛。

小兒發燒咳嗽

小兒發燒咳嗽引起的~~~氣管炎,

肺炎~症屬病毒性感冒~

中醫驗方~脈~右大弦數,舌質淡白。

~體溫38度左右
藥方~炙麻黃5克,杏仁5克,甘草6克,桔梗5克,金銀花5克,黃芩6克,生石膏5克,半夏曲5克,白前6克,連翹5克,牛蒡子5克,蘆根9克,蟬蛻5克。
水煎兩次合一,分三次服用。

低血壓的中醫治療

症見~頭暈目眩,時有站立性昏倒。
中醫辯證~肝脾氣血虛症
治療原則~養肝調脾,調理氣血。
方劑~當歸芍藥散加味。
當歸10克,白芍48克,白朮12克,茯苓12克,澤瀉24克,川芎24克,生地12克,紅參10克。
12劑。
每日一劑
水煎兩次
合併分三次溫服。

小青龍湯(傷寒論)

組成:麻黃9克、桂枝9克、乾薑9克、細辛3克、五味子6克、白芍9克、半夏12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分二次服。
功能:解表散寒,溫肺花飲。
主治:外感風寒,內停水飲證。症見惡寒發熱、無汗咳嗽、痰多色白清稀、甚則喘息不得臥或肢面浮腫、口不渴、苔薄白而潤、脈浮緊。
方中麻黃髮汗解表、宣肺行水為主葯。桂枝助麻黃解表,又能溫化陽氣,助麻黃行水為輔葯。芍藥配桂枝以調和營衛。
乾薑、細辛溫脾肺之寒,使脾散精,上歸於肺,肺能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故水液能在體內正常運行,以杜其生痰之源;半夏燥溫化痰,治已成之水飲;五味子斂肺止咳,並防肺氣耗散太過之弊,以上均為佐葯。
甘草調合諸葯,以緩和麻、桂、薑辛溫剛烈之性。諸葯合用,共湊解表滌痰、止咳平喘之功。
臨床應用
1.本方為溫化痰飲、宣肺平喘之代表方劑。凡咳嗽、痰白清稀有泡沫、口不渴、舌苔白潤者,無論有無惡寒發熱,有汗無汗均可加減運用。
如惡寒無汗者,重用麻黃;惡風自汗者,重用桂芍,或加薑棗以調和營衛;外寒已解而咳嗽未除者,去麻桂,改用蜜炙麻黃,加杏仁以加強宣肺平喘之功;若痰多清稀、咳喘不得平臥者,重用細辛、半夏、乾薑以溫化降逆寒痰。
2.本方加石膏,名小青龍加石膏湯(《金匱要略》)。用於本方證兼有熱象者。
3.本方用於治療慢性支氣炎、支氣管哮喘、肺氣腫均有一定療效。
注意事項
乾薑、細辛、半夏、五味子為治咳喘痰飲之要葯。若肺寒停飲偏重,五味子用量宜少於乾薑、細辛;若寒飲之咳肺虛者,則五味子用量宜酌加大。


習慣性流產回訪

肖某,女,32歲~
主訴~流產7次,多次服用中西藥,都未能取得預期治療效果,查有宮頸糜爛。
刻診~妊娠月余,輕微腹部不適,食慾減退,大便溏薄,面色無華,指甲無澤,時有腿抽筋,偶有頭暈目眩,口乾但飲水不多,舌偏紅,苔薄白。
中醫辯證~肝脾氣血虛症。
治療原則~養肝調脾,調理氣血。
方劑~當歸,白芍,川芎,茯苓,白朮,澤瀉,黃芩,砂仁,熟地,紅參。
六劑,每日一劑,水煎服,分兩次飲。
2診~腹部緩解,余有好轉,前方六劑。之後諸症解除,又斷續服用80餘劑,順產一男嬰。母子平安。
方解~當歸,白芍生血,川芎行血,茯苓,澤瀉滲濕利便,白朮補氣健脾。方中以大劑量白芍和小劑量當歸,川芎配伍,既可養血止痛,又可防當歸,川芎動血,當歸芍藥不但安胎,亦可合理配伍用於治療痛經,閉經,肝炎,冠心病,心絞痛等。方中當歸芍藥散以補益氣血,加黃芩清熱安胎,紅參益氣固攝,熟地,補血益胎,砂仁醒脾安胎,方葯相互為用,共奏其效!

中風後遺症中藥治療

為某某,男,56歲。朋友介紹認識。
兒代訴~三年前患腦梗死住院治療40多天,病情得到控制,但諸多癥狀沒有解除,出院後多次服用中西藥,癥狀改善不佳。現頭痛,感覺有障礙,左側癱瘓,不能自主行走,肌肉針刺樣,頭昏,語言騫澀,手足麻木,大便乾結,舌暗紅有瘀紫,苔薄黃。
中醫辯證~淤熱阻竅且夾有氣虛。
治療原則~活血化瘀,瀉熱通絡,兼益氣。
治療方劑~承氣湯與四物湯合方加味輔以獨家秘方配製神闕穴給葯療法。
湯劑煎服,每日一劑,分三次飲。
藥包神闕穴給葯療法每日一次,每次60分鐘。
經過守方150餘劑,能自主行走,為鞏固療效,將前方改丸劑,每次三克,每日三次,藥包敷臍每天一次,每次30分鐘,鞏固治療半年,隨訪一年,一切尚好。
注~患者癥狀有輕有重,久病成虛,故不是幾次藥物所能調理好。需要長期堅持。好在患者兒子能及時反饋資訊,這很關鍵。切不可到處試醫試藥。再次聲明:病症不同,治療當以藥物加心理暗示為主,方可達到預期效果。
再就是中藥名一味中藥可以叫不同名字,不知道的可以百度一下,有的部分藥物名字,乃是家傳就叫這個名,無需異議!

水腫~腎病

回訪
楊某某,男,四歲,16年5月8號就診。
全身反覆水腫一年。
用激素治療有效
停葯後既可複發
刻診~麵皮蒼白,全身浮腫,以面和下肢浮腫較重,小便量少,舌淡,苔薄膩,脈濡數。
症屬~水腫。
治法~健脾益腎,清化濕熱。
處方~綿黃芪,生地,川桂,紫丹參,澤瀉,生白朮,知母,漢防己,玉米須,菟絲子包煎,茯苓,益母草,芡實。
每天一劑,水煎服,每天三次飲。
服用18劑後,尿蛋白轉陰性,浮腫全退。
故上方去川桂,漢防己,茯苓,澤瀉加山茱萸,金櫻子,薺菜花,激素30天后減量,中藥再守原方40劑,一切安好,隨訪至今未複發。
如果患者治療中放棄,也許就沒有那麼好效果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